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劉松林主任: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症狀不明顯,家長不易覺察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昨天,在徐州市婦幼保健院高危兒專科門診,一位年輕媽媽抱著孩子前來諮詢。
「劉主任,寶寶這兩天吃奶量減少,而且嘴裡老是吐泡泡,不知道怎麼回事?」
劉松林主任詢問這兩天有沒有發現孩子咳嗽?這位媽媽回答:「好像有,但是不太明顯。」
根據症狀,劉松林主任初步懷疑可能是新生兒感染性肺炎,通過X光檢查最終確診這個寶寶確實已經感染肺炎,必須馬上住院治療。
這個寶寶因為早產一個月,出生後在新生兒監護室住院半個月才出院,沒想到回家才一周又得住院,這讓這位新媽媽心疼不已。
劉主任說,新生兒肺炎是很多初生寶寶出生後要面臨的第一個關口。由於新生兒肺炎的症狀和成年人相比不太明顯,所以不易察覺。父母在照護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時,要注意觀察症狀,及時發現,儘早治療。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兒期常見病、危害大
劉主任說,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疾病,危害很大,根據病因分為三大類:第一種,宮內感染性肺炎,也叫先天性肺炎;第二種,分娩過程中感染性肺炎,第三種,出生後感染性肺炎。
在這裡我們重點講出生後感染性肺炎,它的感染途徑主要就是呼吸道感染。細菌經過呼吸道傳染,往下蔓延,導致肺部的炎症。孩子出生後,親戚朋友都來探望,如果這些人中有人感冒或者攜帶病菌,孩子呼吸帶病毒、細菌的空氣,很容易受到感染引起肺炎;
還有一種就是血行感染,常為敗血症的一部分,因皮膚感染、臍炎和敗血症時,細菌通過血液循環感染至肺導致肺炎;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如及時發現和積極治療,可很快康復,如不及時治療,可能產生嚴重後果:
1、心力衰竭:出現躁動不安、呼吸困難和發紺、心率加快大於180次/分、呼吸急促>60次/分、肝臟增大、下肢浮腫等;
2、呼吸衰竭:出現煩躁不安,呼吸困難和紫紺,呼吸早期加快,重時減慢,有呻吟呼吸和呼吸節律改變。重危時心率加快或減慢,並可出現昏迷和抽搐。
3、膿氣胸: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時,易發生膿氣胸。此時,高熱持續不退或體溫下降後又再度上升,咳嗽頻繁,呼吸急促,一側胸廓飽滿。
4、缺氧性腦病:肺炎呼吸困難缺氧重時,小兒易嘔吐、頭痛、嗜睡或煩躁不安,繼之昏迷驚厥。腦病發病較急,來勢兇猛,病情險惡,往往與多種併發症交錯出現,相互影響,使病情變得更為複雜,病死率高。
5、中毒性休克:體溫驟升達40~41℃或驟降,寒戰、面色灰白、煩躁或昏迷、多汗、皮膚呈大理石花樣改變,血壓下降或測不出,同時出現多臟器功能改變,症狀兇險。
6、中毒性腸麻痹,表現為高度腹脹、嘔吐、便秘和肛門不排氣。腹脹壓迫心臟和肺臟,使呼吸困難更嚴重。此時,面部蒼白髮灰,腹部叩診呈鼓音,腸鳴音消失,嘔吐物可呈咖啡色或糞便樣物,x線檢查發現腸管擴張,壁變薄膈肌上升,腸腔內出現氣液平面。
此外,新生兒感染性肺炎還可以並發肺不張,肺氣腫,肺大泡等,所以說新生兒肺炎既為一常見病,又為一危症,所以家長應該注意預防和護理。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如何判斷新生兒感染性肺炎?
劉主任說,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主要症狀為:口周發紺、口吐泡沫、呼吸困難、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嗆奶、喉鳴音嚴重。但是很多時候在早期很可能症狀並不明顯。
在這裡,劉主任教給大家兩個方法:
1、可以採用數呼吸的方法來判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控制規劃(ARI)方案:當小於兩個月的嬰兒,在安靜狀態下每分鐘的呼吸次數大於或等於60次,可視為呼吸增快;如果數兩個1分鐘均大於(或等於)60次可確定此患兒呼吸增快;
2、觀察是否有胸凹陷,小於兩個月的嬰兒吸氣時可見到胸壁下端明顯向內凹陷,稱之為胸凹陷。這是由於患肺炎時,孩子需要比平時更用力吸氣,才可完成氣體交換所致。如果新生兒既有呼吸增快又有明顯胸凹陷,就可診斷為重度肺炎,必須住院治療。
如何預防新生兒肺炎?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兒致死的重要原因,根據誘發新生兒肺炎的原因,媽媽們應該從孕期開始到出生後均注意預防。
1、母乳喂養的新生兒,要留意媽媽是否有感冒、病毒感染等情況。
如果感冒不嚴重,建議接近孩子時戴口罩、洗手;如果感冒嚴重應先治療,暫時停止母乳,等母親情況好轉再進行母乳喂養;如果母親有感染的情況,要注意清淡飲食。
2、孩子出院回家後,應儘量謝絕客人探視,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者,要避免進入寶寶房內;
3、新爸爸或家人外出回家後,一定要更換衣服、洗手後再接近新生兒;
4、保持室內空氣清潔,每天將寶寶的房間通風1~2次,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5、避免孩子受涼,冬天時室溫應升到26℃~28℃,洗澡時水溫38℃~40℃,以大人胳膊肘試水溫為宜,洗完後用預先準備好的乾燥的大毛巾毯包起來輕輕擦乾。
6、出院後也要預防,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出院後要注意適當保暖、遠離病毒感染的危險,如果出現感冒很容易再次引起肺炎。
通訊員 張彤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提前告知。如發現私自轉載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