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盪口古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有「小蘇州」、「銀盪口」的美譽,這兩個稱呼一個說明這裡景色很美,一個是說這個鎮很富有。盪口古鎮位於江蘇無錫錫山區,東邊是鵝肫盪,南邊為南青盪,北連蔡灣盪,西接蘇舍盪,因此名為盪口。古鎮四周水網密布,伯渡河與鎮內的市河、北倉河、北新河、東新河、鰻鱺浜、銀魚浜、廟浜、新開河等眾多河流縱橫交錯。小橋流水、傍河民居、駁岸河埠、船隻如梭,盪口是一座充滿濃郁水鄉特色的千年古鎮。
浣女捶衣河灘頭,客船停於屋檐下。湖盪、河浜、橋樑、舟楫、水榭、水埠以及豐富的物產,是盪口古鎮的文化特色,共同組成了一幅充滿無窮魅力的水鄉畫卷。歷代文人墨客為盪口古鎮留下了無數讚美詩詞,清代詩人杜漢階在竹枝詞中曰:「東南具浸首鵝湖,絕妙煙波萬疊圖。雲外青山遙映帶,風光得似邑西無。」
「鵝湖美色水深深,系棹攜湖取次斟。詢是水鄉風味好,銀魚如雪細如針。」「天知早稻上場來,故放晴光日日開。老酒深缸軟草鋪,與君同把太平杯。」這些詩句無不描繪了盪口古鎮的絕色美景和豐盛物產。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也曾為盪口賦詩:「翹首鵝湖剛百里,遙憐歲晚客間身。」足見盪口在江南水鄉中的獨特風采。
盪口古鎮在秀麗的鵝湖孕育下自古物華天寶、鍾靈毓秀,盛行孝義之風,古名叫丁舍,據傳是東漢時期的著名孝子丁蘭故里。盪口自古也是名人輩出,古鎮居民以華姓居多,華氏祖先華貞固熟讀諸子百家,並著有《濾得集》傳世,家族華氏子孫代代相傳。華氏家族也曾人才濟濟,或為官,或經商,為盪口古鎮留下了眾多古蹟。
華氏義莊便是其中之一,是江南地區保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存續時間最長的義莊之一。清代乾隆七年,華氏子孫華進思、華公弼父子創建了華氏義莊。華氏父子還曾受到乾隆皇帝嘉獎,他們的子孫又陸續擴建義莊。現存院落占地兩千五百平方米,為四進,房屋按中軸線排列,由南向北依次是隔河照壁、碼頭、場地、八字照壁、門廳、轎廳、正廳和後廳。
華氏義莊西路由北向南依次為倉廒、西花園和典當行。盪口古鎮最繁盛的時期是明清兩代,古鎮先後創辦了芬義莊、永義莊、春義莊、襄義莊、徐義莊等,最多時有十幾所義莊,華氏義莊現在是盪口義莊展示館,供遊人參觀了解古鎮的歷史文化。
清末華氏家族曾出了一位我國近代科學的先行者、數學家、教育家和翻譯家華蘅芳,華蘅芳生於1833年,卒於1902年,字畹香,號若汀。他的祖宅位於盪口古鎮倉河北街新當里,現在是華蘅芳生平事跡陳列館,故居共有五進,現有惇惠堂、荔雨軒和行素軒等建築,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全面展示了華蘅芳生平事跡、學術成果和歷史貢獻。
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雖然不是盪口鎮人,但是自幼他的父母以孟母擇鄰的方式將錢穆送到盪口讀書,因此古鎮上也保存有錢穆舊居,是當年他們租住的王家祖宅。錢穆是無錫延祥鄉七房橋人,字賓四,生於1894年,卒於1990年。錢穆舊居建築面積七百多平方米,陳列著錢穆先生的生平事跡和他童年時在盪口生活、學習以及成年後在盪口教書的經歷。
此外,盪口古鎮還有我國著名漫畫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華君武先生的故居;位於北倉河楊家弄口的人民音樂家、作曲家,《歌唱祖國》的詞曲作者王莘故居;明代藏書家、刻書家、銅活字印刷家華燧的讀書室和印書工廠會通館,始建於明弘治年間;亨得利鐘錶館、關帝廟等眾多歷史文化古蹟,它們都展現了盪口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源遠流長的燦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