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以賽謀城 加速奔跑

2024-10-31     東南沿海消息通

秋別,冬起,盛會近

立於南海之濱

胸懷各民族團結情誼

綻放民族團結之花

11月22日

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以下簡稱運動會)

將在三亞啟幕

一場高規格的全國性體育盛會,對於舉辦地三亞意味著什麼?它像一個窗口,將進一步促進各族群眾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它也像一個入口,來自全國的56個民族、近萬名運動員和嘉賓將匯聚於此,帶來人流、客流、信息流,為發展蓄力賦能。

站在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潮頭,三亞將藉此運動會的舉辦契機,堅持「謀賽」也「謀城」,將辦賽、惠民、營城相結合,高標準實施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提升城市載體服務功能、城市形象品質,並朝著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區的目標加速奔跑,躍上新台階。

2023年12月8日,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木球測試賽在三亞開賽(資料圖)。記者 劉琪成 攝

開闢城市發展新賽道

「讓沒來過三亞的人大吃一驚,讓來過三亞的人耳目一新。」三亞市政府副市長、運動會現場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張長豐在運動會倒計時30天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三亞是一座承載浪漫、人文、時尚、活力的魅力之都,三亞人已經為這場中華民族的大團圓、大聚會做了精心準備,「請到天涯海角來,讓我們一起共享民族團結的盛會,共赴群眾體育的精彩」。

每一次體育盛會的成功舉辦,都更加堅定了三亞建設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區的決心。

去年11月舉辦的海南省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就是如此。彼時,三亞市體育中心體育場燈火璀璨。這座以「白鷺環繞」為造型的場館,以輕盈靈動之姿,迎接四方賓朋。三亞市體育中心體育場完成了大考,也向全國各族人民發出邀請——相約2024年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三亞市體育中心

過去幾年,錨定以賽謀城的目標,三亞抓住第六屆亞洲沙灘運動會、海南省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重大機遇,建設三亞市體育中心。通體潔白、狀如「飛鳥展翅」的白鷺體育場建築面積達8.6萬平方米,能夠容納4.5萬名觀眾。本屆運動會開閉幕式以及部分比賽項目將在這裡舉行。

「一流的體育場館是辦好運動會的基礎,也為三亞發展體育產業創造更多空間。」運動會競賽指揮中心相關負責人黃垂覃介紹,三亞對三亞市體育中心等體育場館進行了改造升級。這些場館在運動會結束後將成為三亞乃至全省群眾性體育活動的主要承接地。

場館不應只為賽事而生,還要「以體為本、多元開發」,方能更好地賦能城市發展。

「天海一色 星匯三亞2024龍年跨年演唱會」、騰格爾演唱會、張傑三亞跨年演唱會等大型音樂盛宴紛紛在此舉辦,每一個音符,都與三亞的碧海藍天交相輝映,編織出一幅幅動人的音樂畫卷。

「三亞國際體育中心體育館的啟用,彌補了三亞缺乏大型綜合場館的空白,也為三亞探索演唱會經濟產業鏈奠定了基礎。」三亞市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演唱會經濟不僅能帶來可觀的門票經濟收入,還能在短時間內吸引海量客流,尤其是具有消費能力的中青年,激活酒店、交通、餐飲以及免稅購物等文旅消費,有力推動三亞駛上發展新賽道。

點燃經濟增長新引擎

作為國內唯一一個可同時領略熱帶雨林和海洋風光的城市,三亞和體育賽事的緣分由來已久。早在1987年,中國首屆鐵人三項比賽就在三亞舉辦;1992年北京亞運會的南端點火台就設在天涯海角;2008年北京奧運的火炬境內首傳,就在椰夢長廊三亞灣。而且,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三亞就已經成為國家體育總局指定戶外體育競技項目冬季集訓基地。

首屆亞洲高爾夫聯盟賽在三亞舉辦(資料圖)。

近年來,三亞堅持以熱帶濱海休閒度假體育旅遊為核心,積極舉辦各項體育賽事——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環海南島國際大帆船賽、海南高爾夫球公開賽、世界拳擊聯賽、中國網球巡迴賽……當下,「為一場賽事赴一座城」「跟著賽事去旅行」「一人參賽,全家旅遊」,已成為旅遊消費的新趨勢之一。從強身健體到運動社交,體育旅遊更「潮」更「豐富」,正蘊含著沉浸式文旅的新生機。

「喜德盛杯」2024第十五屆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資料圖)。

「體旅」結合,有「融」乃強。體育與旅遊「強強聯合」,帶動了賽事舉辦地周邊的住宿、餐飲等消費,催生了火熱的體育旅遊經濟。以鹿回頭風景區為例,該景區自今年5月開始,每月1日會舉辦螢光夜跑活動,讓大家在欣賞城市夜景的同時,感受到運動的快樂。截至9月底,鹿回頭風景區今年已累計接待遊客166.29萬人次,同比增長11.20%。

2024年8月1日晚,中外跑步愛好者齊聚鹿回頭螢光登山夜跑。記者 李學仕 攝。

從全市來看,今年以來,三亞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56場,舉辦中國國際職工沙灘運動會、全國青少年4人制水球錦標賽等全國體育賽事10場,舉行2024年亞洲水下攝影錦標賽、潛水美人魚亞洲杯賽等國際體育賽事7場。

2024年全國青少年4人制水球錦標賽在三亞舉辦。

一場體育比賽,給城市帶來了可觀的旅遊收入和曝光度。當前,三亞體育旅遊收入已占到旅遊總收入的三分之一,「體育+旅遊」已成為推動城市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除了具有天然優勢,政策扶持同樣是三亞發展「體育+旅遊」不可或缺的動力。日前,三亞印發了《三亞市旅遊文化體育大型活動管理和服務辦法》《三亞市旅遊文化體育大型活動常態化保障工作機制》《三亞市旅遊文化體育大型活動資金管理辦法》,創新實施大型活動「一站審批」機制,從法制、機制、資金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大型賽事活動順利落地;出台了《三亞市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活動獎勵實施細則》,對舉辦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事的單位給予「真金白銀」的獎勵,最高一次性獎勵100萬元,為賽事落地提供政策保障。三亞多措並舉做足「賽事+」文章,將體育流量轉化為發展增量。

「未來,三亞將繼續加強與世界各類體育組織的合作,致力於將更多潮流運動項目引入三亞,打造集運動、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目的地。」市旅文局局長黃興表示。

豐富惠民樂民新場景

修繕提升後的比賽場館,將成為三亞乃至全省群眾性體育活動的主要承接地;更新的健康步道,是周邊市民群眾戶外健身的好去處;繽紛的熱帶植物景觀,是展現三亞熱帶海濱城市的靚麗風景……

立足惠民,放眼長遠。三亞將「謀賽」與「謀城」並舉,在全力為參賽代表隊提供高質量比賽環境的同時,持續優化城市公共文體設施供給,讓更多百姓就近可享高質量的體育健身、文娛休閒設施配套,共享運動會籌辦成果。

夕陽西下,以三亞國際體育產業園為中心,一幅五彩斑斕的美麗畫卷徐徐鋪展,給予市民遊客更為豐富的休閒體驗。

以優質環境為民生福祉提能,今年7月,三亞國際體育產業園周邊環境整治提升工程竣工,為群眾性文化休閒活動增添無限可能。

市民王淳華住在三亞國際體育產業園附近,這裡的變化她都看在眼裡:「大腹木棉、紫花風鈴木、火焰木等特色花木,組合在一起形成獨具三亞特色的熱帶植物景觀,勾勒出濃濃熱帶風情,美不勝收。」

同時,三亞全面梳理交通路網,一張串聯鹿城東西南北主要發展通道、主要交通樞紐和主要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路網提質將全面實施——加緊施工的G223國道—亞龍灣路交叉口交通改造工程建成後,三亞市區與海棠灣通行地下通道將不設紅綠燈,全面提升通行品質;即將全線通車的G98環島高速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段改建項目,8條匝道及崖州灣科技城南北路網所有斷頭路逐一打通,市民遊客出行更為快捷舒適……

2024年三亞市全民健身青少年網球公開賽開賽。李學仕攝

如果說運動會場館是全民健身「大動脈」的話,那麼群眾身邊的體育場地就是「毛細血管」。今年,三亞持續加大投入,不斷完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積極打造「15分鐘健身圈」,確保市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到便捷、優質的體育健身服務。

走出家門,處處可健身已然成為三亞的常態。

10月25日23時許,記者在白鷺公園看到,夜已深,但桌球運動區域仍燈火通明,前來打球的市民全神貫注,緊盯小小的桌球,每一次揮拍都充滿力量。他們時而發球搶攻,時而防守反擊,精彩的對拉場面不時引來觀眾的陣陣喝彩。

賽場不同,心意相通。當下,三亞全民健身成效與競技體育成就交相輝映,110萬鹿城兒女強身健體的熱情持續迸發。

體育賽事遍地開花

體育旅遊扶搖直上

全民健身蓬勃開展

……

三亞「以賽謀城」的

故事已開篇

運動會效應仍在不斷釋放

運動會版動車「新皮膚」,上線!

10月28日6時許

海口東站內

由海口東開往三亞的

C7301次列車呼嘯而來

待列車停穩後

每節車廂的廂體上

新張貼的煥新標誌便映入眼帘——

「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以下簡稱運動會)」

與運動會會徽

運動會的腳步漸行漸近,作為主辦地的海南,運動會氛圍已然「拉滿」。近日,專為運動會量身定製的和諧號動車組已在瓊島環島穿行,記者這就帶您沉浸式體驗這趟「運動會」列車。

記者走進車廂後發現,每一個座位的頭枕巾上都印有色彩繽紛的宣傳畫,畫上不僅有海南的代表性植物椰子樹,還有本屆運動會的吉祥物「吉貝」。

10月28日,在海口東站,和諧號列車乘務員整理車輛內部裝飾。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程龍攝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2024年11月22日-30日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辦」「團結奮鬥、揚帆征程」……本屆運動會的舉辦地、舉辦時間、運動會主題等元素印刻在頭枕巾上,格外醒目。

小桌板上,張貼著運動會的宣傳畫。三亞灣椰風海韻、五指山重巒疊嶂、萬泉河流淌不息、海口世紀大橋記錄人文變遷、崖州古城承載海南傳統建築記憶;攀椰競速項目的靈活巧妙、民族武術項目的威武氣派、龍舟項目的激情四溢……海南元素與運動會元素相互結合,組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運動會有關負責人表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理念創作,宣傳畫圍繞「民族團結的盛會、群眾體育的盛會」這一基本定位,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和海南人文地標、自然景觀,從不同角度描繪出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壯美畫卷,是全國各族人民攜手共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動實踐,展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同心共圓中國夢」的重要內涵。

10月28日,在海口東站,和諧號列車車身塗繪第十二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字樣以及本屆運動會的LOGO。圖為乘客有序乘車,準備前往三亞方向。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程龍攝

當激情澎湃的樂曲在列車中響起,記者抬頭看向車廂內的螢幕,正播放著運動會競賽項目的精彩集錦,吸引著不少旅客的關注。

「尊敬的旅客朋友們,本次列車已經到達三亞站。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2024年11月22至30日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辦。歡迎到三亞共襄民族團結的盛會、群眾體育的盛會。」1個多小時的車程畫上句號,車廂內廣播聲音再次響起,提醒市民遊客——您的運動會之旅即將在三亞開啟。

新聞多一點

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

傳統體育運動會

競賽項目共有18項

(其中民族馬術項目已於今年7月在新疆完賽)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

」花炮 「」珍珠球「」木球「項目

一起來看看

花炮

起源於英國拉格比的橄欖球

以對抗激烈著稱

在中國也有一項運動

不僅對抗激烈

且趣味十足

歷史也更為悠久

被譽為「東方橄欖球」

這項運動就是花炮

又稱搶花炮

在我國西南地區十分流行

1986年,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首次將花炮列為比賽項目。

花炮是一個直徑14厘米的彩色圓餅。比賽時,花炮被擊發到10米以上高空,雙方爭搶歸屬,把花炮投入或放入對方花籃中便可得分。

搶花炮是一項集體運動,雙方各上場8名隊員。拿到花炮的一方,通過傳遞、掩護、假動作或持花炮奔跑等擺脫防守,防守一方則採取攔截、追趕、摟抱或搶截等,爭搶花炮或阻止持花炮隊員前進。

花炮歷史十分悠久。清光緒《貴縣誌》有載,「城廂初二日,眾會社前放花炮,……轟起時,接得者謂之得炮頭。」有關研究更是將起源追溯到明嘉靖年間。但在民間,各族群眾更願意相信花炮是諸葛亮南征時發明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當地各族群眾交往交流、團結和睦。花炮的傳說只是一個縮影,在西南地區各民族中流傳著諸多有關武侯的傳說。有傳說祖先是武侯南征時留守當地的戰士,有傳說祖先是武侯製作的泥人變化而來,有的直接尊奉武侯為阿爹或阿公、阿祖。

雲貴地區的織錦、水稻種植,相傳是武侯傳授;雲南多見的干欄式竹樓,相傳是按武侯帽子的樣式建造;西南地區流行的火把節,相傳源自各村寨點火驅散瘴氣迎接送來稻種的武侯;雲南各地的潑水節,相傳源自武侯多洗澡可預防疾病的教導;古西南絲綢之路關津霽虹橋,相傳亦是武侯修建。

珍珠球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

采捕和利用珍珠的國家之一

《尚書·禹貢》中

就曾提及「淮夷嬪珠」

嬪為蚌之別名

嬪珠即蚌所產之珍珠

古時珍珠有東珠、南珠、西珠之分。東珠產於我國東北,為淡水珠,明朝以前稱為北珠。南珠產於我國南部沿海,為海水珠,以廣西合浦南珠最負盛名。西珠為西方國家所產珍珠,多為淡水珠。

古代,東北的採珠人為提高效率,在水中將採集的蛤蚌直接投入船上的籮筐里,這一勞作方式便是珍珠球運動的雛形。珍珠球曾在松花江、鴨綠江及渤海沿岸一帶較為流行,至民國初期失傳。

1980年後,經發掘整理並制定規則,珍珠球首次在1986年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亮相,並在1991年第四屆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珍珠球形似排球,但比排球略小。球場分為5個區,其中的水區、封鎖區、得分區為球員活動區。比賽時兩隊各上場7名隊員,其中各有4名隊員在水區爭搶,進攻方可通過傳、拍、運、投、滾等方式,將球傳遞給本隊得分區1名手持抄網的隊員。處於中間防守區的2名對方隊員,則雙手各持1隻蛤蚌殼(球拍)進行封擋、攔截。球入本隊抄網即算得分。

如今,珍珠球已成為各民族共享共樂的運動,成為各民族美好幸福生活的縮影。

木球

天下黃河富寧夏,年種年收水澆田。

黃河兩岸地勢平坦,水草豐茂,適宜耕種,亦適宜放牧。這裡的孩童從牛馬羊身上收集毛絨,團成球狀,用趕牲畜的短鞭追打,稱為「打籃子」「趕毛球」,這便是木球的雛形。早在1982年,木球就在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作為表演項目登場,1991年第四屆正式列為比賽項目。

相傳康熙在親征噶爾丹途中,看到孩童追打毛球,覺得有趣,便命人製作器具、組織比賽。康熙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年號蘊萬民康寧、天下熙盛之意。

來 源:三亞日報、海南日報客戶端、民族畫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746f28f5712151eccf112518f612d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