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古,知名財經作家。
倒奶殺牛,又一次出現在中國。
「一頭奶牛每天的草料費大概要80元,牛奶沒人收,幾十頭牛的牧場,養一個月能虧幾十萬元,在短期看不到好行情的希望下,只能殺了奶牛賣牛肉,及時止損。」
「一頭奶牛每天的草料費大概要80元,牛奶沒人收,幾十頭牛的牧場,養一個月能虧幾十萬元,在短期看不到好行情的希望下,只能殺了奶牛賣牛肉,及時止損。」
這是一位安徽省宿州市一名養了30多年奶牛的奶農倒奶殺牛的理由。
目前奶牛養殖規模較大、供應充足的北方地區,如河北、內蒙古、山東等地已經開始有「倒奶殺牛」的現象了。
其實這一現象,早就在中國出現過。
2015年,中國市場就出現過倒奶殺牛的現象。搞清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才是我們需要關心的事實。
01
為什麼總出這種事?
對於奶農來說,倒奶殺牛,無疑意味著虧損。
奶牛變成肉牛,那奶牛的價值將大大縮水,而好好的牛奶倒掉,對奶農來說則意味著直接利益的損失。
簡單來說,出現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供給量大,而消費需求不足導致原奶階段性過剩。
截至2022年底,原奶價格已較兩年前高點下降6%。
現在大部分的養殖戶牛奶價已經逼近成本價了,有一小部分養殖戶的牛奶價已經跌到成本價之下,處於虧本狀態。
多數中小牧場在高成本和弱需求下背景下已不堪重負,預計2023年原奶價格延續下行趨勢,牧場虧損或將進一步擴大。
倒奶殺牛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個世紀以前的世界大蕭條。
過去書本上曾告訴我們,美國人在大蕭條期間還要白白倒掉牛奶是資本家冷漠、自私,為富不仁,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寧可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肯施捨給窮人。
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
二十世紀初,美國的牛奶產業已經相當發達了。
1929年,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席捲美國,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幾乎陷入停擺狀態。
隨著全國性大蕭條的出現,大批美國人破產,國民消費意願和能力都極速萎縮,大蕭條帶來的消費能力下降導致牛奶遠遠供過於求,奶價也隨之暴跌。
以彼時美國總統胡佛的家鄉艾奧瓦州為例,1夸脫(0.946升)牛奶只能賣到2美分,這價格連人工成本都難以覆蓋,更別提賺錢了。
對奶農來說,雪上加霜的是大蕭條導致許多農民放下毫無指望的農活,拿起乾草叉和獵槍走上街頭抗議。
他們封鎖了通向城鎮的道路,不允許車輛通過。奶農們無法將牛奶送入城裡出售,只好將整桶整桶的牛奶倒入水溝。
估計當時的奶農們心裡也是萬馬奔騰,因為其他農產品可以保存或長或短的時間,所以那些農民能放心大膽地走上街頭抗議,以圖為自己爭取利益,可牛奶卻只能現產現銷。
奶農是因為牛奶會過期,所以才倒奶的,這才是美國當年倒牛奶的真相。
但這一事件所昭示的所謂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成為自由市場的重要罪證。
但真相真的是如此嗎?
02
倒奶殺牛不止發生在中國
我們最常見的經濟危機的解釋就是,自由市場導致了生產的盲目性,大量企業投入生產,但卻導致生產過剩,於是就會發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二十世紀最知名的解決經濟危機的經濟學理論就是凱恩斯主義。在凱恩斯看來,人們突然不消費是因為人有動物精神,也就是莫名其妙就不消費了,所以需要貨幣擴張來刺激消費。
但中國官方其實也對經濟危機進行過詳細的研究。
劉鶴副總理就主編了一本書,叫作《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這兩次危機分別指的是上世紀的美國大蕭條和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
這本書是在2010啟動的一次中國官方的研究活動,邀請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那麼,通過此次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呢?
在官方研究人員的結論中,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觀點,那就是經濟大危機之前,都出現過明顯的貨幣擴張行為。
大蕭條前,泛濫的信貸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機的狂熱;而在2008年危機前,美聯儲極其寬鬆的貨幣政策、金融放鬆監管和次級貸款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得經濟泡沫惡性膨脹。
在經濟泡沫導致消費價格上漲的壓力下,貨幣當局不得不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從而捅破了泡沫,改變了投機者的心理預期,使得遲早發生的事終於發生。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1929年大蕭條還沒有明確的宏觀經濟理論指導,而本次金融危機則是宏觀經濟政策長期服從於政治選舉目標。
兩者的共同之處在於,貨幣當局對宏觀經濟形勢都缺乏準確的理解。
大蕭條時期美聯儲的決策者基本沒有總需求管理的意識,而這次美聯儲則對已經全球化的世界經濟與美國作為儲備貨幣國所應該執行的貨幣政策認識很不到位。
其實,今天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遇到了類似的情況呢?
可以說,一直以來美聯儲的天量貨幣洪水,都是全球經濟危機的首因。貨幣擴張導致經濟危機的基本原理如下:
貨幣擴張會帶來一部分人的消費能力突然增加,這種由超發貨幣引起的需求的突然增加會使得企業家得出一個結論,繁榮就在眼前,因為明顯產品銷量增加了、企業利潤增加了,那麼在這個時候,企業大量增加投資就是一個必然。
但企業投資下去到生產產品中間是有過程的,是需要時間的。當企業擴大產能後,他們突然發現,需求突然就消失了。
因為貨幣不是生產資料,也不是真實的財富,他只不過是一種交易媒介。
貨幣擴張會帶來一部分人的消費能力突然增加,這種由超發貨幣引起的需求的突然增加會使得企業家得出一個結論,繁榮就在眼前,因為明顯產品銷量增加了、企業利潤增加了,那麼在這個時候,企業大量增加投資就是一個必然。
但企業投資下去到生產產品中間是有過程的,是需要時間的。當企業擴大產能後,他們突然發現,需求突然就消失了。
因為貨幣不是生產資料,也不是真實的財富,他只不過是一種交易媒介。
超發貨幣只是一輪財富的分配行動,並沒有真實地增加財富,也即需求並沒有真實地增加,貨幣擴張帶來的只能是短暫而虛假的繁榮。
但企業受到錯誤的信號誤導,大量的投資擴張產能後,企業的供給能力明顯加大,而市場卻突然出現了需求不足的現象,於是,人們就把這個階段認定為虛假繁榮。
如果你觀察近兩年的東亞國家的出口,你就能看到,東亞國家的出口這兩年都創了新高。明明歐美受到疫情衝擊,明明全球經濟情況不好,怎麼出口還突然增加了呢?
這是貨幣擴張帶來的虛假繁榮。
而現在呢,你會看到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任何一個國家的出口增速都在迅速下降,哪怕是越南這種新興的經濟體,也面臨著訂單縮水,出口迅速下降的情形。
因為貨幣洪水退去以後,企業才發現,真實的需求並沒有增加,之前的繁榮不過是假像。
奶農也是一樣,他們看到前幾年的奶價上升,需求上升,認為這是行業繁榮期來臨,不但開足產能生產,還投資擴張產能,結果就導致了現在的局面。
當然中國還存在著疫情管控導致的需求變小的原因,但這個影響其實遠遠低於全球貨幣擴張導致的經濟周期。
因為不僅僅是中國奶農倒奶殺牛,印度的奶農也在倒奶。
全球乳製品行業都在出現過剩的現象。
貨幣擴張導致的經濟周期影響的遠遠不止奶製品行業。
03
超發貨幣不可取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堅決不搞大水漫灌,成為了中國官方在貨幣政策上反覆強調的口號。因為貨幣超發只能帶來短期繁榮,而他帶來的資本錯配和產能過剩,將成為未來的危機。
在經濟危機中,受傷最深的就是投資周期長的產業。
奶農為什麼會成為更加明顯的受傷者,就是因為他們的投資周期也是比較長的。
一頭奶牛要長大,要成為一頭可以持續有生產力的奶牛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投資者還要準備牧場、養殖基地等基礎設施投資。
如同粗鋼等原料的生產,越是上游企業,他們的投資周期往往越長,他們受到貨幣周期影響就越嚴重。
正如在《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中所揭示的——各國政客是不懂貨幣嗎?是完全不懂經濟嗎?其實不一定。
政治往往需要解決短期問題,比如面臨著輿論和選情的壓力,明知在貨幣上動手腳會帶來長期惡果,但是為了解決短期的壓力,也要飲鴆止渴。
中國也有很多所謂的磚家和民間的輿論不停地在呼籲放水,要求通過超發貨幣進行經濟刺激。
然而,這類舉措只會讓更多的企業陷入錯誤的判斷中去,最後導致無數企業破產倒閉,讓失業增加,從而製造經濟危機。
他們始終不能明白,經濟增長,是由投資帶來的,是由穩定的預期帶來的,是由真實的儲蓄帶來的。
放水永遠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製造問題。
04
結語
貨幣問題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經濟學問題,現代法幣制度下的貨幣問題就更加複雜了。
就是因為他複雜,所以貨幣問題與個人的關係就很難理解。
貨幣問題就成為了少數專家壟斷的知識,絕大部分民眾並不能真正了解貨幣問題給個人生活帶來的影響。
我們這一代人,算是經歷了很多大事件了,2008年的經濟危機,現在的全球經濟下行,都與貨幣息息相關,更多的人了解學習正確的貨幣知識,才能理解這些現象,才能防止貨幣擴張帶來的傷害。
企業家應該知道,在貨幣擴張期,可不能隨便亂投資,哪怕這時你看到了需求井噴。
普通民眾也不要輕易在輿論中支持各種貨幣超發,因為這只會給普通人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