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若干年,中國科技企業傲立潮頭且實現新質變的密碼,必定是向上突破。
正解局出品
很長一段時間,網際網路上都有一種聲音,說中國的科技製造總是模仿別人,很難向上突破。
然而近半年來,中國科技突破的大新聞不絕於耳。
比如中國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航,打破了世界航空客運被美、法壟斷的格局。
中國的油氣勘探,突破到地下8937.77米,打破亞洲陸上垂深最深千噸井的紀錄。
我國還成功回收了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打破了全世界唯美國一家壟斷該項技術的現狀。
同時最新報告顯示,中國研發投入強度,已經超過了歐盟的平均水平,全國研發經費支出居世界第二。
科技的投入是實打實的,除了那些讓人振奮人心的熱搜事件。
中國也還有很多默默努力的企業,在無聲處,醞釀著驚雷……
科技突破的要害在於,占領技術的制高點。
但搶占這個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就拿國產晶片工藝來說,台積電已經在開始謀劃1nm晶片了,但因為光刻機的封鎖,國內10nm工藝的晶片還遲遲不能量產。
還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顯示面板,過去一直都是韓國一家獨大,壟斷了很多OLED螢幕的專利和市場。
OLED的製造中需要蒸鍍機,就像晶片製造需要光刻機一樣。為了遏制中國企業,韓國企業和蒸鍍機的供應商佳能簽訂合同,控制了蒸鍍機產能。
這就導致國產OLED屏不管是良率、解析度,還是產能上,都遜於韓國。
缺芯少屏,產業發展受制於人,這是中國不少科技企業的共同難題。
如何突破這一局面?
TCL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端午節期間,TCL推出了《向上游》,回顧了自己42年的創業史。
「已經航行了42年,TCL的故事,並不是順風順水。」
但今天看來,TCL的科技樹上,已經結滿了碩果。
未來學家凱文·凱利的預言:將來螢幕會無處不在。在今天,TCL生產的螢幕已經廣泛應用到了VR/AR、可穿戴、醫療、車載等、商業消費、建築等領域中。
面對國外大廠OLED屏的技術壟斷,TCL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硬是通過技術攻關,直接繞開了韓國企業蒸鍍式製造的專利,自主研發噴墨式印刷法,將OLED的發光材料直接噴塗到基板上。
不僅極大提升材料利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還使得螢幕的色域和亮度更高、壽命更長。
TCL華星全球首款65" 8K柔性印刷摺疊OLED TV
讓螢幕能像紙一樣捲起來,科技感十足。
光有工藝還不夠,在顯示材料上, TCL也攻破了上游技術,進入無人區研發的量子點QLED材料,為用戶提供更極致的視覺享受。
在當前炙手可熱的Mini LED上,TCL無論是專利技術,還是市場銷量都達到了全球第一。其電競顯示器市占率也是全球第一,並且繼續以全球最高增速領跑行業。
不僅如此,面對全球踐行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TCL也是挺進了上游,很早就布局了新能源光伏產業,堅持綠色發展。尤其是在光伏單晶矽材料上,TCL自主研發的G12光伏矽片直接讓矽片的生產製造效率提升80.5%,發電成本降低了6.8%,引領了全球新能源光伏行業實現蛙跳式的創新。
基於如此優秀的性能,目前TCL G12光伏市占率達到了全球第一,為中國光伏行業競爭提供「新賽道」。
越封鎖,越超越。
面對技術困境,這就是中國企業給出的答案。
要給出這樣的答案,其時也長,其途亦艱。
而且搞研發不像做代工那麼容易,時常充滿著巨大的風險。
拿晶片開發來說,從2019年開始,我們意識到被卡脖子,意識到沒有進口光刻機很難突破工藝問題。
4年過去了,國家對於晶片產業的補助高達千億,但仍遲遲未有重大的突破。有些晶片廠甚至無法繼續經營下去,可謂傷芯斷臂。
但無論多麼艱難,中國企業在不同的時代里,依舊在前頭奮進。
比如TCL,其前身是1981年成立的TTK家庭電器公司,當時主要生產卡式磁帶。
1993年,彩色電視機在國內開始流行,TCL又適時推出了28吋大螢幕彩電,給了中國消費者一個大大的震撼。
2004年,TCL開創了中國企業跨國併購先河,收購了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企業,全球營收近400億元。
雖然市場拿下了,但這個過程中,國產電視企業經常受到產業核心技術桎梏。
比如在等離子電視時代,日本拿捏了核心技術;在液晶電視時代,韓國又占據了上游技術。而彼時中國因起步太晚,無論是技術還是人才,都落後於日韓。
但TCL並未沉淪,逆風掏出了真金白銀,開始搭建自有的液晶面板生產線。
自主研發是資金密集型的項目,需要投資數百億,且產業對技術人才要求甚高,風險極大,往往都是國家級的工程才去搞。
但當時,自顧尚且不暇的TCL愣是下定決心,成立了TCL華星。
TCL華星智能工廠
迎難而上,廣泛收羅人才,重金投入研發,僅僅四年,TCL華星就成長為中國液晶面板巨頭之一,堪稱行業奇蹟。
後來, TCL收穫了密集的技術爆發產品,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屏顯技術在各行各業都有著大量的需求,不僅電視、手機、電腦等產品需要,現在梅賽德斯-奔馳、比亞迪等品牌的高端車載顯示屏,很多都來自於TCL。
不過,TCL仍未止步,為了突破材料和能源兩大關係到產業發展和國計民生的基礎領域。
2020年,TCL收購天津中環集團,開始進入新能源光伏產業新賽道,繼續沿著泛半導體產業上游挺進。
加入TCL之後短短兩年,TCL中環就成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單晶矽片出貨商,全球僅有的5家、中國唯一一家具備雙工藝(FZ&CZ)的企業。
在較短的時間內,以強大執行力,向著產業上游突破。
誠然,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需要大量時間資金的投入,而代工模仿就容易得多。
但別忘了:
所有好走的路,都可能是下坡路;所謂的捷徑,才是最大的彎路。
從0到1的路固然難走,可只有實現「1」的突破後,方能行穩致遠。
有人說,世界大企業的生命周期只有16年。
而要打破這個周期率,就必須要不斷進行原始性創新,站在行業高度,立足未來視角,敢於大破,大立,打破原來的邊界與思維桎梏。
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曾總結:「TCL的發展……就是一部變革創新史。變革的基因已經深深植入TCL的肌體,深刻地影響著TCL的企業文化,影響著TCL的發展走向,也相當大程度地影響著TCL的未來。」
從磁帶代工廠到今天的科技大廠。
在產業升級的同時,TCL也完成了從「國際化」到「全球化」經營布局與轉型。
早在1999年,TCL就在越南布局生產基地。憑藉著科技產業鏈優勢,TCL瞄準歐美兩大市場,建立起了海外本地化的管理、銷售及研發團隊。
在產業升級的同時,完成了從「國際化」到「全球化」經營布局與轉型,逐步擴大自己的「生態朋友圈」。
聯合20多家頂級科研院所,發力屏顯技術、智能技術、半導體顯示+新能源光伏技術的研發,還和特斯拉、谷歌、奧迪、默克等不同領域的頭部企業達成合作關係,進行生態的多元發展。
在這個全球化過程中,TCL成功實現了自身產業轉型的升級——從輸出產品升級為輸出工業能力,從過去的成本效益和速度驅動,轉變升級為技術和研發驅動。
但為什麼要走出去,實現全球化?
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介紹過一組數據:中國工業產出占全球比例約30%,而國內市場僅可消納約20%。
如果中國企業採取國際化運作方式,海外當地製造,當地銷售,那麼每銷售100美元的產品,就能帶動60美元國內核心器件和材料的出口。
不僅留住了利潤,也可以有效規避各種貿易壁壘。
開放,是提升中國科技企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中國企業發展的長遠路徑一定是:對內,向上游發展。對外,出海。
這幾年來,中國科技企業的出海,已經來到了一個新階段,從借勢全球化,變為利用全球化去創新,從輸出產品轉為輸出工業能力。
中國科技企業絕不能圈地自嗨,只有向外拓展,走到外面世界,中國科技企業才能避免在存量廝殺中內卷,也才能在全球化信息戰中占據優勢。
雖然企業也和人一樣,有著生老病死的規律。
但不斷的變革,就是企業擺脫衰落周期律的不二之法。
42年來,TCL面對時間的推移,企業的困境,敢於探索科技上游的「無人區」,敢於不斷變革創新。
不難發現,TCL在半導體顯示、新能源光伏等產業的突破和布局,始終是依託技術創新進行產業上游的升級。
向上游的過程中,TCL「智造」與「質造」的形象也逐漸深入人心。
而這對中國科技升級也不乏啟示性:這些年來,中國科技突破的實力逐年提升,產業生態覆蓋規模在擴大,產業深度也在拓展。
接下來,中國科技企業還得瞄準企業向上游的戰略,在產業升級上以創新為動力,努力打開自己的格局視野,繼而為消費者創造更好的科技生活。
向上走,必定難走,我們必須勇敢地穿過急流和險灘。
未來若干年,中國科技企業傲立潮頭且實現新質變的密碼,必定是向上突破。
時間,最終會驗證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