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中的「利維坦」:比10萬個太陽都大

2023-02-05     星空天文

原標題:恆星中的「利維坦」:比10萬個太陽都大

宇宙首批恆星單個質量可達太陽10萬倍。

距離今天最近的宇宙「相變」期——「再電離期」模擬圖。Paul Geil / Simon Mutch / 墨爾本大學

宇宙誕生後經歷過多次「相變」。熾熱的原初物質逐漸冷卻,導致每一時期的物理學特性都有差異,就像物質形態在不同溫度條件下發生的變化一樣。

而在年輕宇宙的最後一次「相變」期——「再電離」期內,年輕宇宙中曾經出現過超級巨大的恆星。這些巨星隸屬於宇宙誕生後出現的第一批恆星。今天的宇宙中已經不存在這樣的超級巨星,到目前為止我們也未曾間接地發現過這樣的恆星。所以天文學家對於它們的質量究竟可以達到多大眾說紛紜。

最流行的說法是它們的質量一般是太陽的幾百倍,也有人說它們和現代恆星相差無幾。但最新的計算機模擬結果讓人感到吃驚,這些巨無霸的質量可達太陽的10萬倍。恆星由氣體雲蛻變而來。氣體雲要變成恆星,必須在很小的空間內迅速聚集起大量質量,直至越過核聚變的臨界點。但這一過程會不可避免地導致物質升溫,溫度一旦升高,粒子的運動加速,物質就會趨向於阻止自身繼續坍縮。因此假如沒有「散熱」機制,氣體雲就會很快被自身產生的熱量驅散,最終無法變成恆星。

在恆星誕生過程中,有一種所謂的「冷吸積」效應十分關鍵。囿於技術的局限,以往較少在計算機模擬中考慮這一效應並加以跟蹤。而新的模擬考慮了這一效應,並對早期宇宙低溫雲團形成之初行為方式的細節進行了深入考察。

新結果顯示,早期宇宙巨型物質團塊中心的吸積盤,會遭受低溫緻密物質流的大規模衝擊,這種衝擊形成的衝擊波,會導致氣團失去穩定並急速坍縮。

早期宇宙巨型物質團塊的質量一般可達太陽的數萬倍,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達到太陽的10萬倍,因此它們一旦坍縮,幾乎都可以迅速形成超大質量恆星。 恆星在宇宙中的演化已經進行了三代。這三代恆星的特性因其形成時期宇宙物理特性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第一代恆星又稱III族恆星,它們質量巨大,幾乎不包含任何比氫和氦重的「金屬元素」,最為「純潔」。這代恆星迅速形成,迅速燃燒,也迅速死去。

第二代恆星又稱II族恆星,是在第一代恆星的廢墟上形成的,它們含有比第一代多的「金屬元素」(質量占比在0.1%以下)。第三代恆星又稱I族恆星,它們又是在第二代恆星的廢墟上出現的。它們的體內含有大約1%的「金屬元素」。我們的太陽即屬於第三代恆星。

參考

First emergence of cold accretion and supermassive star formation in the early universe

https://arxiv.org/abs/2301.1026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e1c8b96bd96e7e1376f61318e9ccd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