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所有汽車品牌而言,儘可能多賣車、創造更高的銷量和利潤都是其終極目標,這句話適用於任何車企,當然也包括眾人眼中那些高高在上的豪華品牌。
而對於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外資豪華品牌,如何才能提升銷量、擴大利潤?毫無疑問,國內建廠生產無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案。而豪車國產這件事,其實已經有不少例子足以說明問題了。比如位列頭部的奔馳、寶馬、奧迪,再到二線陣營的沃爾沃、凱迪拉克、捷豹路虎,如果不是為了多盈利,誰又願意大動干戈的在國內建廠呢?
所以,這就告訴了大家一個最為簡單的道理:豪華品牌不國產,絕不是因為考慮「降低品牌檔次」「把控產品品控」這些原因,歸根結底都是因為「不值得」。就比如被人們譽為超豪華品牌的保時捷,近期又一次在「國產化」這件事上出現了新的動向。
根據媒體報道稱,11月5日,保時捷中國CEO Michael Kirsch在近期舉辦的上海進博會上表示,目前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和規模尚無法支撐保時捷的國產。而且,Michael Kirsch還表示,保時捷作為豪華品牌將不會單純的量產,而是更加注重客戶的個性化選項和特殊的需求,對於國產未來將會不斷進行關注、評估。
此言一出,其實意思已經發現淺顯易懂了,言外之意就是:目前國內市場保時捷的銷量太少,還不足以支撐國產化所帶來的成本。在盈虧未知的情況下,保時捷品牌不會貿然國產。但是,未來會對此時有所考慮,只不過眼下為了消費者,暫無法執行。
其實,這已經不是保時捷公開第一次否認期國產傳聞了。早在此前,保時捷執行長Oliver Blume 在面對媒體採訪時回答,其品牌不會在國內建廠,因為保時捷總產量不大,細分到各個車系上就更少,所以在中國投產不符合成本效益。如果旗下某一款車型,一年在國內銷量超過了10萬輛,那必然會有所打算。
兩位「核心人物」的陸續表態,其實也相當於再一次打破了多年來保時捷將進行國產的傳言。不過相比於CEO,保時捷執行長此前所發表的言論似乎更為直接,一語道破了保時捷無法國產的原因。而事實上,保時捷在國內市場的表現,的確無法支撐其國產,根據此前保時捷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在今年的前三季度中,保時捷品牌的全球銷量為242722輛,同比增長10%,其中德國地區、北美地區銷量均為上漲態勢,而反觀中國市場,卻成了唯一下滑市場。按照目前這樣的勢頭髮展,未來中國市場很有可能喪失其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地位。
至於原因,的確也來自多個方面。首先是大環境,目前國內車市新能源可謂發展的如日中天,但作為超豪華品牌的保時捷,的確未能搶占先機,反而比普通豪華品牌反應要更慢一些。因此,傳統的市場份額自然會被異軍突起的造車新勢力分食。其次則是其品牌定位所帶來的「瓶頸」,眾所周知,保時捷一向以運動、操控著稱,這些都是其燃油車時代的優勢儲備。但到了新能源時代,雖然保時捷也相應推出了Taycan等車型,但電動化之後的保時捷,無疑也失去了其最核心的產品競爭力,如果只靠「超豪華」的定位,恐怕很難。
透過這些,其實我們也已經足以看出,所謂的「注重客戶需求」,反倒都是一些漂亮話,保時捷真正拒絕國產的原因,還是在於這筆買賣「不划算」。如果草率國產,既降低了品牌的檔次,最終又無法實現銷量的大跨越,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