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社交文化席捲網際網路圈,那段時間冒出來很多各種搭子社交APP和小程序,而目前,這些搭子產品還好嗎?下面這篇是筆者整理分享的關於此的內容文章,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輕社交文化席捲網際網路圈,那段時間冒出來很多各種搭子社交APP和小程序,而目前,這些搭子產品還好嗎?下面這篇是筆者整理分享的關於此的內容文章,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2023年初,搭子文化隨著疫情管控鬆動而流行。這股從小紅書開始流行的輕社交文化,迅速席捲了整個網際網路,冒出一大堆搭子相關的社交APP和小程序。現在快到2023年底了,那些在年中還雄心勃勃的搭子網際網路產品,現在年底表現如何了呢?
一、搭子類產品整體表現慘澹
筆者分析了APP市場和微信小程序中與搭子相關、且排名較前的產品,做出了一個簡單總結。在產品類型上,市場上有大雜燴搭子、線上興趣搭子、相親交友搭子、活動搭子,平台上以小程序居多,一般引導用戶在產品內交流,或者到APP交流,也有引導直接加微信和打電話的。
1. 大雜燴搭子
產品支持用戶上傳帖子的形式發出搭子需求,沒有特定的主題傾向,一般有旅遊搭子、電影搭子、桌遊搭子、飯搭子等。帖子上會明確自己的自己的時間地點和搭子人數,。產品形式上基本差不多,底部欄常規五件套為:搭子需求,動態,發布,消息,我的。數據上也表現慘澹,發帖和回復的都很少,有的產品今年六月份發出上線的新聞通稿,半年過去後,數據都清空了。
最近較為活躍的APP扒圈,有做對應的電梯廣告營銷,嘗試利用扒豆這種虛擬貨幣,來做利益型社交。用戶發出一個活動,可以給參加活動人發扒豆,或者讓參加活動的人繳納扒豆,而扒豆是需要購買的。這在搭子產品圈還是一種特別的嘗試,不過從數據表現來看,也是差強人意。
2. 相親搭子
找搭子的一般是沒有什麼羈絆的年輕人,最終轉化成相親交友也很正常。雖然搜索的關鍵字是搭子,但是最終出來的產品,不少跟相親交友相關。比起其他搭子產品,特點之一就是首頁出現的不是搭子帖子,而是各類帥哥美女的照片,搭子只是附屬的一個產品。
但是這類產品衍生了出部分女色交友類目,各種打招呼禮物、視頻聊天和私加微信,這就完全背離了搭子交友的目的。
3. 線上搭子
小程序上有一些明確興趣範圍的搭子產品,其中比較有特色是嗒伴,一個以二次元線上搭子為主題的產品,明確羅列了線上搭伴類目,包括學習搭子、王者榮耀、蛋仔派對、steam之類的。因為只考慮線上搭子,那搭子需求貼的時效性就無需展示。
這個產品還非常明智地去除了發帖中搭子人數的要求,而讓搭子之間一對一溝通,避免了發帖無人回應的尷尬。
在用語上,也用了二次元比較流行的擴列來代替找搭子。吸引的人群也主要為學生群體,主打一個基於興趣的線上輕度交友。整體產品方向較為清晰,不過去除線下搭子活動的弊端就是用戶量也對應減少,這從APP下載量可以看出。
4. 線下搭子
這裡單獨拎出線下部分,是因為搭子的興起一開始就是線下活動為主,無論是飯搭子、旅遊搭子、還是摸魚搭子,強調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連結,而不是隔著手機或者電腦螢幕的虛擬連結。這種虛擬連結,我們在疫情三年已經受夠了。
我們的基因忍受不了,因為虛擬的連結,別人能看到的信息都是你傳遞出去的,只是你的一部分。沒有人可以隔著手機/電腦看到完整的你。
渴望被看見,是每個人的根本需求。這也是資深心理學家武志紅一直以來的呼籲的理念。三年疫情的隔離,讓這種需求以搭子的形式呈現出來。
在一系列搭子產品中,部分產品會強調線下活動,如約搭,類目主要為戶外運動、啤酒搭子、室內娛樂,還組織了搭子相關的微信群和運營官,不過數據表現上也差強人意。
5. 產品整體總結
從數據上看,除了不搭邊的女色的產品,其他產品都給人一種空虛寂寞的感覺,發帖和呼應的人都很少。小紅書上搜搭子,顯示筆記數量665+萬篇。從現有的調研來看,所有的搭子類產品加起來的數據表現,感覺都不到百分之一。搭子類產品的前景還是不容樂觀。
從變現方面看,大部分產品都沒有變現的嘗試,少部分有加入虛擬貨幣、收費聊天禮物或展示廣告的形式。甚至有的產品做了一套小程序後,換個名字再次呈現同樣的內容,只為展示更多的廣告。
從產品運營上看,搭子類產品和之前有的線下活動報名產品(比如粗門、取伙等)有根本區別。雖然對於用戶來說,部分活動內容的重疊度很高。躲貓貓遊戲,即可以在搭子平台發起,也可以在粗門或者取伙發起。
但是線下活動產品,在平台和用戶之間,加了一層俱樂部組織的角色。俱樂部無論從專業度、公信力和活動持續率來說,都比個人強。而且會通過俱樂部的私域去促進活動的報名,所以這些產品看著專業度和用戶參與度都相對高一些。
但是就像上一期文章《躲貓貓代表的線下社交活動湧起,給網際網路什麼新機會?》所分析的,線下活動報名產品,在整個活動的流程中起作用太小了,所以現在發展也深受限制。那搭子社交這段網紅潮流有沒有給這些產品帶來更多的提升呢?
沒有,因為活動平台強調的是個人與俱樂部組織的連結,而非個人與個人的連結。
二、搭子背後的真實需求 1. 找搭子的好處和缺點
從之前各類搭子社交的分析和文章中,筆者整理了大家對搭子現象的評價如下:
搭子的優勢,再一次證明了大家對社交的渴望。發起搭子文化的00後和90後這一代,獨生子女為主,加上疫情的隔離,年輕人與人的接觸都集中在家庭中。接觸的越多,那矛盾也就越多,加上沒有其他社會接觸的對比,年輕人就覺得原生家庭都是錯,這也是疫情這幾年凸現的觀點。
家庭不再是提供正向支持的渠道,那其他方面呢?恐婚恐育成為年輕人小家庭成立的阻礙,親戚就是過年的時候跟你施加壓力的惡人,同事就是職場上的競爭對手,隨時的流動和超長的距離讓友誼不在長久。
當所有傳統的穩定關係都被妖魔化後,大家就把目光投向從來沒有見過的陌生人了。期待陌生人能提供正向積極的情感支持,一方面反應我們現有實體社交觀念和社會關係有問題,一方面也是算是對中國人整體較高素質的信心吧。
2. 搭子是朋友的預演
大部分人將搭子作為朋友的預演,《2023年輕人搭子社交報告》稱近五成年輕人維持過兩年以上「搭子」關係,超八成年輕人曾將「搭子」升級為朋友,因為朋友是更加穩定的存在,對人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這種觀點是被社會心理學所接受的,一個人如果擁有多位朋友和家庭成員的正向情感支持(鼓勵、慶祝和同情等),比僅靠一個人提供這些支持的人對生活更為滿意。
在搭子產品中,也有部分軟體看到交友的重要性,設計了相關的功能。但是也有部分軟體相信搭子見面後會通過微信維持聯繫,沒有特別注重,畢竟撼動微信的聊天地位太難了。
3. 我們真的只是要幾個朋友嗎?
所有的搭子類軟體產品,都是建立上述所說的個體與個體交往的基礎上的。但是我們真的只是要幾個朋友嗎?試想一下,如果你處於戰亂時代,你的真實需求是想當上位高權重的軍閥,還是要一個安全穩定的社會?如果你是一個動物,你是想要幾棵樹,還是想要一整、片茂盛的森林?
搭子社交是在因為人們在真實環境中感受到孤獨,希望從魚龍混雜的網際網路中,找到志同道合的陌生人,進一步發展成可靠值得信賴的朋友。
那我們能不能換一種思路呢?我們去營造一種友好真實可靠的社會氛圍,讓人們可以從中篩選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發展成可信賴的朋友,然後進一步鞏固這個友好氛圍呢?鄰里社交是可以做到的。
找搭子,本來找的就是附近可以一起玩的朋友,那從鄰居找更加可靠。因為是鄰居,有真實身份、物理距離和現實輿論環境的影響,人們會規範自己的行為,從而減少坑蒙拐騙的發生。而鄰里搭子的產生,讓人覺得社區氛圍更加友好,更願意進行更多的社交。
理想是美好的,網際網路也不是沒有嘗試過鄰里社交,但都因為用戶量過少,無一例外的失敗了。比如14年成立的有鄰,19年下線了;叮咚小區也在17年更名為叮咚買菜。下期我們會繼續分析這些曾經的鄰里社交先行者和他們的運營模式,歡迎持續關注。
三、參考文章
《2023年輕人搭子社交報告》,Just So Soul研究院,2023年6月;
「搭子」快被玩壞了,定焦One,2023年9月;
這屆年輕人可以不談戀愛,但必須要找搭子,新榜,2023年4月;
中青報刊文:別讓「旅行搭子」的盲盒成為「潘多拉魔盒」, 周燃/中國青年報,2023年9月;
互換特產玩出套路,年輕人的「搭子」遊戲何時終結?,鋅刻度,2023年10月。
本文由 @吳祖妹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