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女孩被高燒奪去生命,孩子發燒突然抽搐,這幾點千萬別做!

2022-12-27     CC爸媽

原標題:10歲女孩被高燒奪去生命,孩子發燒突然抽搐,這幾點千萬別做!

最近,網上關於新冠發熱引起抽搐的新聞特別多。

昨天,我隨手一翻就翻到好幾個。

換做以前,總是覺得「抽搐」這個詞離我們的生活很遠,遇上它只是小機率的事情。

但現在, 新冠的典型症狀之一就是發燒,而且驟然發作,一上來就直逼39℃+,好像它突然就潛伏在我們每一個人身邊。

家中有孩子的,沒陽的、正在陽的都籠罩在一股不可言說的憂慮中。

廣州深圳,一位高燒39℃的寶媽獨自照顧發燒的寶寶,半夜寶寶燒至40℃,引發熱性驚厥。抽搐了長達6分鐘,寶媽無助地抱著孩子痛哭。

還有廣西賀州,因為熱性驚厥而去世的10歲小女孩。

媽媽的一句 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我的女兒了,讓人心碎」。

當媽的真的看不得這樣的新聞。

作為媽媽,自己再難受都可以扛過來,但唯獨看不了孩子受一點苦。

所以,必要的知識我們還是要掌握的,若是遇到,可以更及時的處理,避免孩子受到傷害。

1

什麼是熱性驚厥

熱性驚厥 (高熱驚厥),是指孩子在發熱過程中,突然發作的一種 全身性或局部性肌肉群強制性、陣攣性的抽搐。

主要症狀:

多數孩子表現為全面性抽搐,即意識喪失,牙關緊閉、左右側肢體對稱抽搐等 (嚴重時還會出現口吐白沫)

大多數孩子的抽搐持續在5分鐘之內緩解,緩解後會出現渾身肌肉疲乏、嗜睡等症狀,但睡醒後精神會恢復如常。

熱性驚厥是嬰幼兒中比較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目前普遍認為熱性驚厥與嬰幼兒大腦皮質功能發育不完善以及遺傳因素有關。

多由各種感染性疾病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最為多見。

多出現在5歲以下的兒童,發病率在2%~4%。

孩子出現驚厥時多為高熱,體溫超過38.5攝氏度,或者體溫快速上升階段。

熱性驚厥分為單純性和複雜性兩種類型。

單純性驚厥是最常見的類型,大概占兒童熱性驚厥的70%~80%。主要表現為單次的全面性癲癇發作,持續時間一般<5分鐘,或者不超過10~15分鐘。

而複雜性熱性驚厥是指 局灶性,比如局限於單條肢體或單側身體的擺動,持續時間也較長,或者在24小時內 反覆發作

2

發現孩子出現熱性驚厥怎麼辦?

雖然孩子驚厥時,看上去比較嚇人,但別擔心, 其大多是良性發作,將來發展為癲癇的風險也比較低,更不是孩子燒壞腦子的表現。

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 冷靜

其次, 就是做好這幾個步驟:

1.確保環境安全

移開孩子周圍的尖銳、危險的物品,或者把孩子移動到平穩、空曠的地方。

確保孩子待得環境安全,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2. 確保孩子呼吸順暢

確認安全後,先解開孩子衣領,既可以讓孩子呼吸更順暢,也可以起到散熱的作用。

然後檢查孩子口腔,是否存在異物,如嘔吐物或食物殘渣等,若有則及時清理出來,避免出現堵塞呼吸道而出現窒息的情況。

然後,讓孩子保持側臥,或把孩子的頭側到一邊,方便孩子嘴裡的嘔吐物或分泌物流出來,而不會吸到氣管里去,進一步降低窒息風險。

然後,打開門窗,讓房間內的空氣流通。

3.記錄孩子驚厥時間\頻率,及時就醫

一般熱性驚厥都會在5分鐘內恢復,抽搐停止後要第一時間帶孩子到醫院就醫。

同時, 詳細記錄孩子驚厥的時間,方便和醫生交待病情。

若孩子抽搐超過5分鐘還沒恢復,或是24小時內再次發作,別猶豫,請立即就醫或撥打120,或驅車前往醫院就醫。

如果你實在記不住,也確實一著急就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那至少這些事千萬不要做:

看孩子緊閉牙關,就摳孩子喉嚨——NO!

看孩子兩眼上翻,就掐孩子人中——NO!

看孩子吐白沫,就往孩子嘴裡塞東西——NO!

看孩子四肢亂顫,就強行壓住孩子——NO!

驚厥不可怕,但錯誤的處理方法可能會威脅到孩子的生命。

之前就曾經有過孩子發生熱性驚厥,卻因為爸爸在孩子驚厥時把手伸進孩子嘴裡,而最終導致孩子窒息死亡。

所以,如果你實在不知道怎麼辦,那就記住,啥也別干。

立馬撥打120急救電話 (當然,這個階段可能打通120也不容易),或者打給自己身邊的醫生或懂些急救知識的朋友,然後根據朋友指示進行一些急救措施。

3

發燒的2個誤區

孩子發燒總是牽動著父母的心,我們恨不能代替孩子。

所以,孩子生病往往會比大人自己生病更混亂,也更病急亂吃藥。

首先,如果孩子發燒溫度不高,精神狀態也不錯,其實不用吃藥,也不用著急降溫, 吃好、睡好就行

其次,如果孩子體溫超過38.5℃,或是發熱的同時身體出現明顯的不適,或孩子精神狀態不佳,我們 優先選擇藥物降溫,退燒藥選擇成分單一的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

接下來咱們再來說一下說關於發燒的2個誤區。

1.發燒了就多蓋點,捂捂汗就好了?

老一輩總是有一些特別的執念,比如感冒、發燒了就喝點姜水然後蓋上被子捂上一宿就好了。

有朋友說小時候發燒,媽媽給自己蓋了3床被子,剛開始渾身冷,蓋了倒也舒服,但後邊就熱的不行,渾身都是汗,但媽媽卻壓著被邊,不讓自己踹被,還說多出點汗就好了。朋友說當時感覺自己出汗出得整個人都虛脫了。

其實,關於發燒能不能捂,是要分階段來看的,並不能一概而論地說一定不能捂或一定要捂。

每一輪發燒都必然會經歷這三個階段:

溫度上升期:

剛開始發燒時,溫度上升,此時會手腳冰涼,渾身發冷, 這個階段是可以捂上的,幫助體溫儘快達到被升高後的體溫設定點。

反之,在這個階段千萬不能晾著和物理降溫。

因為若是讓寶寶晾著或是物理降溫,寶寶就需要更多的寒戰來產生熱量,這會消耗他更多的體力,也會讓他感到更不舒服。

溫度平穩期:

一旦體溫升高到設定點,寒戰會減少,皮膚血管也不會繼續收縮,四肢會變成溫熱,也不會有寒冷的感覺。

這時產熱和散熱就會維持一個平衡。這就是發燒的第二個階段——平穩期。

這個階段可以適當的給孩子減少一些衣物和穿蓋

溫度下降期:

當燒過一段時間,病情被控制或服用退燒藥之後,身體又會接收大腦的信號主動散熱,啟動出汗這些散熱方式,以減少產熱,增加散熱。

這個階段孩子會覺得熱,當忍不住脫衣服、踹被子,就不要再捂啦,應該 減衣減被,增加散熱,幫助他降溫。

2. 物理降溫也不是絕對安全

除了退燒藥,很多人還會選擇一些相對「安全」的物理降溫的方法。

尤其是,買不到退燒藥的家庭。

現在網上有五花八門的物理降溫方法,就前幾天,我在網上看到有人把孩子的尿不濕浸水後冷凍做成冰帽,給孩子戴在頭上降溫。

看上去挺方便的,但其實並不合適。

因為溫度太低 (同理冰袋),不僅會讓寶寶不舒服,時間長了還容易凍傷孩子。所以,不推薦。

不推薦的還有下面這3種:

1.使用退熱貼

退熱貼的原理也是物理降溫,主要是靠其凝膠中水分的蒸發,帶走體表熱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散熱,但降溫效果微小。

而且部分凝膠添加了薄荷、冰片,還容易引起孩子的過敏。

所以,能不用還是不用的好!

2.用酒精擦拭

因為寶寶皮膚通透性較強,血液循環較為旺盛,發燒處於高溫持續狀態時, 全身毛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對塗在皮膚表面的酒精有較高的吸收和透過能力。

所以,很容易造成酒精中毒!

3.脖子兩側放冰袋

下面這張降溫圖最近在網上特別火:

但注意啊,可不興在脖子兩側同時放冰袋啊。

降不降溫不知道,但很容易壓迫到頸動脈上的壓力感受器,容易造成血壓下降,讓人發暈甚至是暈厥。

實際上,發燒時單純物理降溫的意義並不大。

兒童中也主要是配合退燒藥物的一種輔助方式,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發熱的過程中舒服一些。

物理降溫的原理是藉助水 (或其他)與皮膚表層的溫差以及水的蒸髮帶走人體熱量,以達到退熱目的。 治標不治本,持續時間短,主要體現在30分鐘內,之後,體溫依然會逐漸回升。

除非一直給孩子持續擦拭,但溫差小了降溫效果差。溫差大了降溫效果大又會明顯增加不適,許多研究都顯示,擦浴會導致孩子的哭鬧和畏寒。

《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

所以,物理降溫並不十分建議,除非孩子對退燒藥過敏、不能耐受,或者燒得過高,可以配合退燒藥使用。

我知道,孩子發燒,作為家長都很著急。

但急也得穩住,一定要正確用藥,正確護理,時刻觀察孩子的狀態。

這個時候,我們不僅是自己的第一負責人,更是娃健康的第一負責人。

PS:轉眼進入臘月啦!孩子們的寒假教輔、年度壓軸玩具,最近一直有人在催了,我也馬不停蹄的安排上了!詳看今日二、三條其他文章。

發燒該捂還是該晾?這是我見過最明白的答案

發燒界四大謠言,第三條80%的父母都信過

陽就算了,還「吃錯藥」導致不退燒?就……格外悽慘了些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主治醫生;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公眾號:CC爸媽(cc-bama)

覺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0b34e4eec3bafc5c70fe03eeec031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