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都是騙人的?真正的大清早朝不是在金鑾殿進行,而是在門外

2022-06-23     浩然文史

原標題:電視劇都是騙人的?真正的大清早朝不是在金鑾殿進行,而是在門外

電視劇都是騙人的?真正的大清早朝不是在金鑾殿進行,而是在門外

俗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人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皇宮大殿是雄闊大氣,仿佛一座大殿能容得下數百位大臣一樣。但要是親身前往故宮瞅瞅,人們可能會很失望,原來所謂的皇帝寶座與大臣們之間的距離是這麼小,更令人詫異的是,整座大殿的面積也不是很大。而且真正的早朝其實並不在大殿里,而是在「乾清門」進行。

一、御門聽政的緣起和發展

大清的皇帝有平庸的,但卻沒有荒淫無道的,無論是早期的順治還是末期的光緒,都算得上是勤勤懇懇,至於雍正更是殫精竭慮,活活被累死了。在清代早、中期,最令皇帝「頭疼」的,也是最勞神勞力的事情,可能就是「上早朝」。

上早朝

打順治入關之後,大清在政務處理上是全盤繼承明代制度,人們所熟悉的大殿朝會,其實只不過是重大節日如元旦時才會舉行,即使有皇帝坐鎮大殿聽政的「常朝」,一個月里也不過才3次而已。對於皇帝來說,最為常見的便是早期的「御門聽政」以及清朝中晚期每日同軍機大臣與各部大臣進行的討論會。

禮儀性質的太和殿大朝會

御門聽政從順治朝開始出現,至康熙時期已經發展為國家固定的政治制度,簡單來說,即皇帝在乾清門與大臣一同就呈於內閣的題本與奏本進行討論,最後經皇帝表明意見後作出最終處理。這種制度在明代產生並發展成熟,以致自明中期開始,皇帝的意見有時竟成了過場,大部分奏摺由內閣首輔帶著內閣大臣便處理完畢,皇帝即使「從此不早朝」也沒有關係,大臣已經能夠完全獨立處理國事,而這也導致明晚期出現大量的「甩手」皇帝。

明代內閣議事

清軍入關之後,政府對明代政治體制予以全盤接受,內閣制度也繼承下來,可以說在順治朝,無論是前期的攝政王多爾袞時代,還是後期的順治親政時代,整個大清的政治運轉還是按照明朝的方式進行,似乎「早朝」並沒有什麼必要。但這一切卻隨著勤勉的康熙繼位而發生了巨大改變。

1667年,康熙皇帝年滿14周歲,也是他登基6年之後終於獲得親政權力的一年,在他登基的同一天即頒發諭旨,規定「乾清門聽政」一事以後要「日以為常」,至此「御門聽政」制度正式得以確立。

影視劇中的少年康熙

那麼「御門聽政」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運作模式呢?說實話這並不輕鬆。當皇帝是一份苦差事,不是一些清宮言情劇里演的那樣,成天沒正事干,和一群妃子談情說愛,要是了解了「御門聽政」之苦,人們可能根本不想做皇帝。據記載,「御門聽政」的任務是聽取各部院長官的當面政務奏報,就時間上來說,春夏季節,皇帝要5點左右起床,6點之前趕赴乾清門,卯正一刻也就是6:15左右即開始御門聽政。秋冬季節的北京非常寒冷,但皇帝卻沒有睡懶覺的權力,他早上6點左右就要起床,7點多一些就要趕到乾清門會見各部大臣。今天的公務員雖然工作十分辛苦,但是有法定的節假日,但對皇帝而言,除過年、中秋等重大節日之外,每一天都要進行「御門聽政」。

真實版御門聽政

二、御門聽政制度的沒落

隨著「御門聽政」的進行,出現了一種新的奏摺方式,即在早朝時分,皇帝直接接收各部大臣上呈的奏摺,而不用通過內閣轉呈,這樣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將原分散於內閣當中的「皇權」再度收歸回來,皇帝一人決定所有事務。相較於之前內閣先行處理大臣呈上來的題本、奏本,現在大臣可以直接給皇帝上摺子,這很具有私密性,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大臣直接向皇帝打「小報告」。

但是在御門聽政當中,皇帝是與各部大臣一同會面議政的,如果某個大臣有什麼秘密要上報,又牽涉到各部大臣,在文武官員都在場的情況之下肯定不方便,所以奏摺本身就失去了「秘密性」,而這又催生出另外的議政制度。

《甄嬛傳》雍正御門聽政

進入雍正時代,雍正在繼續其父一直貫徹的「御門聽政」制度的同時,開創了另一種全新的議政制度,即各部門「輪班奏事」制度,每天不需要各部大臣一同前來,而是每個部門輪流前來皇帝面前奏報政務,這樣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大大保證了奏摺與議政的秘密性。而且御門聽政當中各部中下層官員是可以前來的,但輪班奏事則只要各部長官前來,這麼一來,其實每天與皇帝議政的不過幾人而已,真可以說是秘密會議了。

《甄嬛傳》中的雍正

此外,雍正時期因常年對西北用兵,故為提高軍事決議的效率,在紫禁城內新設「軍機處」用以處理軍政要務,這一機構也逐漸成為大清的「真內閣」,軍機大臣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自雍正朝之後,輪班奏事與軍機處議政已經成為皇帝最為常用的議政方式,御門聽政制度逐漸成為過場,雍正時期已經大幅度減少聽政次數,到咸豐皇帝時,在位11年一共只進行了48次御門聽政,平均一年才不到5次,是真正地走過場。

可見,上「早朝」制度在清中期便已經開始退出歷史舞台,但制度的改變並沒有讓皇帝輕鬆多少,反而隨著權力的收回與集中,皇帝每天雖然不再去乾清門聽政,但還是要在天剛蒙蒙亮的時候,輪流接見各部大臣,並召集軍機大臣議政,同樣十分辛苦。

清代軍機處

文史君說

清代的早朝制度在二百年間不斷演變著,清前期繼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直到康熙親政,才發展出「御門聽政」作為日常議政制度。但隨著皇權的不斷集中,御門聽政因不具有秘密性而成為一項雞肋,逐漸被輪班奏事和軍機議事所取代。這清晰地展現出清代皇帝權力的集中。

參考文獻

徐藝圃:《試論康熙御門聽政》,《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2期。

李文傑:《清代的「早朝」--御門聽政的發展及其衰微》,《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1038f220bde498aae7a2d9713b95e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