位於粵北地區的石門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廣東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地處北回歸線北緣,屬於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過渡地區。
地形地貌主要以中山地貌為主,占了保護區總面積的87%左右。氣候類型主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全年光照充足,溫暖濕潤,有利於植物生長。
獨特的氣候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生態系統,無數珍稀的野生動植物在這裡繁衍生息。石門台是廣東乃至華南地區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保護區內脊椎動物高達39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就有47種。
廣東石門台自然保護區在2021年的時候,就開展了野生動物紅外相機網格化監測項目,大致內容就是將保護區分成數百個公里網格,然後在每一個網格上,布設紅外相機,對野生動物進行長期的監測。
自從項目實施之後,拍到了許許多多珍稀的野生動物,有豹貓、小靈貓、白鷳、藏酋猴等等。截至到2022年7月,一共布設有365台紅外相機了,對保護野生動物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時隔21年,「吐綬鳥」再現石門台
石門台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近日在整理紅外相機監測數據的時候,發現了令人驚喜的一幕。當時紅外相機在不同的時間點,先後拍到了雌雄兩隻吐綬鳥在鏡頭前走過。
只見它們羽毛艷麗、身姿挺拔,悠閒地在一處山坡上散步。吐綬鳥是民間的稱呼,有些地方也叫「壽雞」或者「角雞」,它的學名叫黃腹角雉,是鳥綱、雉科中國特產的一種鳥類。
飛行能力不算太好,一般情況下它們都在地上走,除非有必要,否則通常不起飛。
為什麼說發現吐綬鳥會令人們興奮不已呢?主要是因為它真的太罕見了。
在廣東石門台保護區,吐綬鳥是一種「消失」了21年的生物,上次見它還是在2001年,時隔21年它們再次現身石門台,怎能不令人興奮呢?
2001年,人們在石門台保護區發現吐綬鳥之後,幾乎就沒有它們相關的記錄了。雖然偶有目擊記錄傳出,但從未有過確切的照片或者視頻,自然也就不可考。直到2021年啟動紅外相機網格化監測之後,才再次拍到它們的身影。
雄鳥艷麗,雌鳥樸素,中國特有產物
吐綬鳥是一種雌雄兩態非常明顯的鳥類,雄鳥長得非常艷麗,相對而言雌鳥就樸素多了。
雄鳥身上的羽毛為栗褐色,且布滿淡黃色的圓斑,腹部為黃色,腦袋為黑色,會長出栗紅色的羽冠和藍色的肉角,脖子前還「掛」著翠藍色和硃紅色組成的肉裙,看上去十分艷麗,在求偶的時候會向雌鳥展示。
雌鳥基本上就是通體棕褐色,密布棕黃、黑、白色的細紋和斑點。它們的體型中大,成年之後體長約50-65厘米。別看雄鳥長大之後這麼華麗,但在幼鳥階段,可是跟雌鳥差不多「樸素」的。
吐綬鳥是我國特有的產物,只分布在我國浙江、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南方省份里,國外未有相關記錄。
它們主要棲息在海拔600-1800米的山林中,喜歡濕潤溫暖的環境,對棲息地有著較高的要求。由於吐綬鳥不太會飛,所以它們喜歡在林下植被茂密的地方出沒,這樣有助於它們隱藏。
它們的天敵眾多,比如黃喉貂、豹貓等都被觀察到會捕食吐綬鳥。而且它們的巢穴和鳥蛋,也容易遭到普通松鴉等鳥類的破壞。
吐綬鳥領地意識強,雄鳥會占山為王
自然界裡許多動物都有著很強的領地意識,吐綬鳥也不例外,別看它們只是一種鳥,它的領地意識可不會比一些猛獸弱。
在繁殖的季節,雄性吐綬鳥往往會「占山為王」。強者們劃分出各自的勢力範圍,每天清晨雄鳥都會發出「哇、哇、嘎嘎嘎」的鳴叫聲,響徹山谷。
這是一種占區鳴叫,意思就是宣示自己的主權,這個地方已經被它占了,其他的雄鳥最好識趣離開。
而一些老弱的雄鳥,沒有能力爭奪領地,只能成為「流浪漢」,四處流浪,沒有雌鳥會看上它們,自然也就無法獲得交配的機會。
進入繁殖期的吐綬鳥,會明顯亢奮許多,每天都變得很活躍,甚至一天之中會有兩個活動高峰,雄鳥會對雌鳥展開瘋狂地追求。
雄鳥有一套複雜的求偶方法,它會面對雌鳥蹲伏,然後上下點頭展示自己脖子前艷麗的肉裙。
面對雄鳥的追求,雌鳥如果不感興趣,就會左顧右盼或者直接走掉;如果感興趣,它就會佇立不動,然後目光直視雄鳥。
享受到被異性目光注視的感覺之後,雄鳥會更加興奮,並更賣力地完成炫耀自己的整個求偶過程。
吐綬鳥出了名的笨,面對危險不知道逃
吐綬鳥的身子比較粗笨,不擅長飛翔,平日裡喜歡潛伏在地面灌木叢里。它們的膽子很小,行蹤比較隱秘,靠躲藏來躲避危險。
吐綬鳥的反應很遲鈍,是出了名的「笨雞」,當它聽到危險響動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逃,而是站在原地東張西望,先聽聽看是啥問題。
然而當危險逼近時,它想要逃,卻已經來不及了。這個時候吐綬鳥更是會出現一種「神操作」,簡直讓人窒息。
它發現逃跑已經來不及的時候,會一頭鑽進草叢裡,但身體還露在外面。跟人們說的鴕鳥遇到危險會把腦袋藏起來,露出身體的情形一模一樣。
吐綬鳥不擅長飛,但擅長跑,平常多在地面上覓食和活動,以植物的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為食,同時也吃一些昆蟲和白蟻。
尤其是交讓木的果實和葉子,是它們的最愛,特別是在秋冬季節,吐綬鳥對交讓木的依賴性很大。
到了晚上,吐綬鳥就會離開地面,跑到樹上休息過夜。下雨天,或者下雪天,它們也多在樹上活動和取食。
吐綬鳥的巢穴比較簡陋,主要是由一些樹葉和苔蘚構成,因此容易遭到其他鳥類破壞。
吐綬鳥素有「鳥中大熊貓」之稱,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主要致危因素是棲息地的破壞和喪失。這是一種對生態環境要求比較高的物種,極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此外,由於吐綬鳥習性的緣故,在大自然中它們的天敵眾多,除了直接被捕食之外,巢穴和卵也容易被其他鳥破壞。
比如自1983年以來,吐綬鳥的巢穴有48%都是被自然界中其他動物破壞的,這無疑也影響了它們的種群發展。
關注我,交一個懂動物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