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春城,海鷗翩翩飛舞,在天空劃出美麗弧線;濕地風光醉人,水中映著斑斕色彩。滇池畔、河道邊,處處環境優美,風景怡人。
在斗南濕地公園,市民楊文俊在為成都來的朋友拍照。清幽的水邊、繁盛的樹下,楊文俊不斷摁下快門,記錄美好時光。
位於長江上游,昆明既是長江水源的重要涵養地和生態屏障,也是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建設的交匯點。全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示範城市,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貢獻昆明力量。
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滇池治理一直備受關注。昆明市委、市政府把滇池保護治理作為首要任務和「一把手」工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對滇池流域水環境進行系統治理。
2017年4月,昆明在全省率先出台《關於全面深化河長制工作的意見》,在範圍上實現全市河(渠)湖庫全覆蓋,在體系上形成市、縣、鄉、村、村小組「四級河長五級治理」;創新探索建立水環境區域補償機制,在滇池流域34條河道開展生態補償工作,在全省首推河道生態補償機制。以目標、問題為導向,採取控制城市面源和雨季合流污水、治理入湖主幹河道及支流溝渠、完善截污治污系統、優化流域健康水循環、提升濕地生態環境等措施,實行水質目標、污染削減目標雙考核,治理思路更加明確,工作舉措更加精準,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社會動員更加充分。
2016年,滇池全湖水質首次由劣Ⅴ類上升為Ⅴ類;2018年上升為Ⅳ類,為1988年建立滇池水質數據監測庫30年以來的最好水質;2019年1至11月,滇池全湖水質保持Ⅳ類,水質狀況由重度污染轉為輕度污染。滇池水質惡化的勢頭得到遏制,綜合營養狀態指數逐步降低。滇池畔已重現清風拂面、鶯啼柳蔭的美景,「高原明珠」正逐漸恢復往日光彩。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昆明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貢獻昆明力量的核心要義。
一抹純凈透亮的昆明藍,羨煞四海賓朋,讓生活在春城的人們深感自豪。近年來,昆明著力打造藍天永駐、碧水長流、綠潤昆明、花香滿城的世界春城花都,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示範城市、「美麗中國」典範城市。為守護「昆明藍」,昆明全面落實國家「氣十條」要求,積極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監測、雷射雷達掃描、無人機高空航拍等先進技術,精準鎖定重點污染區域和污染源,有針對性地開展污染防控。昆明還與曲靖、玉溪、楚雄環境保護部門簽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合作框架協議,建立滇中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
磷礦採區正在修復植被。「為減少揚塵,我們配置了10.1公里自動噴淋管線等進行洒水降塵,並對部分區域採取遮蓋和綠化措施。」雲南磷化集團有限公司尖山磷礦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公司累計投入生態修復費用3億餘元改善礦區生態環境。2019年,昆明市空氣品質優良率98%,空氣品質各污染物年濃度均達國家二級標準要求。空氣綜合污染指數同比2018年下降6.5%,空氣品質優級天數和優良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昆明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進、生態與生產協調,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綠色含量」。2019年1至9月,昆明市加速淘汰落後產能,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同比下降4.2%,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9.2%。綠色製造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安寧市、東川區列入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名單(第二批)公示……下一步,全市還將嚴守耕地、生態、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優化調整工業空間布局。
同時,昆明市將加強與長江流域其他地區的環境協同治理,以構築沿江綜合交通網絡為重點,統籌鐵路、公路、航空、能源、水利、網際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聯合長江流域其他兄弟城市共同探索建立統一規範、高效快捷的市場體系,加強交流合作,實現互促共建、共同發展。
讓一江清水流出昆明。 2019年12月24日,昆明市政府發布《長江流域(昆明段)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綠色發展工作方案(2019-2025)》,明確提出,昆明將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實施生態環境污染治理和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程,全面推動綠色發展。到今年底,長江流域(昆明段)地表水優良水體(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達31.8%以上,劣V類水體斷面比例下降到4.5%以內。滇池流域地表水優良水體(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達14.3%以上,小江流域地表水優良水體(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達50%以上,金沙江出境斷面「蒙姑」水質達Ⅱ類。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雲南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mMBem8BMH2_cNUgYvB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