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在內外部環境的催化下,消費者場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時零售加速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即時性滿足」已經成為消費者購物的常態化需求。
消費者需求和供給側匹配帶來的生意增長,也讓即時零售引起了消費鏈路各個環節的重視。無論是品牌商、零售商,還是各大電商平台,都在加速布局這一賽道。
新經銷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到,即時零售行業正在逐漸從「野蠻生長」的1.0粗放階段向2.0理性增長階段過渡。
未來幾年,即時零售行業將會進入新一輪的變革性發展。作為零售行業的先行者,京東再次率先走出了新的一步。
9月7日,作為京東即時零售平台業務代表的京東到家在北京舉辦了「共繪宏圖,贏在全域」品牌大會。會上釋放了兩個即時零售新階段的關鍵信號,「全渠道2.0」和「LBS網格化」。
這兩個信號,或是推動即時零售行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全渠道2.0:
從流量驅動進入「數字化+供應鏈」
激發即時零售新潛能
回顧即時零售的發展歷程,已經走過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創期,主要是平台和零售商在直接探索,品牌間接參與和觀望,很多零售商、品牌商沒有單獨部門組織運營對接。獲得增長的核心來源是,商品和用戶的上翻。只要做了,就有增長。
第二階段,拓展期,核心是平台、品牌商、零售商三方聯動,品牌商和零售商都開始組建部門和團隊,專門運營即時零售。這一階段,增長是通過密集的促銷活動和營銷廣告投放獲取。
但從根本上看,這兩個階段的運營相對比較粗放,更多的是「野蠻」增長,賽道本身的紅利大於自身的努力。
當下其實是即時零售新的關鍵階段—成熟期,品牌商、零售商對即時零售在思想意識、組織建設、業務規劃、運營能力等各方面都建立了基礎,平台方的即時零售基建也已經逐步完善,依靠賽道紅利已經不足以帶來持續性增長。
因此,對於品牌來說,迫切要解決的是,當即時零售進入成熟期之後,如何抓住新的增長機會、激發即時零售渠道的新潛能,找到新的增長點和價值點。
首先一定要思維轉變,即時零售不是渠道的補充,而是當下主力的銷售渠道。
很多品牌現在依然還是把即時零售作為一個線下生意的補充,沒有真正花時間、花精力、匹配資源重視這個模式。這種思維還停留在即時零售的過去,已不適配當下精細化的發展階段。
前不久發布的達達集團二季度和中期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12個月內,京東到家總交易額(GMV)達70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年活躍門店數超過30萬家,同比增長超70%。
這季財報中有兩個核心數據,年交易額708億元,年活躍門店數超30萬家,說明在零售渠道端,對即時零售的重視程度有目共睹,平台已經形成了規模化效益。
以今年的京東618為例,各品類品牌在京東到家也大放異彩,華碩同比增長超10倍,蘇泊爾銷售額同比增長147%,君樂寶銷售額同比增長180%,清揚同比增長155%。還有在去年9月,京東到家作為唯一獲得Apple品牌預售資格的即時零售渠道,在iPhone14系列新機正式發售當日僅截至14點,銷售額就累計突破了2億元。
所以,於品牌而言,即時零售也一定是增量的生意,而且一定是核心的銷售渠道。品牌商抓住這個渠道,相當於抓住了下一個十年的增長。
其次是視角轉變,要用全渠道的視角去看即時零售,從流量驅動進入數字化+供應鏈協同驅動。
「要從全渠道的角度去看待即時零售,品牌需要全渠道優化,重新配置資源,回歸零售本質,尋找成本、效率和體驗的最優解。」 京東到家品牌大會上,京東集團副總裁、達達集團總裁何輝劍表示。
過去雖然一直在提即時零售全渠道的價值,但實際上只是將線下門店的商品做上翻,並沒有真正發揮全渠道的潛力。品牌在看全盤生意時,還是分為線上線下兩個部分,
京東到家在全面融入京東,承接京東即時零售戰略發展後,搭建出B2C+O2O的行業差異化優勢,將即時零售的價值推到了全渠道2.0時代。基於 B2C 與 O2O 的深度融合,京東主站與京東到家實現用戶共享、工具打通、資源整合與供應鏈協同。
線上線下用戶一體、商品一體,既更好的滿足消費者供給需求,又能幫助品牌實現「人貨場」多維重構,讓商品流通的成本、效率和體驗更優。
通過這種「數字化+供應鏈」的模式驅動,品牌商的全渠道融合才能真正在即時零售被實現。
LBS網格化:
時間、空間、人,
立體場域的勢能疊加
商品的流通,是從生產到消費者使用。中間所有環節一切的出發點都是:消費者需求滿足和消費者體驗提升。
從這兩個角度去看,品牌做即時零售渠道面臨的最大痛點是什麼?供給端到消費端的數據顆粒度不細,從而使人-貨-場無法做到最佳適配。
按照過去的方式,還是把渠道分為兩個維度,線下和線上。
線下的數據能力一直很弱,品牌商只是把貨交給經銷商,最後鋪到了哪些門店,售給了哪些消費者,哪些渠道賣得好,哪些用戶是潛在機會用戶,哪些渠道需要提供更多供給和營銷支持,這些是沒有準確的信息反饋和畫像的。
在即時零售前兩個階段,商家也只是簡單的將商品上翻,和傳統的銷售模式一樣,很難通過精確的經營和銷售信息去反哺生態。
傳統電商具備多而強的數據整合、信息反饋能力,但是問題在於,傳統電商面向的是全網的消費者,沒有LBS的基於地理位置的視角。這意味數據顆粒度依然不夠精準,只有「時間和人」的畫像,但是基於地理位置的「空間」畫像,這就導致數據不夠立體,在精細化運營上始終有所欠缺。
全鏈路的數據融合問題,是整個即時零售行業的挑戰。因為對平台來說,需要既懂即時零售,還要懂線下和傳統B2C電商,才能深入洞察到問題的細節,繼而才能解決問題。
這一點,恰好是京東的優勢,在即時零售領域有京東到家,在傳統電商領域有京東主站,在線下有京東便利店等業務。正是有這樣多重的零售基因,京東反而能給出了行業首份答案。
在品牌大會上,京東到家推出了宏圖系統,它是即時零售行業首個面向品牌商提供集經營診斷、機會洞察、策略輸出、方案落地功能於一體的LBS網格化運營工具。
通過京東+京東到家的全域數據分析,實現人、貨、場基於LBS網格化的供需精準高效匹配,幫助品牌提升全渠道運營效率,創造價值增量。
可以這麼理解,宏圖是基於時空場景網格化的作戰地圖。什麼時間、什麼區域、什麼人,在什麼場景下,有什麼消費需求,多重維度的數據融合,真正實現千人千店千面的觸達,從而幫助品牌賦能全渠道生態。
正如京東到家總經理李昌明所介紹,「基於京東+京東到家行業獨具的B2C+O2O零售數字化能力、數據沉澱的深度融合,宏圖系統能夠實現基於LBS的網格化洞察、識別、分析、判斷各個網格內的供需匹配情況,並輸出用戶、供給、營銷策略。」
LBS網格化運營,是即時零售從粗放運營走向精細化運營的關鍵。它不僅僅是一個即時零售的工具,更是品牌商在做全渠道的營銷策略時的指南,讓人貨場的供需匹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高效識別捕捉即時性需求,在創造增量價值上也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即時零售,沒有邊界
零售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消費者需求的進化史。
過去是「人」找「貨」,今天是「貨」找「人」。如何讓「貨」更高效地找到「人」,核心是找到消費者內在的需求,讓「合適的產品」在「合適的地點」賣給合適的人。
只要消費者的需求沒有邊界,即時零售就沒有邊界。因為即時零售在持續疊代,持續地滿足消費者變化的需求。
京東到家在品牌大會上提到的三個規劃,「全品類、小時達、平台化」,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在供給端,過去幾年即時零售銷量占比更高的還是快消品。但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並不止於快消品。從京東到家的數據看,3C數碼等新興品類,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也意味著,京東到家以「全品類」供給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未來會有更大的增量空間。
在履約端,消費者對線上購物的履約時效要求越來越高。從傳統電商的「三日達」、「次日達」,到當下消費者希望更多的商品「一小時」就能拿到商品。
「小時達」作為京東零售的戰略,也將進一步加強在主站的滲透,「萬物即時到家」已經逐漸成為現實,消費者對時效的要求在被更高效地滿足。
在門店端,京東到家通過平台策略的優化升級與產品能力的持續疊代,充分釋放品牌、KA連鎖、小店散店以及更多生態夥伴的活力,打造多業態共同繁榮的平台生態。並計劃三年內合作門店數將超150萬家,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
從京東到家的戰略規劃,不僅可以看到京東在即時零售持續進擊的信心和決心,也可以看到平台、品牌商、零售商包括經銷商服務商都在快速轉型、加強協作,試圖在即時零售變革的關鍵階段,把握時間窗口,推動數字化能力建設和全渠道供應鏈整合的變化發生。
同時,這也是向整個行業傳遞一個信息:在即時零售領域,一切都在快速變化,一切也都剛剛開始。即時零售,沒有邊界,線上線下全渠道,未來有無限可能。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