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規模已經達峰,還有必要「雙減」嗎?教育部明確表態

2024-09-26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一段時間以來,「教培重新放開」的聲音在社會上流傳,特別是被誤讀為教培將成為促消費的重要手段。

那麼,最新的「雙減」政策是怎樣的呢?

9月26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副部長王嘉毅介紹,下一步,教育部將嚴控學科類培訓,加強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治理,規範非學科類培訓,特別是要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培訓行為。

「義務教育是國家事權,全世界都是一致的。特別是關於學科類培訓。」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說。

「雙減」是「小切口,大文章」。懷進鵬還指出,推進「雙減」目的是「雙升」,要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更好地提升基礎教育優質均衡。

教育公共服務供給機制要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發布會上,教育部披露了各級教育在學人口達峰情況,從而通過科學調配資源提升基礎教育優質均衡。

健全校外培訓治理長效常態機制

「雙減」政策自2021年7月出台以後,備受社會關注。「雙減」工作的成果可以概括為「雙降雙升」。

第一個「降」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大幅度下降,大規模學科類培訓無序發展趨勢已經基本上得到了遏制。第二個「降」是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下降。

第一個「升」是全國20多萬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普遍開展了課後服務,自願參加課後服務的學生比例由「雙減」前的50%左右提升到目前的90%以上。第二個「升」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教學質量明顯提升。

但近期,個別自媒體誤讀並鼓吹「教培重新開放,教培機構又可以重新開班了」。

受訪專家指出,誤讀的根本原因在於對政策的誤解。「雙減」政策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分界點是:把面向中小學生的培訓劃分為學科類和非學科類。政策一方面從未完全禁止學科類培訓機構,只是以教育公益的標準對其價格和數量進行嚴格限制;另一方面沒有限制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數量,只是對其消防安全、學生人身安全等作出規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重新放開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登記的政策出台。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董聖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於留存下來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在符合「雙減」規定的前提下,推動培訓機構面向公眾需求提高服務質量是合情合理合規的。

他還建議,各地可考慮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適度放寬學科類培訓機構的部分限制,允許學科類培訓機構針對特殊培訓需求,如差生補習等探索優質優價制度,在實現機構自身良性循環的基礎上提高服務的針對性,提升培訓質量和服務水平。

王嘉毅介紹,下一步,教育部將健全校外培訓治理長效常態機制,嚴控學科類培訓,加強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治理,規範非學科類培訓,特別是要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培訓行為。加強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堅決遏制過高的收費和過度的逐利行為。

紮實推進「雙減」工作,特別要突出強化學校作為主陣地的作用。王嘉毅介紹了下一步要做好的三個方面相關工作。

一是擴資源,穩固中小學課堂教學質量「基本盤」。深入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堅定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

二是提質量,激活學校教育教學的「內動力」。通過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推動科技賦能等舉措,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水平,確保校內教師能夠「教足教好」、學生能夠「學足學好」。持續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平,特別是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三是重實踐,構建全面育人體系「大格局」。全面落實實踐育人的要求,深入落實科學教育提質計劃,加強學科實踐、跨學科實踐和綜合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探索性、創新性的思維品質。

不過,校內減負同樣任務艱巨。

近期,一些地區在新學期將中小學課間活動時間由10分鐘增加到了15分鐘。這明顯是針對去年以來出現的小學生課間10分鐘活動受限開展的對策。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研究員孫宏艷指出,針對不同青少年群體的運動需求,要提供有效的政策措施和促進策略,給怕耽誤學習時間的中小學生研發一些利用課間休息就能進行的校園運動遊戲等。

王嘉毅在發布會上指出,要讓「健康第一」落細落地。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心理健康促進行動等,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每天保證一節體育課,另外課後再鍛鍊一個小時,保證每天兩個小時,全面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質量

人口結構變化與教育資源配置問題是事關教育公共服務質量提升的大事。

教育部副部長王光彥在發布會上表示,教育部深入研判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學齡人口變化趨勢,堅持統籌兼顧、綜合施策,持續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

「在學前教育方面,學齡人口在持續減少。在義務教育方面,小學在學規模已於2023年達峰,初中學齡人口仍在持續增加。」王光彥說。

義務教育資源布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城鎮擠、鄉村弱」,部分城市地區學位供給緊張與農村地區資源相對富餘同時存在。

王光彥指出,下一步,要進一步優化城鄉學校布局,擴大學齡人口凈流入地區學位供給,提升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和管理水平,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促進學校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在區域內統籌調配、交流輪崗,以教育數字化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廣泛共享。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認為,義務教育階段需要增加對落後地區的投入。應加快城鎮學校擴容增位,保障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還可以考慮由學校承擔部分課外活動供給,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和發展質量。

「在高中階段教育方面,根據學齡人口變化趨勢,在資源配置上,要堅持新建和挖潛並重,統籌考慮高中階段教育學齡人口波峰前壓力較大和波峰後的相對緩解。」王光彥說。

他指出,下一步,要適當增加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引導支持地方統籌優化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布局,在教育基礎薄弱縣、人口集中流入地新建改擴建一批高中學校,辦好綜合高中,推動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同時,鼓勵各地加大資源統籌力度,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個學段教育資源,這是未來教育資源調配的重要方向。

周洪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政府需要考慮「花最少的錢辦最好的事」,在提供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時必須明確:數量不等於質量,指標不等於目標,個體不代表全部,既要立足當前,又要放眼未來。

有觀點認為,人口減少必然引發教育的供求關係轉向供大於求。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在人數減少的同時,人們對質量、公平、普惠的要求反而會提升,對教育的期望值也會抬高。在不均衡的情況下,學生的數量隨著人口的減少相應減少,學校之間的差距會拉大,競爭會更加激烈。

正因此,人口減少不代表可以放鬆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的腳步,也更需要統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08290e0c4a3b44ff3c6b119fabd6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