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現富:共修一本書,同修一世人

2024-09-01     古籍

不久前的一個早上,我在報國寺舊書市場遇到了擺書攤的王贊波。一襲布衣布鞋裝扮,一副素麵素心模樣,只是黝黑的臉上多了幾道歲月的痕跡,原本稀少的頭髮也變得有些花白。他還是那樣熱情,那麼健談。

十幾年前,我和贊波都在一個軍種服役,他在基層,我在機關,因為工作關係,平時聯繫比較多。那個時候,贊波就喜歡收藏古舊書籍,每次來北京出差,都要擠時間到舊書市場轉一圈。有時候淘到「寶貝」,還不忘到我辦公室顯擺一番。

後來,聽說為了支持贊波工作,他的妻子孫艷辭掉了在老家銀行的工作去了部隊,做起專職「下崗軍嫂」。不知是受贊波影響,還是因為自己喜歡,孫艷竟然迷上了古籍修復。

古籍修復,是個「冷」得不能再冷的行當。孫艷說,她曾看過一個資料,說我國公藏古籍超過3000萬冊(件),但之前全國專業古籍修復人員卻不到100個。

一問才知道,「冷」的因素很多。其一是入門難。古籍修復在我國擁有上千年流傳史,主要靠手工作業,目前再先進的機器都無法代替這項技能。而且,對修復人員素質要求較高,必須具備版本、紙張鑑定、文字識讀、古典文學等多種藝術修養。最初,孫艷聯繫過幾家圖書館,可惜這些培訓都不對外,個人不能報名。後來經人介紹,她找到了一家圖書館的老師,才正式走上古籍修復之路。

「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工序太繁瑣。修復一本破損的古籍,需要刷塵、拆線、粘頁、補殘等二十多道工序,少一道下一個環節都沒辦法進行。還要再蒸、揭、托,一招一式都有嚴格的操作規範。說繡花精細,古籍修複比繡花還難。有一次,他們修復一部古籍,發現每頁上都有幾十個針眼狀的蟲蛀孔洞。前人為了簡便,曾採取書頁反面貼膏藥的方式修復過,導致書頁不平整、多處殘損。

手捧著古籍,孫艷心疼不已。在她心裡,每本殘損古籍背後,都有各自的文化信息,有的曾是歷史名人的案頭之物,有的或經歷過火浸、蟲蛀等種種厄運。為了更好保護這部古籍,孫艷先是對原來書頁的「貼紙」進行清理。怕損傷了文字,她就一手拿著針錐,一手小心翼翼地搓掉覆背在背面的貼紙。殘損最厲害的一頁,僅打開書頁、揭開覆背紙就花費了好幾個小時。最後,再一點點進行補洞修復,足足用了兩個多月,才完成了這部古籍的修復。

見愛人對這項技能如此專注,本來就愛好古籍收藏的贊波也被感染了。在部隊服役期滿後,他選擇了自主擇業,謙虛地當起學徒。「開始是愛好,現在變成了責任,總感覺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有人傳承,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失傳。」贊波做了20多年軍隊政治工作,至今保持著軍人的本色。

「收入怎麼樣?」面對我的好奇,贊波嘿嘿一笑:「就說剛才那部古籍吧,修復兩個多月,才收了不到4000塊錢。一頁就十幾塊錢,甚至連一個盒飯錢都不夠。」收入少,也是古籍修復行業不被關注的主要原因。

贊波和孫艷卻堅持著,那麼執著,還樂在其中。他們說,自己是「草根」,知道收藏古舊書籍不同於其他收藏,需要有情懷。很多藏友都是工薪階層,也是在省吃儉用中傳承中華文明,不忍心從他們身上賺錢。贊波很實在,他說自己有退役金,生活不愁保障。再加上平時在潘家園、報國寺擺攤,流轉一些藏品,可以實現「以藏養修」。

「那個時候,是他鼓勵我。現在,是我們一起努力。」孫艷說。常常是,長夜孤燈下,一把剪刀,一個鑷子,一把刷子,一個噴壺,一瓶糨糊,夫妻倆一工作起來就是幾個小時。孫艷完成前幾道工序,後面的殘字補缺就交給了贊波。「王老師書法好,比我有功底!」顯然,孫艷對她的「王助理」很滿意。

殘字補缺,是補全古籍上所缺的內容,也是古籍修復的一個重要工序。它既考驗著修復師的耐心,又對文學素養和書法功底有著一定的要求。贊波11歲練習書法,隸書、楷書都很精通,可以最真實地還原古籍的狀態。只是抄補費時又費力,每完成一頁都要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贊波卻乾得有滋有味,還成了圈內「名人」。他在抄補中還發現很多古代趣事,就整理成文字,先後在報刊上發表了20多篇文獻考證文章。

資料圖:黑龍江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師在修復古籍。圖片來源:新華社 曹霽陽 攝

「我們在修復的同時,能做的就是發現古籍的文獻價值,儘可能讓藏品不散軼,幫它找到一個好歸宿,受到最好的保護。」這個初心讓贊波和孫艷擔起了共同的責任,也成了夫妻倆感情的潤滑劑。即使兩人發生矛盾,也會在古籍修復中悄然化解。風雨30年,兩個人很少有磕磕絆絆,更多的是牽掛、謙讓和包容。

歷經20多年的磨鍊和沉澱,孫艷已從一個「草根修復師」成長為享譽業界的古籍修復專家。這幾年,他們修復古籍3000多冊,抄補古書400多頁,真正用精湛技能和愛心「拯救藝術」,傳承文明。

為了「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喚醒社會上更多人關注古籍保護,贊波和孫艷從2008年開始,依託網絡宣傳推介古籍保護知識,並應邀去一些大中專院校和居民社區,講授古籍修復和線裝書製作課程,面對面讓公眾了解古籍修復技藝,在體驗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特殊魅力。

」雖然看上去有些「高大上」,但感覺的確有道理。

共修一本書,同修一世人。有如此之愛,豈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來源:工人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5ce6cc347b0de74decd617563ef22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