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打開建業地產網頁,映入眼帘的是喜慶大紅,上書「三十歲30th(1992-2022),生日快樂」。
只是在這而立之年的重要時間,創始人胡葆森以及建業地產都將開啟新一段篇章。
8月11日,建業地產宣布,河南省鐵路建設投資集團按每股股份0.7325港元購買建業地產885,000,000股股份,占公司已發行股份的29.01%。
據此,河南省鐵路建設投資集團已成為建業地產第二大股東,交易已於2022年8月5日完成。
而在消息公布的前幾天,8月8日,建業地產還宣布全數償還2022年8月到期之5億美元6.875%優先票據。
對此,一位資產管理機構高層在2022博鰲房地產論壇上公開表示了自己的讚揚:「非常優秀的一家企業,在周一的時候還了5億美元的美元債,大家都點贊,這就是珍惜自己的信用。只要有一絲償還的可能,我們都要維護自己的信用,這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一件事情。」
認識胡葆森的人或許並不會意外。
自創立建業地產三十年來,個人名利從不是胡葆森的第一追求,因此即使有困難,他都不希望將問題留給河南和來者。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如今的胡葆森,大抵也抱著這種想法吧。
從東坡攀登珠峰
對於建業地產,外界最熟知的或許就是省域化,這一點胡葆森堅持了將近三十年。
九年前的2013博鰲房地產論壇前夕,胡葆森在觀點新媒體專訪中,將建業省域化戰略喻為從東坡攀登珠峰:「最近中城聯盟爬山,郁亮帶著中城聯盟的8個人去登珠峰,下來之後,我突然有個感悟:建業這個戰略,就像我帶著我們的團隊從東坡攀登珠峰。」
「東坡是沒人上去過的,也許根本沒有路,但我現在可能已經到了5000米,抬頭往上看,發現還是有路的。但至於最後能走到6000米還是到7000米?現在還不知道,只有一直往前爬。」胡葆森彼時如是說。
「如果到前面一看四周全是懸崖峭壁,就算拿著繩子、搬著梯子也上不去了,那就只好繞到北坡、南坡。」
如今看來,建業攀登之路雖非康莊大道,卻走到了很多同行所不能企及的位置。如果不是近兩年的內外交困,或許將爬到更高的海拔。
胡葆森開始思考省域化戰略,要追溯到2000年,彼時中國城鎮化率為36.2%,河南的城鎮化率則僅有23.2%。
他曾為此算了一筆帳:河南有122個縣及縣級以上城市,有1億人口,每年有150萬人進城,按一個人20平方米的居住面積計算,一年就是3000萬平方米的市場新增需求。河南城鎮化率只有23.2%,也意味著2000萬人在城鎮,算上這部分人之後的改善住房需求,每人按增加1平方米算,就是2300萬平方米,所以每年新增剛需加上改善型需求就有5000-6000萬平方米。
「如果我們能在河南干20年,達到10%的市場占有率,那一年就是五六百萬平方米!」就這樣,建業制定了「省域化」戰略,並貫徹了18年,直到開花結果。
「建業從2000年(提出)不出河南,到2002年開始走出鄭州,一直到2019年,用了整整18年,實現了在全省122個縣及縣級以上城市全覆蓋。」去年7月與胡葆森進行了一年一度的面對面專訪,他說這幾年看到的成績都是結果:「可能追溯到20年前,至少要追溯到10-15年前,因為那時候做了當時應該做的事情,做了正確的事情,今天才結出了這樣豐碩的果實。」
登上河南全省域覆蓋這座「山峰」後,胡葆森開始將目光投到了河南之外。
事實上,走出河南或者說大中原的概念,早在十七年前已經形成了。
「我們『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核心價值觀是04年提出的,當時我讀了《基業常青》,把自己企業的價值觀進行了梳理,濃縮為『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為什麼沒有說『根植河南,造福百姓』?04年時在我腦子裡已經形成了中原的概念,可能最後不止於只在河南。2008年香港上市公司的英文名稱『CENTRALCHINA』,意思就是『中國中原』。」胡葆森向我們講述了過往的許多思考和轉型。
因此,根植中原的建業在2018年開始制定走出河南戰略。次年3月份業績會上,胡葆森提出以鄭州為原點,以300公里為半徑,以輕資產模式向外拓展。
2021年,建業戰略擴張半徑擴大至500公里,「大中原戰略」也在更多層面落到了實處。其中,6月底與陝西榮華的合作最受關注。
「2018年,中原建業開始走出河南,2019年收購築友智造時,中原建業已經在全國20多個城市布局,就迫使我把自己的戰略定好,2021年2月份管理年會提出了『擴大根據地,服務大中原』。」
對於業內認為建業是「被迫」走出河南的說法,胡葆森顯得很平靜:「我不是放棄河南了,河南的市場占有率不但沒有減少,還在持續提升。我是擴大了根據地,原來的根據地直徑是600公里,現在半徑擴大到500公里,直徑就是1000公里。」
據此,建業「大中原戰略」邁出了堅實一步,在陝西省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去年5月底,中原建業正式上市,成為建業旗下第四個上市平台。
至此,胡葆森實現了建業地產、建業新生活、中原建業、築友智造四個業務板塊的上市與協同發展,也正準備攀登更高的山峰。
他說:「外界看到的都是結果,我們每天都是埋頭苦幹,也算是戰戰兢兢,因為市場競爭環境很激烈,這個激烈還不是競爭對手之間的相互降價,不是簡單的殘酷或者激烈。」
但一場殘酷的考驗已在逼近。
刮骨療傷 壯士斷腕
一直以來,老胡賦予的「追求卓越,堅忍圖成」企業精神在建業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即使接連遭遇波折,也未言放棄。
說起近幾年的境遇,相信沒有任何一家房企會感覺輕鬆,河南企業尤甚。
或許2019年三條紅線的出現是房企現金流壓力明顯加大的一條分界線,但緊接著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並延續數年,由之帶來的一連串社會影響,更使房企銷售及回款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去年到今年,房企們銷售接連下滑已明顯反映出這種困境,但這並非最致命的,讓人喪失信心的更多原因,或是房企因美元債違約而接連爆雷、瀕臨破產等信息充斥在整個房地產輿論場中。
聚焦到河南市場,這些影響在2021年成倍增長,原因是那場千年一遇的暴雨與新冠疫情的反撲。
資料顯示,2021年7月20日8時至7月21日6時,河南中北部出現大暴雨,鄭州、新鄉、開封、周口、焦作等地部分地區出現特大暴雨(250-350毫米),鄭州城區局地500-657毫米……河南鄭州、新鄉、開封、周口、洛陽等地共有10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日雨量突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
此次特大暴雨事件造成了河南150個縣(市、區)1663個鄉鎮逾1453萬人受災,倒塌房屋30106戶、89001間,農作物成災面積872萬畝,絕收面積380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142.69億元。
但壞消息還沒結束,7月30日,洪災造成的損失和傷害尚未完全修復,省城鄭州一家醫院又傳出疫情。
當時曾有報道這樣說:「8月,河南人民在持續不斷的疊加降雨中,一邊抗疫,一邊生產自救。」
對於深耕河南的建業而言,這也是寫照。
同年9月,建業在當地政府「萬人助萬企」活動背景下撰寫的《關於企業出現重大風險和危機並請求幫扶救援的報告》在網絡傳播,在這份報告中,詳述了建業因為災情、疫情所受到的損失,其中直接損失5.5億元、經營性損失8億元、運營性損失3億元,以及正在銷售的300多個項目超過50個銷售案場關閉,銷售及回款較原計劃減少近30億元……累計各種經濟損失逾50億元。
這份報告還披露,建業旗下四家在香港上市公司(建業地產、築友智造、建業新生活、中原建業),發行外債30多億美金,占全省境外上市公司發行外債的一半左右。
從目前爆雷房企來看,大多觸發原因都和美元債相關,因而,建業額度不小的美元債也觸動了投資者的信心。
於是,一場圍繞「信心」的行動在建業打響——如深夜召開說明會,講述災後重建工作:9月4號河南電影小鎮正式重新開園,均已恢復到災情和疫情之前的運營狀態,全省8家建業大食堂、10家建業酒店、7家商場、4家綠色基地也都已經復工復產……「目前企業經營狀況是穩健向好的,各項目的營銷工作也全面恢復到了疫情和災情前的情況。」
之後,建業還調撥30億元償還即將到期的美元債;與中原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獲得總額達100億元的綜合融資服務。
雖困難重重,但一直未放棄努力。
經歷河南水災、疫情反覆以及地產調控之後,建業地產開始重新出發。
今年2月14日,「建業系」三家上市公司同時換帥:「去年的特大暴雨災害,加上三次疫情疊加的發生,就迫使我們必須刀刃向內,先刮骨療傷、壯士斷腕,不能把企業遇到的困難都推向外部環境的變化、都推向政策的變化、都推向行業整體的變化、都推向資本市場的變化,所以首先還是要刀刃向內。」
「其實這個想法(架構調整)不是心血來潮,也不是一時衝動,應該說是醞釀了大約有半年時間,而且不斷地在細化方案。」同日下午五點,建業集團召開媒體懇談會,董事長鬍葆森提到,行業進入管理紅利時代,大家也都在調整,而建業的經營策略在變、發展指標也在變,但初心不會變。
與此同時,面對新的征程,胡葆森表示「接下來要堅持三個字:少、小、好」,即減少開闢新賽道、不再追求規模過快增長、把企業做得越來越好。
為此,4月份,建業地產宣布將旗下全部商業項目10年運營權託管給萬達,以起到開源節流、降本增效的財務效果。
5月份,建業集團旗下電影小鎮、「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發生股權關係變動。自此,建業·華誼兄弟電影小鎮由河南文投持股90%,建業集團持股10%。同樣,股權結構變更後,「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由河南文投持股51%,建業集團持股49%。
終於來到了6月1日晚,建業地產宣布轉讓29.01%股權予河南國企——河南省鐵建投,同時,河南省鐵建投還將認購建業地產發行的本金額不高於7.08億港元的2024年到期的票息5%、到期收益率9%可換股債券。
上述交易總代價不到14億港元,很顯然這是一筆不划算的生意,但都是為了能夠活下去。
「生存下去才有發展機會」,如今河南省鐵建投正式成為建業第二大股東,並派駐兩名董事進駐建業地產董事會,一切基本塵埃落定。
2002年5月,老胡文集發表第一篇文章《身約者智廣》,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堅毅、厚重、大氣、執著和不屈的河南人決不會被歷史的潮流拋棄,縱然鮮於驚天動地,但也決不甘於落後平庸,他們正以堅實的步履踏出時代的強音,以連串的收穫捍衛自己的尊嚴。
「做企業不易,在欠佳的環境里做企業尤難,而在欠佳的環境里做上佳的企業則難之又難。但是,知大者遠者,不拘泥於小者近者。身約智廣的建業人將眼光放遠,心態放平,十年寒耕暑播,十年春華秋實。」
沒有誰能陪伴企業到永遠,但建業依然是他創造的那個企業。
觀點人物 | 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人物的故事,還有他和她的商業傳奇與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