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飛機」的好像都有個「造車夢」。
寶馬的前身是飛機製造廠,廣為人知的「藍天白雲」LOGO,藍色代表藍天,白色意指白雲,相間相融,如同旋轉不停的飛機螺旋漿。
這句話反之亦然,「造車的」也有個「造飛機」的夢。
小鵬汽車孜孜不倦投入飛行器的研發,甚至還專門成立了小鵬匯天航空航天科技公司,劍指蒼穹。
只是,當現實變成「一家手頭尚不寬裕的航空公司,聯手另一家幾乎陷入死局的新勢力造車——均瑤(吉祥航空母公司)與雲度」,怎麼看都似乎與「夢想」沒有半毛錢關係。
但細究之下,事情卻變得有意思起來了。
如果時間倒回5年前,雲度汽車絕對算是第一批新勢力造車中「最靚的仔」。
在彼時,遍地PPT造車,甚至「蔚小理」,還掙扎在交付前夜的野蠻生長階段,雲度就手握兩大殺手鐧:
1、福汽技術+莆田國資背景:背靠四大股東,包括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莆田市國有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劉心文和福建海源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後更名為海源復材)
2、造車資質:雲度有發改委和工信部批准的雙重「合法身份」,當時坊間傳聞只有10張新能源造車「准生證」,雲度即是其一。
按這配置,雲度已經相當於「出生就Buff拉滿」,關鍵這廝還很努力,2015年成立後僅用了不到3年,就早早跨越了諸多新勢力的第一道生死線——完成交付。
此後,你說是補貼政策「春風潤萬物」也好,還是剛好「起個大早踩上點」也罷,總之,2018年的雲度一鳴驚人,全年交付9300輛,而那一年的蔚來也只不過交出1.13萬輛。
可惜,沖得太猛,「花期」卻不長。
只一年的時間,雲度的銷量隨即急轉直下,2019年銷量下滑至2566輛,此後便陷入停工停產狀態。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雲度的累計銷量只有516輛,同比下降35.5%。
從高光到敗退,速度之快,或許連雲度都始料未及。
問題很多,產品始終是核心。
從成立至今,雲度僅推出三款車型,包括雲度π1和雲度π3兩款小型SUV,以及雲度V01L微型麵包車,並且每款車型的售價都在10萬-15萬元之間。
早年間,市場競品少、補貼高的時期,這類產品幾乎是新能源廠家占據市場低投入、最高效的定位,但在吃盡了紅利之後,仍躺在甜蜜期的雲度,直接暴露出了技術與產品質量的「裹足不前」。
2018年,雲度π3在C-NCAP第三批碰撞試驗中「一撞成名」,僅獲得兩星成績,成為C-NCAP中汽研實施2018版碰撞規則後的第一款兩星車型。
在被輿論調侃為「五星批發部」的C-NCAP交出這樣的成績,雲度π3的質量著實堪憂。
另外,2019年,雲度π3在廣西南寧發生自燃,起火原因疑似電池包受損。雖然雲度汽車表示會發出調查聲明,但調查結果至今也未公布。
而在雲度躊躇不前的同時,10萬-15萬元級電動車市場卻飛速狂奔。
2021年,中國市場上出現了諸如秦PLUS、元PLUS、驅逐艦05、哪吒V、零跑T03等產品,其中,秦PLUS成為「現象級爆款」,年底月銷量突破萬輛。
而雲度的產品,不論是在車型尺寸、續航里程、智能化程度,還是在做工、品質感和品牌上,都遠落後於競爭對手。
本就孱弱的產品力,在面對補貼退坡,蜂擁而至的競爭對手時,拿不出應對之策的雲度脆弱得不堪一擊。
與銷量下跌相對應的,正是逐年擴大的虧損「黑洞」。
2017年-2021年,雲度汽車凈虧損分別為0.95億元、1.38億元、1.77億、2.04億元、2.13億元,而今年,光是一季度就虧了0.56億元。
也許是看到翻身無望,雲度的股東方開始作「猢猻散」。
2022年4月,海源復材將持有雲度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11%的股份進行了轉讓,完全「清倉」雲度公司股權。
同時,海源復材還曝光了雲度汽車所存在的問題,比如,虧損態勢越來越嚴重、資金鍊斷裂等,並表示雲度公司於2022年2月份開始已處於停產狀態。
在資金鍊斷裂期間,雲度靜靜等待新的股東到來。
直到2023年2月21日,吉祥航空母公司均瑤集團突然「從天而降」,宣布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而合作對象正是雲度汽車。
在此之前,雲度已經度過了4年的產品空窗期。
眾人皆知,這是個「燙手山芋」,那麼壓力來到均瑤,為什麼敢接?
首先搞清楚,均瑤是誰。
在其資本版圖內,擁有吉祥航空、金融領域的愛建集團、地產領域的大東方、食品健康領域的均瑤健康,至少4家A股上市公司。
其中,吉祥航空、均瑤牛奶不必多說,稱得上曉喻度極高的國民品牌。
但這不代表4家上市公司能夠拿出錢來。
吉祥航空2022年受疫情影響表現不佳,虧損了40多億元。其他三家公司分別實現了6.66億元、1.72億元、7891萬元的凈利潤,只能說各自的日子還過得緊巴巴。
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掏錢彌補雲度這個看似短時間內無法盈利的「深坑」,怎麼看都不是個明智的選擇。
在質疑聲中,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這樣解釋均瑤的造車理念。
「我們不是造車新勢力,我們是新能源汽車的2.0版模式。是要做盈利的模式,做有毛利的模式,是做不要一台車虧幾萬塊錢的模式,也不急著去圈錢,不靠資本市場去滾大的模式,是靠我們自己自身造血、可持續發展能力。」
既不想砸錢搞研發,卻又想實現正向毛利潤,恕我無能,怎麼也想不出均瑤要如何做到。
但換個角度思考,如果均瑤的野心不在「車」上,事情可就簡單多了。
首先,雲度是個絕佳的「殼」資源,手握雙資質,要工廠有工廠,有產品有產品,渠道也是現成的,一聲令下,但凡只想造個能上路的電動車,改個名字,重新包裝一下,分分鐘上市。
其次,「吉祥大出行」的概念,將雲度汽車的生產能力和吉祥航空的流量、服務相結合。
簡單打個比方,吉祥的會員積分可以直接兌換雲度汽車的車主權益,積分換洗車、拖車、道路救援等等。
再比如,每年輸送1400萬人次航空運輸旅客的吉祥航空可以直接把雲度汽車的廣告,打在機身上......
以及,格局再大一點,未來吉祥航空在旅客落地後的地面出行、目的地租車等業務都有可能推行開。
「天上吉祥,地上雲度」,無縫銜接。
不得不說,均瑤的這步棋,還是有巨大的想像空間。
只是這一切本身,似乎與「造車」關係不大,在均瑤的眼裡,雲度只不過是個好拿捏的「殼資源」,甚至只是大出行版圖中,最下游的終端出行工具。
至於產品力如何,技術研發強弱,至少不是現階段的重點。
因此,可以看到,雲度和均瑤牽手後的首款產品——雲兔,依舊是一款10萬內的A0級純電SUV。
續航表現一般,智能化程度也沒有多大進展。
對比同價位的哪吒V,後者擁有全速域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車道偏離預警、前方碰撞預警等等。而雲兔只有定速巡航,離L2級別智能駕駛還差一大截。
說白了,在雲度原有的產品上「縫縫補補」,再結合「吉祥大出行」的概念,就是目前均瑤在有限資源里所能做到的全部。
均瑤在賭,賭一個以小搏大,賭一個支點,撬動整個新能源市場。
只是這難度,可想而知。
事實上,結合新能源下鄉,微型電動車或許是一個風口。
據測算到2030年,農村汽車千人保有量有望達160輛,總保有量將超過7000萬輛,市場規模達5000億元。
因此,雲兔以送充電樁作為「敲門磚」,用2000元撬動7萬單價的新車銷售,也許能在一定程度助力銷量。
但站在風口,並不意味著豬也能起飛。
到底能不能在新能源市場分一杯羹,關鍵取決於未來是否還有資金注入,以及改革的決心有多大,只有沉下心來造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才有機會改變現狀。
這個道理,對於曾經意圖吞併海航,成就「蛇吞象」的均瑤來說,應該會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