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得腎結石?如何形成的?
1. 水分攝入不足:少量的尿液流動會增加尿液中礦物質濃度,這些礦物質可能會凝聚形成結石。
2. 飲食因素:高鹽、高蛋白和高糖的飲食會增加某些結石(如鈣質結石)的風險。
3.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人得過腎結石的,其他家族成員患上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4. 肥胖:體重過重或肥胖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5. 消化系統疾病:腸道疾病和手術,比如腸炎或者腸切除,會影響對鈣的吸收,進而可能導致結石的形成。
6. 其他醫療狀況:如痛風、糖尿病等代謝問題或某些腎臟疾病都可能促進結石的形成。
7. 特定藥物: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結石的風險,包括一些利尿劑、抗癲癇藥物和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等。
8. 生活方式因素:缺乏運動可能會影響正常的鈣代謝,從而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
結石是如何形成的?
腎結石通常是在尿液中溶解的礦物質和鹽類超過了尿液可以稀釋的程度時開始形成的。這些物質包括鈣、草酸、尿酸和磷酸鹽等。當這些成分聚集並結晶時,就可能形成結石。
結石可以在任何部位的泌尿系統形成,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多數結石起始於腎臟,在那裡形成小顆粒,並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變大。如果結石在腎臟中變得足夠大,它們可能會阻塞尿液流動,引起疼痛和其他併發症。
每個人的情況可能不同,具體原因應由專業醫生評估和診斷。
腎結石的臨床表現
1. 腰痛或側腹痛:疼痛通常發作性,劇烈且間歇性,可以從背部輻射至腹部甚至腹股溝。
2. 血尿:結石可能會損傷腎臟或尿路,導致尿液中出現血液。這可能呈現為肉眼可見的血尿或僅在顯微鏡下可見的血尿(顯微鏡血尿)。
3. 尿頻、尿急:結石在下移過程中可能刺激膀胱,導致尿頻或尿急的感覺。
4. 噁心與嘔吐:由於腎絞痛的強烈不適,可能會引起噁心和嘔吐。
5. 排尿疼痛:當結石到達膀胱或尿道時,可能會引起排尿時的疼痛。
6. 尿液變化:尿液可能變得渾濁,有異味,有時伴有膿尿。
7. 發熱和寒戰:如果結石引起感染,患者可能會經歷發熱和寒戰等感染相關症狀。
8. 腹脹:在某些情況下,腎結石患者可能會感到腹部緊張或腹脹。
並非所有的腎結石都會導致明顯的症狀。有時腎結石可能很小,患者可能不會注意到任何症狀,直到結石移動並引起疼痛或其他問題時才被發現。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之一或多個,應及時就醫進行檢查和評估。
患者得了腎結石後怎麼辦?
1. 增加水分攝入:增加日常飲水量,以幫助將結石衝出體外,並減少新結石形成的風險。
2. 疼痛管理:如果結石導致疼痛,可以使用非處方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或阿司匹林(Aspirin)來控制疼痛。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更強效的處方止痛藥。
3. 藥物治療:有些藥物可以幫助緩解尿道,使得結石更容易通過。此外,根據結石的類型,醫生可能會開具能夠阻止結石生長或者幫助其溶解的藥物。
4. 醫學干預:如果結石較大或無法自行通過,可能需要醫療程序來移除或碎化結石,例如:
5. 擠壓碎石術(ESWL):使用衝擊波從體外打碎結石成小片,以便它們可以通過尿液排出。
6. 經皮腎鏡碎石術:通過背部的小切口進入腎臟,直接移除或碎化結石。
7. 輸尿管鏡碎石術:通過尿道、膀胱到達輸尿管和腎臟的內窺鏡手術。
8. 開放性手術: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傳統手術來移除結石。
9. 飲食與生活方式調整:根據結石的類型,醫生可能會推薦改變飲食習慣,比如減少食用高鹽、高蛋白和富含草酸的食物。同時,增加體力活動也有助於預防結石的再次形成。
10. 定期監測:對於那些結石小且不引起症狀的患者,醫生可能建議定期監測結石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是否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干預。
在對待腎結石的過程中,與醫療專業人員緊密合作至關重要。他們可以提供個性化的治療建議,並在必要時提供手術治療。
腎結石患者要如何喝水
1. 增加水的攝入量:腎結石患者應該多喝水。一般建議每天至少喝2-3升水,這有助於稀釋尿液中可能形成結石的物質。
2. 監測尿液顏色:尿液的顏色可以作為水攝入是否充足的一個指標。淡黃色或幾乎透明的尿液通常表示水分攝入足夠;如果尿液顏色較深,則可能需要增加飲水量。
3. 均勻分配整日的飲水量:不要在短時間內大量飲水,而是應當在整個日間均勻分配飲水量,這樣有利於持續稀釋尿液。
4. 夜間也要注意飲水:如果晚上尿液濃縮,可能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有條件的話,夜間也可以適度補充水分。
5. 避免含糖飲料和咖啡因:高糖飲料可能會增加某些類型結石的風險,而咖啡因則可能會導致脫水。
6. 避免過量的酒精:酒精可能會增加尿酸水平,從而促進某些類型的腎結石形成。
7. 注意水的來源:普通自來水、瓶裝水或經過過濾的水通常適合飲用。而若所在地區的水硬度很高(即含有較多的鈣和鎂鹽),可能需要通過特定的過濾方式來減少水中的礦物質含量。
以上只是一般性的建議。具體的飲水量和方法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出指導。
腎結石患者哪些食物不能吃
高草酸食物(對於草酸鈣結石患者):菠菜、比特根(甜菜)、堅果和花生、巧克力、茶葉
高鈉食物:加工食品、腌制食品、快餐、罐頭湯和蔬菜、高鹽零食
動物蛋白過多:紅肉、禽肉、魚類、蛋類、奶酪
高嘌呤食物(對於尿酸結石患者):牛肝和其他器官肉、沙丁魚和鯡魚、啤酒和其他發酵、精飲料
碳酸飲料:含糖的蘇打水、其他含有磷酸的軟飲料、
高鈣食物(在某些情況下需限制):牛奶及其製品,如奶酪和酸奶
精製碳水化合物:白麵包、糕點、糖果
含糖飲料和零食:果汁、甜點、糖果
重要的是要注意,並非所有類型的腎結石都需要完全避免上述所有食物。例如,草酸鈣結石患者主要需要減少攝入草酸含量高的食物,而尿酸結石患者則需要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
此外,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入至關重要,以幫助預防結石形成。建議每天飲水量可以使尿液顏色保持淡黃色,通常約為2到2.5升水。
具體的飲食建議應該由醫生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來定製。
生活中那些行為容易得腎結石
1. 缺乏水分:日常飲水量不足,不能保持充分的尿液產出,可能會導致尿液中的礦物質過度濃縮,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
2. 高鹽飲食:過多的鈉(鹽)攝入會增加腎臟排鈣的量,從而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3. 過量消費動物蛋白:過量的動物蛋白攝入(如紅肉、家禽和海產品)會增加體內某些化學物質的濃度,這些化學物質可能促進結石的形成。
4. 過量或過少鈣攝入:長期過量攝入鈣或通過補充劑大量攝入鈣有可能增加結石的風險。
相反,鈣攝入量過低也可能導致草酸類結石的增加,因為沒有足夠的鈣與草酸結合,避免其在腎臟中沉積形成結石。
5. 高糖飲食:高糖飲食尤其是果糖,被認為與腎結石風險增加有關。
6. 缺乏運動:缺乏身體活動可能減緩代謝,影響鈣和其他礦物質的平衡,從而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7. 過量維生素C和D的補充:維生素C過量時可轉化為體內的草酸,增加草酸結石的風險。過量的維生素D增加體內對鈣的吸收,可能導致尿液中鈣的濃度升高。
8. 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如碳酸酐酶抑制劑和一些利尿劑,可能會改變尿液中的礦物質成分,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9. 職業或環境因素:在熱量丟失較多的環境工作,如高溫作業環境,如果不補充足夠的水分,也可能增加結石的形成。
10. 慢性脫水狀態:因長時間嘔吐、腹瀉或出汗而未能及時補水,會導致身體長時間處於脫水狀態,增加結石風險。
11. 遺傳因素:家族史中有結石發生,可能意味著個體基因上更傾向於形成結石。
12. 過量飲酒:肝功能不全或酒精直接作用可能會影響腎臟功能,間接促進結石的形成。
每個人的生理情況和生活環境都不同,以上提及的因素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導致腎結石,但它們是普遍被認為與腎結石風險增加相關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