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女生,年入5億!嫁入豪門的「她」,改命成功

2023-10-20   金錯刀

原標題:討好女生,年入5億!嫁入豪門的「她」,改命成功

本篇作者 | 宸希

安踏終於要和Lululemon剛正面了。

10月16日,安踏發布公告,收購了國產新晉瑜伽服品牌Maia Active(瑪婭)總計75%的股份,正式進軍女性運動領域。

但這起收購卻處處透露著蹊蹺。

近幾年,憑藉不斷買買買的神操作,安踏坐實了「幕後大佬」的身份,市值也一度突破2800億港元,在國內的營收水平更是可以吊打阿迪耐克。

安踏能如此強勢的原因,還得歸功於它看品牌的「刁鑽」眼光。

從FILA到薩洛蒙、始祖鳥,安踏總是能發現逼格最高、底蘊最厚的品牌,並將其納入麾下,為自己添磚加瓦。

但這個Maia Active,在安踏的一眾麾下悍將面前,卻顯得異常「透明」。

論門店,Maia Active在全國10個城市僅有25家店,僅僅是始祖鳥的七分之一。

論體量,去年Maia Active的銷售額突破5億,相比於薩洛蒙的26億歐,就是九牛一毛。

而且,這個發展不到十年的小眾品牌,還因為在今年三八節發了一篇「背刺女性」的推文,陷入到全網的口誅筆伐中。

滿眼望過去都是「雷」,一介名不見經傳,還有些許污點的小品牌,憑什麼能讓眼光一向刁鑽的安踏側目呢?

Lulu種樹,Maia們乘涼

2021年,中國瑜伽褲市場份額就高達16.23億美元,約占全球份額的22.92%。

國產瑜伽褲市場能有今天,真得感謝一下Lululemon。

2022年,Lululemon在中國地區的總收入高達46.9億元,比疫情剛開始的2020年增長了128%不止。

Lululemon好看歸好看,好賣歸好賣,但是局限也很明顯:貴。

數據統計,71%的女性,對運動褲的消費偏好集中於100~500元。

而Lululemon動輒500~1000元的價位,完美避開了這個區間。

不願意自降身價的Lululemon,相當於拱手讓出了這71%的消費者。

而這些並不願意花上千塊錢購買Lululemon的女孩,又催生了一大品類:國產Lululemon。

她們繼承了Lululemon兩個最大特點:女性領域+高逼格。

除此之外,她們還統一進化出了直戳「被Lulu拋棄的71%」痛點的終極絕招:性價比。

大部分國產瑜伽褲的價位都集中在200~500元左右,僅為Lululemon售價的一半甚至1/3。

為了避免大家「同張一張臉」的尷尬,每個「造褲新勢力」都會玩命給自己找不同。

其中最顯眼的顯眼包,就是Maia Active。

從數據上來看,去年一年Maia Active的銷售額就突破5億,在國產Lulu里獨占鰲頭。

從融資情況來看,成立7年的Maia Active在幾年內共獲得2億融資,在資本市場也有口皆碑。

在用戶眼裡,Maia Active是當之無愧的「爆品製造機」和「話題女王」。

2017年,Maia Active推出的「腰精褲」銷量破億,隨後的「雲感褲」延續了銷量破億的勢頭,常年蟬聯天貓女性健身褲排名榜榜首。

Maia Active造話題的能力也屬一流,2020年的短片《我不是漂亮》獲得了500多萬播放量,後續的素人微綜藝《熱練計劃》更是斬獲了7000萬播放量。

在國產女性運動DTC(直達用戶)領域,Maia Active是當之無愧的一姐。

能成為顯眼包的原因很簡單:Maia Active有兩個最懂中國女性的創始人。

Maia的法人代表歐逸柔,時尚設計師出身,幫劉亦菲、章子怡、范冰冰甚至米歇爾·歐巴馬定製禮服,是一位時尚圈資深老炮。

而另一位聯合創始人王佳音,之前曾就職於著名內衣品牌維密,此後還作為小紅書電商部門的二號員工,幫助搭建了整個小紅書的電商體系。

Maia Active的兩位創始人

時尚塑造逼格,維密拿捏需求,小紅書則夯實了消費渠道。

兩位在女性消費領域耕耘多年的「老炮」強強聯手,三重Buff疊滿,Maia Active總能吃透國內女性消費者。

兩招,讓Maia比Lulu更懂中國女人

作為Lulu的「編外徒弟」,Maia Active並沒有簡單復刻Lululemon的道路。

除了主打低價同款外,Maia Active很清楚,Lululemon這個「外來和尚」不一定能比自己更能打動中國女人。

從Lululemon的肩膀上出發,它多做了兩點:

1、拋掉架子,打爆「需求」

Lululemon作為一個「硬核瑜伽品牌」,爆火的原因卻很「時尚」:修腿提臀、舒適好看。

但Lululemon還是端著「硬核瑜伽品牌」的架子,並不會把「修腿提臀」擺在明面上。

最懂Lulu成功之道的Maia Active則沒有這些架子。

它的第一個全網爆品「腰精褲」,雖然和Lulu的設計基本一致,但宣傳方式卻更加直接乾脆。

在「腰精褲」的購物頁面上,明顯標註著「拉腿、翹臀、收腹、顯腰線」等「功效」,一下戳中了中國女孩的心。

擁有正經小紅書「血統」的Maia Active,選擇在小紅書和B站進行精細化投放。

Kol的種草文案中,「腰能細兩寸、腿能長几分」成了腰精褲最常見描述,而其本身自帶的運動屬性卻罕有提及。

妖精褲上線第一天就賣出2000條,接下來不到一年內,腰精褲的銷售額就突破了1億。

在此之後,Maia Active就把洞悉本土用戶真正需求,作為了爆品的唯一原則。

為了強調舒適感,她們推出了「雲感褲」;

為了突出穿脫方便方便,她們推出了「前拉鏈運動Bra」;

打爆需求,永遠比營造概念更加吸引人。

2、攻心為上,攻產品為下

在一系列爆品成功後,Maia Active把目光轉向了更高級的打法:死磕認同感。

Lululemon其實就是「打造認同感」的大師。

打造社群和線下活動,並且讓用戶在互動中互相給予認同感,是Lululemon的秘密武器。

Lululemon的店員也被稱為「教育家」而非「導購」,為的就是在互動中給予用戶肯定,讓用戶感受到「被認同」。

但Maia Active的認同感則給的更加簡單幹脆。

它沒有復刻沒有Lululemon的高門檻,反而直接唉品牌宣傳、店面設計甚至店員的問候上和女孩們「套近乎」。

2020年,Maia Active的秋季短片《我不是漂亮》,大膽選取了數個身材不「完美」的素人演員,從胖到瘦,突出一個「真實」和「貼近生活」。

在店鋪里,Maia Active也大膽啟用了「大碼模特」,引起社會熱議的同時,也獲得了很多女孩的認可。

恰好趕上了中文網際網路的女性主義思潮,Maia Active順理成章地吃到了女性主義「紅利」。

為了進一步獲得用戶認同,Maia Active店員的問候口號都從「您想買什麼」變成了「您過得怎麼樣」。

很多人入坑Maia Active,就是為了這簡單易得的「認同感」。

Maia Active創始人用一句話講明白了Maia和Lulu的不同:

「我們不是女孩們的教練,是她們的姐妹和啦啦隊。」

嫁入豪門的Maia,

是燙手山芋還是掌上明珠?

Maia Active靠著女性主義爆火,但最慘痛的一次翻車,也是拜自己「女性主義」的標籤所賜。

在今年婦女節期間,Maia Active發布了一條臭名昭著的推送《這個38,閉嘴巴》。

文中出現了「過度女性主義,可不是個好主意」,「沒事搞對立,真是沒紀律」,「性別分子,閉嘴巴」等等文案。

也許Maia Active是想搞一個「說反話」抖機靈的效果,但卻讓廣大女性消費者感到被背刺,Maia Active維持了這麼久的「女性主義人設」一夜崩塌,被口誅筆伐。

隨著女性主義濾鏡破碎,Maia Active的差評多了起來,關於質量差、品控不好的問題頻發。

質量出現了問題,性價比自然就免談。

圍繞Maia Active的差評風波沒有停歇,此時安踏的突然入局,給人一種「踩雷」的不祥預感。

其實,這起收購與其說是給Maia Active雪中送炭,不如說是出於二者的「同仇敵愾」。

1、Maia Active:血條太短,撐不過危機

Lululemon一直是Maia Active的追逐對象,但是二者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Maia Active今年遇到的兩大難題:質量問題、口碑崩塌。全部能歸結為一點:體量太小,抗壓能力差。

其實,Lululemon也曾經遇到過類似問題。

2013年,Lululemon因為一批瑜伽褲面料太薄,容易崩壞,鬧出「透明瑜伽褲」醜聞。

創始人Chip Wilson一番「個別女士不適合Lululemon」的言論,不僅沒解釋清楚問題,反而越描越黑。

面對這場比Maia Active嚴重數倍的公關危機,Lululemon選擇不做解釋,靠著龐大的體量和供應鏈慢慢熬過危機。

如今的安踏,確實有能幫助Maia Active渡過難關的體量和實力。

2、安踏:萬事俱備,只欠品牌

安踏的絕活,就是把一個潛力品牌塑造成圈層爆品。

比如薩洛蒙,就在安踏手裡,從「小眾丑鞋」變成了「都市中產裝逼利器」。

但一直以來,安踏最眼饞的,還是Lululemon最擅長的女性運動領域。

畢竟這一領域太能賺錢了,光在2023年上半年,Lululemon就在中國市場收入破38億,讓安踏非常眼紅。

其實,安踏也安排旗下的品牌嘗試過女性方向,比如FILA就曾推出過「拿鐵女孩」系列服飾,還請了張鈞甯作為代言人。

但FILA並不是「專業」的女性運動品牌,「拿鐵女孩」在網上沒有掀起太大風浪。

比起對女性消費者的洞察和拿捏,傳統品牌還是照「國產Lulu」們差了不少。

為了能儘快切入女性運動領域,Maia Active就這樣入了安踏的法眼。

但是目前,網上關於Maia Active的風評,還集中在「背刺女性」和「品控差」兩個黑點上,對於一個初創品牌來說,這段陣痛很難過去

但是資方市場卻對這起收購案很有好感,在宣布收購成功後,安踏的股價上漲了0.83%。

比起股價漲跌,消費者們肯定更在意自己的「瑜伽褲自由」能否由Maia和安踏實現。

畢竟,只要產品力夠硬,消費者就不會真的被「背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