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是不是姬姓諸侯,《吳太伯世家》的真實性,到底有幾何?

2024-01-14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吳國是不是姬姓諸侯,《吳太伯世家》的真實性,到底有幾何?

一直以來,春秋之世的吳國被看作是周王室後裔,屬於姬姓諸侯國的一支。但問題是,滅商之前還在西岐之地積蓄力量的周人,有能力到江浙一帶開拓勢力範圍嗎?《史記》世家之首的《吳太伯世家》,裡面的記載符合歷史事實嗎?

甚至還有一種說法,太伯、仲雍實際上是受周太王的委派,到東方建立周人的據點,與西岐的周人故土對殷商形成包夾態勢,為周人打下江山社稷提前布局。

從戰略上來看,這肯定是個大手筆,但關鍵在於,當時的周人有能力跨越千山萬水,越過商朝的管控區,跨過許許多多知道名字的和不知道名字的蠻夷部族,順利抵達吳地並給西岐之地的周人老家報平安嗎?

至少在周太王時代,周人是沒有能力進行超遠距離殖民的。還要經過周公季歷、周文王兩代的努力,周國才具有與殷商掰掰手腕的實力。

從地圖上來看,從西岐到吳地直線距離大概有兩千公里,在久遠的公元前12世紀,這對周人來說幾乎是一段無法跨越的距離,甚至已經超過了周人的地理認知範圍。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和周人的國力來說,在完全沒有地圖和測繪技術的幫助下,從如今的陝甘地區到江浙一帶開闢殖民地,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更何況,在吳地的西邊和北邊,是讓商王朝和百年後的周朝都為之頭疼的東夷、徐戎、淮夷等彪悍善戰的部族,哪個都不是吃素的,就憑太伯、仲雍哥倆以及為數不會太多的追隨者,根本不可能大搖大擺、順順利利走過去。

哪怕是到了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以後,周人的第一批諸侯國也大多數是在今天的河南地區,後來分布在東方的魯、齊、燕等姬姓諸侯國,當初首封的時候俱在今河南地區,也就是靠近黃河流域的原商王朝境內。山東、河北、安徽、江浙一帶,對於剛剛取代商朝的周人來說,還是那麼的遙不可及。直到周公東征之後,周王朝才將觸角逐步延伸到了上述地區,並將姬姓諸侯分封或遷徙到這裡。

其實,從周人崛起到滅商之前,周人確實頗有先見之明地建立了一批後世稱之為諸侯國的戰略據點,如虞、虢,但這些地方都分布在宗周鎬京的外圍不遠,可以視作進攻商朝必經之路的前哨和補給基地,這裡就已經是當時周人所能控制的最大範圍了。

到吳地建國,從側翼和後方對商朝進行大縱深、大範圍的迂迴包抄,只能是後世者頭腦里想像出來的圖上沙盤。

所以我講,所謂太伯、仲雍流落東南創建吳國,完全就是後世吳國人的攀附周天子家族的一個神話,後人摻進的水分很多,口口相傳,久而久之,到春秋之世,已經沒人了解當時那段真實的歷史了。

於是,神話變成了歷史,吳國也就有了一個尊貴的開國始祖。

在中國歷史上,這類攀附歷史名人讓自己沾光的例子數不勝數,晉代以後的匈奴人和五代十國那些劉姓小國,都愛說自己是漢高祖的後裔;李唐王朝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老子李耳;朱元璋甚至還想跟宋代朱熹攀親戚,這樣的塗抹身世,並不鮮見,甚至對一國之君來說,可以說是一種見怪不怪的事兒。

吳國在西周和春秋早期一直都籍籍無名,直到春秋中期才正式進入歷史舞台,這應該是陸續有一些諸侯國的流亡貴族子弟進入吳國,促進了吳國的華夏化進程。吳國的華夏化進程,晚於秦、楚,與越國大體上處於同一時間階段。

吳國大力吸收華夏文明,簡而論之,與後世的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屬於同一性質。

那時候,各國的早期歷史大多數都是一窩粥,當時又沒有現在這樣又多又公開又易查的檔案記錄,吳國到底是從哪兒來的,沒誰能說得清。既然吳國自認是姬姓的子孫,這對大家又沒有什麼損害,直接認下也無妨。於是諸侯就把吳國當作是姬姓諸侯的一部分,並承認了吳國杜撰的那些個早期編年史和君王世襲。

吳國人的歷史,還不是任他張口就來,咋說咋是嘛!等到司馬遷時代,歷史文獻早已灰飛煙滅,神話故事於是便堂而皇之地成了信史。

吳國人給自己找來了太伯、仲雍作為祖先,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規模造神運動,憑空虛構三皇五代的歷史,在本質上其實沒有任何不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e8d73590c0a5dbfdc024f631f82ed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