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山村老土房,房子可傳幾代人百年不倒,主人說給樓房都不換

2022-12-27     紅俠旅遊介紹

原標題:西安山村老土房,房子可傳幾代人百年不倒,主人說給樓房都不換

在這個年代,還住著土房,是不是有點慘?

當我走進西安藍田縣葛牌鎮的粉房溝村時,一個由土屋群落組成的村落突然出現在山溝中,讓我大感詫異。

詫異是因為我覺得不可能,不應該。因為這個村子離西安城區很近,距離僅約60公里。交通也很方便,不僅有「藍葛路」經過,福銀高速也途經此地,村子距離高速出口只有1公里距離。

離中心城區近,走高速到西安只要1小時,這就意味這個地方有更多發展經濟的機會,村民可以養蜂、養土雞、種藥材、發展旅遊業,即便進城務工也比偏遠地區的人便利很多。而現在的人,只要是有錢了,第一件大事就是買房置地,翻新住宅,怎麼可能,這個村子還是這樣原始的狀態呢!

我懷著從現代文明社會進入傳統農耕社會的心情走入了村子。粉房溝村是一個依山溝分布的村子,山溝的名字就叫「粉房溝」,溝長四五公里,村子也便長四五公里。

溝口處人居最密集,越往深處走,人戶分布越稀疏。但不論是溝口還是溝尾,土屋的數量都不少,至少占據了整條山溝建築的半數以上。

溝口有一處土屋最多,遠望,約有十來棟土房子緊貼著山溝一邊的山腳參差排開。村裡告訴我,那是粉房溝口年代最古的土屋,叫「程家大院」,是程姓人家的老宅,可能建於清朝,有上百年歷史了,現在還住著程家的後代。

從公路到「程家大院」要橫跨山溝,從山溝的北邊走到山溝南邊,中間還要走過一條架在小溪流上的小橋。

當我走近「程家大院」時,一種濃郁的山鄉風情迎面而來,豎著籬笆樁的田地、掛著玉米棒的土牆、從屋檐下絲絲縷縷升空的煙靄、用石塊壘砌的房基院坎等,構成了一幅古老的田園生活圖景。

凡是掛著玉米棒子的屋子都是有主人居住的,來到程家土屋群,我隨機選擇了一戶敞開門的人家前去拜訪。

這家的女主人正在灶房揀豆子,腳邊放著一個火盆。看到我這樣一個陌生人登門,她並沒有吃驚,而是很自然爽朗地和我聊了起來,並且邀請我進屋烤火。

聊到這裡的土屋,我問她:「住這樣的土屋不危險嗎?」

她說:「不危險啊,都住了幾輩人了,房還好好的。」

女主人顯然對這樣的土屋很是滿意,「土房住下好,這房厚,牆有一尺五(約半米),冬天不冷夏天不熱。現在的磚房薄,見曬就曬透了,見冷就冷透了」。

經女主人介紹,我了解到這些土房在建造上採用了一種特別的方法,整個房屋建造雖取材於土,卻不用一塊磚,蓋房時,先在地基上平行豎起兩塊木板,將土夾在木板之間,然後用工具反覆地杵搗,一層一層地捶打結實,便造就了我眼前這些土房的厚實牆體。

這種建築方法非常古老,即起源於我國堯舜禹時期的「夯土版築技術」,最開始應用於史前城邦的城牆修築中,後來流傳於陝甘一帶,常用於農村蓋房。

不過,奇妙的是,秦嶺以北的關中農村老房很少見有這樣的夯土牆,關中老土房一般採用「胡基牆」,即用沒有經過燒制的土坯磚壘牆,這樣的土坯磚在形狀上像現代的地磚,豎起來一層一層碼放整齊形成牆體,再在牆外抹上一層拌著秸稈的黃泥。工序比夯土牆麻煩許多。

胡基牆

反而是地處我國南北分界線上的秦嶺山區里,到處都能看到這樣的「夯土版築」土房,也算是秦嶺山區的一大特色,不知道最早是誰的創意,又是怎麼在秦嶺里流傳開的。

漢中佛坪岳壩鎮的清代夯土老房

取材於土,經久耐用,冬暖夏涼,這樣的秦嶺老房,你喜歡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7400248deb025992a245ab4e9aaf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