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群體流行「零糖社交」 專家:「減糖」才是最「健康」

2024-09-25     西安新聞網

最近,「零糖社交」屢次登上各大平台熱搜榜單。這種在年輕人群體中盛行的社交方式,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零糖社交」是什麼?不少網友認為,「零糖社交」就是在與他人交往中去掉無意義的「添加劑」,清理過多的「糖分」,為身體、精神和生活減負。

那麼,「零糖社交」反映了什麼問題?值不值得推崇?對此,專家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減糖」才是最「健康」的。

有人認為「零糖社交」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其實,『零糖社交』並不是最近才興起的。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實就是『零糖社交』。」「即使是朋友,也需要邊界感。」「天天『濃情蜜意』的不一定是閨蜜,理解我、關心我、給我支持和鼓勵的人才是閨蜜,即使我們並不常見。」……在某社交平台上,網友紛紛發表自己對「零糖社交」的看法。

34歲的市民黃茜就是一名「零糖社交」的踐行者。生活中,除了三兩好友,她並不主動與他人聯繫,她也不會為了社交而社交,而是更願意與理解支持自己的人建立深厚友誼。「俗話說,朋友千千萬,知己有幾人?把時間用在無意義的社交上,對我來說是一種浪費。」黃茜說,在她看來,社交活動的「去偽存真」就是「零糖社交」的真諦。

「『零糖社交』能建立起更健康、平等的人際關係,為身體、精神乃至生活減負。」今年26歲的市民小賈說,剛入職時,他忙於和領導、同事應酬,忽略了家人。去年,奶奶的一次重病讓他恍然大悟。在他看來,沉迷於社交,往往會被「身份」「地位」「財富」裹挾,過度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從而滋生攀比心態,「失去真正的自己」。

關注自身是「零糖社交」產生的重要原因

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周凡,今年開始了他的「零糖社交」:關閉微信朋友圈。「以前,每次在朋友圈看到曾經的同學如何成功,我就會陷入內耗,有時還會為了發一條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的朋友圈刪刪減減無數次。」周凡說,他要斷掉虛假的「社交繁榮」,以真正的「我」開始生活,把更多時間用在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上。如今,他迷戀上逛各種小巷探索美食,還拍攝了許多視頻和照片,在「為自己記錄」中獲得了快樂。「把更多的『糖』留給自己。」周凡說。

「現在的年輕人娛樂方式太多了,只用一根網線,他們就能找到各種愉悅自己的方式。」58歲的市民王女士說,自己年輕時,下班後會經常和朋友出去玩,周末也會約著走親訪友,回老家後,還能從「村頭」聊到「村尾」。反觀女兒,下班回家後不出去社交,而是在家裡看電視、打遊戲,上網課準備職稱考試,就連回老家時,除非必要的拜訪親戚環節,她基本上也是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她一個人就能打發掉90%的休閒時光,社交的需求自然很少。」王女士說,她認為,網絡的繁榮和便利,是年輕人倡導「零糖社交」根本原因之一。

當然,也有人對「零糖社交」持否定態度。記者在網絡平台上也看到不少人反對「零糖社交」,認為年輕群體崇尚「零糖社交」是一種逃避現實、迴避問題的表現。「去年,『斷親現象越來越普遍』就是熱門詞條,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年輕人對待親情只會越來越淡薄。」「不是我不喜歡『零糖社交』,而是不得不『高糖社交』,倡導『零糖社交』就是偽命題。」……

專家:「零糖」過猶不及,「減糖」才最「健康」

2024年初,某交友app成立的Just So Soul研究院發布《2024年社交趨勢洞察報告》。報告顯示,當今年輕人平均擁有2個知心好友,24%的年輕人表示自己是一個「獨行俠」,沒有可以無話不談的朋友。同時,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年輕人平均每周與朋友相處8.25個小時,其中,北上廣深的年輕人與朋友相處時間最少。

在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曉勇看來,「零糖社交」越來越被年輕人推崇是社會發展的自然現象。如今,年輕人的生活節奏加快,「休閒時間」也越來越奢侈,社會壓力也讓年輕人在步入職場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不斷地提升自我,自然不願意把寶貴的休閒時間過多投入社交中。同時,部分單位「應酬之風」與「酒桌文化」屢禁不止,也讓逐漸覺醒自我意識的年輕人深惡痛絕。

「但是,如果社交真的『零糖』了,社會會失去很多『溫度』。」王曉勇說,在他看來,「減糖」社交才是最健康的。首先,人是社會性的,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社會獨自存在,僅保持與知己好友的一點社交,做到「零糖社交」是不可能的。同時,按照中國傳統價值觀,即使是面對陌生人,我們也應該懷有對他人的關懷之情。

「社會要減壓,單位多點人性化關懷、少點應酬,留給年輕人更多『做自己』的時間。」王曉勇說,年輕人也要理性看待問題,勿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學會為社交「減糖」,保留讓自己愉快地社交,適度減少無意義的社交,去掉對自己產生負面影響的社交,正確為社交「減糖」,為生活「加糖」。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孫嘉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38c6ae3f15fef30f4f12a50ee7500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