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是中國的老鄰居,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中國與之便已有較密切的關係,三藏西天取經就曾到過這裡。
康熙時期清朝控制西藏,當時尼泊爾被稱為廓爾喀,也成為清朝的藩屬,向清朝進貢,後來清朝勢弱,尼泊爾納入英國勢力範圍,英國退走後又換成印度。
作為「夾在兩塊巨石間的山芋」的尼泊爾,周邊只有中印兩個鄰國,因而其邊界安全顯得極為重要。
由於中尼兩國在邊界上存在一些爭議問題,因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開始著手解決邊界問題。
在此期間,中國一直體現出大國風度和對和平外交五項原則的遵守,使得中國和尼泊爾在邊界談判從始到終都唱響著一股平等、和平的主旋律。
中國和尼泊爾
建交之始的劃界行動
尼泊爾是中國重要的陸地鄰國,巍峨的喜馬拉雅山橫亘在中尼兩國之間,將兩國緊緊聯繫在一起。兩國擁有長達1400多公里的邊界線,自然條件複雜。
尼泊爾同中國西藏地方關係一直較為密切,在中尼兩國上千年的交往史中,佛教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到尼泊爾的藍毗尼,拜謁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
唐朝時,尼泊爾赤尊公主與文成公主一樣,都成為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妃子。
17世紀,尼泊爾曾侵占西藏地區吉隆和聶拉木兩個口岸長達數十年。
18世紀,尼泊爾結束分裂,統一後建立廓爾喀王朝。
1788年,廓爾喀軍入侵西藏,西藏地方政府同意賠款後廓軍退兵。2年後,廓爾喀軍再度入侵,西藏軍隊節節敗退。
廓爾喀王朝
1792年,乾隆派遣福康安率大軍援藏,擊退廓爾喀軍並直至距加德滿都幾十公里處,廓爾喀戰敗請降。其後雙方著手進行邊界確定,當時是用石塊壘成圓堆,成為具有界碑性質的標誌物,命名為鄂博,1793年基本完成定界事宜。
這是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和尼泊爾進行邊界確定,以喜瑪拉雅山脈為主線,至今在中尼邊界上尚有12處鄂博。
從那時起,中尼兩國邊界就守著一條傳統習慣線,基本上是沿著喜馬拉雅山山脈中段而行。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中尼開始進行邊界談判。
對於中尼邊界談判,中方一直體現出積極主動的態度。
早在1957年1月,周恩來在訪問尼泊爾時就非常明確地指出:「中國和尼泊爾是由偉大的喜馬拉雅山以將近一千公里的共同邊界連接在一起的。我們兩國之間的友好合作對於這一片廣大地區的和平具有重大的意義。」
喜馬拉雅山
1959年10月,周恩來在回答關於中國政府對於解決邊界問題立場的提問時指出:中尼邊界雖未正式劃定,但兩國都共同維持著這條習慣線。為在亞洲樹立中尼友好範例,兩國可經過勘測來劃定邊界。
1960年3月,在尼泊爾首相柯伊拉臘訪問中國期間,周恩來與其進行三次正式會談,其中邊界劃定是主要內容。在會談中,周恩來反覆闡明中方「一攬子」解決邊界問題的原則立場。
周恩來提出了三個原則:
第一個是肯定現狀,以傳統習慣線和雙方實際管轄為基礎。
第二個是解決個別爭議,通過實地勘察,使雙方的地圖達到統一。
第三個是如確有爭議而無法短時間解決的,在保證兩國友好的情況維持現狀,互不侵犯。
他還提議建立中尼聯合委員會,實地勘察劃線,以傳統習慣線為基礎,通過調查解決。尼方認同我方提出的關於劃界、勘界的指導原則和具體方案。
周恩來
受到最高層關注的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因其世界第一高峰的名號,在中尼兩國人民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地位,它猶如一顆耀眼的明珠屹立在中尼兩國邊界線上。珠穆朗瑪是藏語,意為「女神」。
尼泊爾稱其為薩加瑪塔峰,意為「高達天庭的山峰」。它是中國藏族和尼泊爾人心中的神山。因此珠穆朗瑪峰的歸屬成為中尼邊界談判中最棘手的問題,其重要程度直接引起兩國政府高層的關注。
1960年3月15日兩國會談時,周恩來談到穆朗瑪峰時指出,這件事可以由兩國總理直接解決。
3天後,毛澤東接見柯伊拉臘首相時也談到「珠峰」問題,他的意見是兩國「一半一半」,並建議這個山改名中尼友誼峰。
柯伊拉臘藉口需要時間進行國內的說服工作,沒有當時表態,但回國後卻與反對派一起製造不和諧輿論。
柯伊拉臘
1960年4月,周恩來應邀訪問尼泊爾,雙方邊界問題集中在珠穆朗瑪峰上。周恩來表示,中國管轄著北坡,分歧只不過是這個山峰的幾個地方,雙方在「珠峰」問題上的分歧進一步縮小。
這個問題取得突破是在1961年10月,當時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訪華。周恩來同馬亨德拉就中尼邊界等問題會談時,雙方在珠穆朗瑪峰問題上取得一致。
事實上,馬亨德拉國王歷來主張珠穆朗瑪峰中尼各有一半,他在1960年4月訪日時指出,尼泊爾承認珠穆朗瑪峰的一面是屬於尼泊爾的,另一面是屬於中國的西藏的。
雙方最終以「邊界線通過頂峰」來進行最後界定,峰北屬於中國,峰南屬於尼泊爾。至此,在雙方政府最高領導人親自磋商之下,「珠峰」問題圓滿解決。
尼泊爾
1961年10月5日,劉少奇主席與尼泊爾馬亨德拉國王代表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王國邊界條約》。
珠穆朗瑪歸屬問題為何一直拖到最後才解決?主要原因是:
首先,尼泊爾首相柯伊拉臘在「珠峰」問題上持兩面態度是重要因素。
當時掌握實權的柯伊拉臘首相在與中國會談時,一方面同意中國關於兩國按照「一半一半」原則劃分珠穆朗瑪峰的建議。另一方面卻在尼泊爾國內舉行集會時,就「珠峰」歸屬問題大做文章,挑起國內外對此問題的關注。
柯伊拉臘在解決「珠峰」問題上的兩面性,加上尼泊爾國內反對派趁機鼓動和生事,使「珠峰」問題的解決一時陷入困境。
柯伊拉臘
其次,印度對尼泊爾的干涉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當時中印關係因西藏問題與邊界問題開始惡化,印度對中尼邊界談判高度關心與戒備。
印度支持尼泊爾國內大會黨組織的針對「珠峰」問題的1960年4月16日反華遊行,並把「珠峰」問題和中印邊界問題聯繫起來,誣衊我國進行擴張。
另外,還有一個事件發生,1960年上半年,中蘇曾計劃攀登珠峰,後來蘇聯單方面退出,中國登山隊單獨於5月25日成功登上海拔8848米的地球最高山峰-----珠穆朗瑪峰頂峰。
印度方面卻對此單純的登山活動進行歪曲報道,認為中國可能利用這一勝利重申對珠峰要求,印度有些報紙還發表侮辱我國家領導人的漫畫。
在印度的歪曲宣傳與影響下,尼泊爾報紙也宣傳「尼方關心我爬山隊是否像過去英、瑞爬山隊在峰頂插了尼國旗,並引證尼反動分子「侵犯尼領土完整」、「損傷尼泊爾人的情緒」等荒謬言論。
印度
歷盡波折終簽約
在外界的紛擾和不安的氣氛中,1960年8月11日,中尼邊界聯合委員會正式成立,主要任務就是具體劃定、勘定陸地邊界線並擬訂最終法律文件。
1960年到1961年,中尼邊界聯合委員會第一、第二、第三次會議分別在加德滿都和北京輪流舉行,雙方共同發表公報披露委員會工作進展情況。
確定整個邊界線勘察點的位置,在地圖上肯定邊界線上一系列的共同點,對邊界的大致走向取得共同的認識。並本著友好協商的原則,對兩國邊界線不相符合、實際管轄情況有不同認識的幾處地段都一一予以解決。
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兩國邊界聯合委員會進行邊界線的勘定工作,樹立界樁,迅速和順利地取得完滿的結果,兩國邊界條約草案達成協議。在邊界問題談判中,我國採取互諒互讓、平等協商和主動照顧尼方的方針,同尼方達成一系列的協議。
中尼邊境
1961年秋,中尼邊界聯合委員對已經達成協議的《中尼邊界條約》草案進行最後討論和認定,並由雙方的首席代表分別代表本國政府進行草簽。
1961年9月28日至10月15日,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應邀訪問中國,並出席《中尼邊界條約》的正式簽署儀式。
10月5日,劉少奇和馬亨德拉分別代表本國政府正式簽字,條約即時生效。
《中尼邊界條約》是中尼邊界談判的標誌性成果,標誌著中尼邊界談判基本結束。
中尼關係
中尼邊界談判之所以能夠順利完成,主要原因是:
首先,中方自始至終的積極推動態度至關重要。1961年初,中尼雙方舉行聯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是具體劃定、勘定陸地邊界線並擬訂相關法律文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關節點。
能不能儘快簽訂邊界條約以及簽訂怎樣的邊界條約是這次會議討論的重要內容,為取得實質性進展,會議召開期間,劉少奇、周恩來分別會見尼泊爾代表團一行並舉行會談。
在會談中,劉少奇、周恩來重申中國政府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中尼邊界問題的基本立場,並對正在進行中的第二次會議工作提出具體指導意見。
劉少奇指出:「中尼邊界正式劃定標定了,對我們兩國人民永遠都有好處。中尼邊界歷史上基本上是良好的,沒有多少爭議,都是小問題。通過正式劃界,小問題都可以消滅。我們要建立兩國間永久和平的邊界。」
周恩來認為,可以制定一個條約草案進行研究,下次會議經過討論變成正式草案,提交兩國政府。
周恩來
其次,尼方國內政壇變動出現重大契機。尼方由於國內發生政變不久,初掌實權的國王急需政治資本,謀求國內外支持,以穩定政局。
因而在談判開始時,尼方即表示解決問題「愈快愈好」,願意儘早簽訂邊界條約。
我方根據一貫的睦鄰政策,在政治上,對尼泊爾王國政府表示支持,我國家領導人同尼代表團談話中,強調兩國應該永久友好相處,要建立一條永久和平友好的邊界。
其三,獨立自主和平共處外交理念對邊界談判發揮有力的指導作用。邊界問題是與鄰國關係的晴雨表。中尼邊界談判是以兩國關係正常化發展為大背景,以雙方相互信任和友好合作為基礎。
和平共處外交理念
雙方陸地邊界的締造又為兩國外交關係的鞏固和進一步發展消除隱患、掃清障礙,成為兩國外交關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並且中尼兩國均有從維護睦鄰友好合作關係的大局出發、全面徹底地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和善意,以相互信任為基礎,通過互諒互讓的友好協商,能夠理性地解決各類問題。
其四,談判中「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產生的良好結果。我國在邊界談判過程中尊重雙方歷史和現實、尊重國際慣例,同時也尊重當事國具體國情。
中尼在處理歷史資料以及現實狀況等問題上,雙方均採取既堅持原則性又堅持靈活性的立場。努力以相互信任為基礎,相互妥協和退讓,力求達成對雙方都有利、都可以接受的折中方案。
圓滿解決周邊陸地邊界問題必須尊重當事國之民意,尊重當事國民眾的愛國主義理性訴求,同時必須堅決反對和避免極端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
應該說,新中國在集中解決周邊陸地邊界問題的第一個高潮期內,無論是有圓滿結局的中緬、中尼、中巴、中阿談判,還是遭遇重大挫折的中印、中蘇談判都很好地遵循了這一原則。
通過公開化、透明化的民主舉措來統一思想、協調立場,得到全國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強大的輿論和民意支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