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翹首期盼新財政政策的出台。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日發布預告,將於12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請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介紹「加大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當前市場正期待更多財政政策的逆周期調節,能安頓住市場躁動的情緒,寄望政府與市場塑造出通暢的反饋機制,使政策成為雙向趨勢互動決策,將自上而下目標與自下而上的訴求,合成為一股向上和向善的力量。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市場對財政政策情有獨鍾,主要是因為財政政策的變動、投向等,不僅決定著政府的活動軌跡、行事風格,以及「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可信、可行和可操作性,而且也將左右投資者的投資布局策略、耐心程度等。
畢竟政府的任何行動都需財政資源支持,財政資源的預算分布點陣圖,是用真金白銀刻畫的權力行徑路線圖,同時也是各方邊際利益變動和績效評估的關鍵參數,人們正是基於財政預算分布點陣圖,來評估權力行走的可能性邊界,乃至給市場各方帶來的邊際損益。
增量財政資源若更多投到新舊基建等供給側,各大市場主體就會將投資組合布局到支撐供給側的周期性行業;若增量財政資源更多投到需求側,那麼各大市場主體就會將投資組合布局到消費類行業。
市場對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高度聚焦,另一關鍵因素是當前經濟面臨的有效需求不足和流動性匱乏問題相當突出。而國民經濟三部門中,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已被打滿,且面臨著進行資產負債表修復的當務之急,為此當下主要還是政府部門具有擴張信用的能力和空間。
同時,由於經濟增長壓力,使得財政預算收支存在缺口,需釋放更多舉債空間撫平這一缺口。
當然,人們期待超預期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不僅是規模上的,還包括方向和結構。當前市場已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基於投資驅動擴大總需求的傳統財政政策,業已呈現出效用邊際遞減甚至負效用格局。這主要集中在三個維度:
一是各級財政的風險偏好和風險可承載能力是有邊界的。儘管特別國債等融資成本較低,但依然需支付本息,而在財政收入存在缺口的情況下,各級政府的風險可承載能力、風險可容忍度等都呈邊際遞減態勢。
二是當前財政投資驅動面臨非常明顯的資產荒、項目荒問題,真正具有投資可行性的項目比較有限,政府投資面臨投資項目收益難以有效覆蓋成本,甚至項目無法有效產生正的經營現金流問題。
三是傳統投資驅動的積極財政支出政策,讓市場難以真正產生有感有得的收益,投資驅動撬動的經濟活動鏈條有限,這導致投資乘數效應較低,難以槓桿化提升經濟的有效需求。
為此,市場期待超預期的增量財政政策,將更多財政資源投向公共民生領域,讓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更加以人為本,這就要求增量財政政策通過強化對社保、醫保、教育、公共衛生和社會救濟等民生領域投入,夯實社會防護型保障底座,使社會政策的托底能達到可真正邊際改變人們心理帳戶分布結構的程度,這樣有效需求才能自內而外地在市場釋放出巨大能量。
這是因為,人們已確信,當前14億人口的大市場出現有效需求不足,核心在於居民部門缺乏有效購買力,這需要財政政策在國民收入初次和再分配收入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即一方面需推進財稅改革,通過輕稅薄賦等將更多資源留在能產生經濟增加值的部門,以暢通經濟內循環,如積極推動稅制從流轉稅為主向所得稅為主的結構轉型,適度將現有的25%的企業所得稅調降,同時適度提高個稅免徵額標準,以及適度降低個人繳納的五險一金費率,甚至可逐漸推動住房公積金制度退出歷史舞台,提高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另一方面需提高全民的養老金替代率和醫療保障水平等,改變居民跨期投資/消費偏好,讓人們敢於消費。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當前市場期待的不僅是更多增量政策,而且也包括一個「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的開放式反饋機制,形成一個權力與權利協同的獵鹿博弈之營商環境,為人們卸下不合理重負,為人們提供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