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念不出名字的青銅器​——壹

2024-01-15     微智先峰

原標題:那些念不出名字的青銅器​——壹

博物館裡生僻字扎堆兒的地方,多數集中在青銅器展區。看明白這幾期,您就是這個區域的大明白,男女老少統統拿下。

青銅器(Bronze Ware)在古代被稱為「金」「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剛出鍋的青銅是金色的,在地下埋藏千年後等我們看到時便成了青綠色,因此被稱為青銅。

酒器

酒器的出土量算是青銅器中比較大的,這與那時人們有事兒沒事兒都喜歡喝兩口有著密切的關係。和動不動就對瓶吹的現代人相比,他們對於容器的講究更加「矯情」。

最早的酒是怎麼來的?

勤勞勇敢的原始人本著浪費可恥的原則,咬了一口快要放壞的果子,一股前所未有的香味直衝天靈蓋兒,媽耶!有些果子已經發酵到開始流湯兒、流水兒的程度了,他們就用容器將這些汁水收集起來,喝一口腦瓜子暈暈的~這些沒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朋友以為這種感覺就是神靈在召喚,於是就從被動的等待食物發酵變為主動出擊,與此同時,釀酒的原料也從早期單純的果子增加到果子、奶、穀物等不同食材。

它們都叫什麼?都是幹嘛用的?

先從個頭兒小、有腿兒的說起。他們通常是擺在吃飯桌上用來溫酒的。之所以喝前要加熱,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釀酒技術還很粗劣,渾濁的酒裡面留有很多雜質(米渣等),保質期完全隨緣,為了降低喝完變成噴射戰士的風險,大家都把酒煮熟了再喝

溫酒器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那對兒被稱作乳柱 的小蘑菇了,如果認為它僅僅是起裝飾作用的就稍顯草率了。

通常有的青銅器,肚子下面都是可以生火加熱的。加熱後的金屬肯定不能直接上手去拿,這樣就需要夾著小蘑菇把它從火堆上移走;滿是渣滓的酒直接喝肯定影響口感,所以需要過濾掉影響口感的那些東西。

相比前面出現的溫酒器,鐎的容量更大些

小知識:起初也只是當作溫酒器來用,後來它成了量器(類似現在有刻度的分酒器)。比如:武松醉打蔣門神時在酒館吃酒,要「四角酒,幾斤牛肉」,《禮記·禮器》提到「四升曰角」,也就是說提轄怒飲16升,這個「升」和今天的重量不是一回事兒,按照宋代和今天的單位換算,差不多10L左右。

盛酒器

祭祀時用的器物稱為禮器,作用相當於和老天爺視頻時用的網絡和無線傳輸設備,要想看到的老天爺沒延遲、無拖幀,禮器這一塊兒必須到位。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又是加熱、又是敞口兒的,一罐子揮發後剩了半罐子,影響老天爺心情可咋整?

然而......

那時祭祀的核心思想就是讓它揮發了聞味兒的。既然他們這樣迷戀酒的香氣,敞口容器里的味兒跑了可咋整?於是匠人們又陸續做出了一堆帶蓋兒的......

觥籌交錯里的說的就是它,指的是行酒令的籌碼。觥籌交錯生動地描繪出一幅貴族們在LIVE HOUSE里喝酒玩遊戲的場景。

小趴菜不是現在才有,酒量差的古人想看到後面的熱菜也得耍一些小心思。他們用盉裡面的清水與酒混合,降低酒的度數,在酒桌上苦苦掙扎。不過那時的酒本身也沒有多高的度數,和現在度數高點的精釀啤酒類似。

其實是一個東西,就好像同一個東西以前叫AJ,後來叫A錐,一回事兒!

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沒有那麼能裝

盛行於商代至西周

簡單說一下這六種形狀都長啥樣

飲酒

既能喝酒,也能用作禮器。最早出現於二里頭文化,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就基本消失了。

是漢族用的酒器,外形與尊類似,但比尊小,有的有蓋。既能用來喝酒,也能用作禮器。流行於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以前的和現在的杯十分相似,只是以前的要更加浮誇一些。

這裡簡單嘮一下青銅器常見的,也就是腿兒。

挹(yì)注器

端著這些大傢伙往小容器里倒,灑出來的指定比留下的多。於是挹注器出現了,主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動作。

承尊器

大家之所以對這個器物比較陌生,主要是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明確出土的只有八件

和酒相關的青銅器大致就 這些, 再絮叨就遭人煩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55e8267137f0ea1e0c4460c9490ff87.html










陽宅形煞風水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