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出海,海信從0到1

2023-10-11     懂懂筆記

原標題:智能交通出海,海信從0到1

近日,海信智能交通中標寮國「萬象可持續城市交通」項目,這是繼中標「埃塞亞的斯亞貝巴智慧公交項目、衣索比亞高速公路發展支持項目、埃塞交通系統改善項目」後的又一個里程碑。

作為國內智能交通市場份額連續十年第一的行業頭部企業,海信出海兩年,延著「一帶一路」打造智能交通新樣板。在輸出中國經驗的同時,也通過科技帶動經濟的方式,促進一帶一路的發展。

「智能交通未來的市場在海外。」 海信網絡科技公司國際業務部總經理牟三鋼表示,海信智能交通出海兩年,基本探索出了成熟的方法論,完成了從0到1的積澱。

落子萬象,撬動東南亞的支點

寮國首都萬象,人口90多萬,市區面積不大,其特徵與國內的三四線城市近似。從公共運輸現狀來看,基礎設施也不太完善,公交車輛比較少、線路少,運營時間較短。人們想乘坐公交出行時,會非常不方便。

在去年年底獲得萬象招標的信息後,海信網絡科技公司國際業務部副總設計師王棟,帶領團隊到當地進行考察,發現當地的交通現狀相當於國內二十年前的水平,走在萬象街頭很少能看到公交車,當地居民出行大多靠私家車和二輪摩托車。

萬象以旅遊為支柱產業,但公共運輸工具落後,遊客往往選擇不太安全的三輪車,或是成本更高的計程車。當地的計程車和網約車也不發達,等候十幾二十分鐘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非常影響遊客的出行體驗。整體來看,受限於交通發展滯後的問題,從首都萬象瓦岱國際機場到萬象神塔、凱旋門等熱門景點的公共運輸極不便利,影響了寮國旅遊業的發展。交通難題無形中成為阻礙當地經濟發展的短板。

這正是寮國「萬象可持續城市交通」項目的背景,他們希望通過加速公共運輸建設、打通城市主動脈。

據悉,海信將為萬象建設首條智能化、現代化的快速公交BRT,串聯起萬象市內兩條主幹道和萬象瓦岱國際機場、萬象神塔、凱旋門等熱門景點及客流集散點,形成一條快速公交BRT線網。具體而言,項目包括建設控制中心ITS、站台ITS和車輛ITS三部分。

王棟表示,這個項目建成後將給當地帶來三大改變:

第一是公眾和遊客出行的時效性提升,通勤時間會大幅縮短。「比如我們住的酒店離機場只有8公里多,以前乘坐公共運輸需要一小時以上,上BRT系統以後,只需要不到半小時,能節省一半多的時間。」

第二就是便利性和友好程度提升。上了系統之後,公眾可以通過站台信息屏隨時了解車輛信息,比如到達時間和擁擠程度,在車上會有寮語和英語的雙語播報和提醒,當地居民和遊客乘坐公共運輸時的體驗將大幅提升。

第三就是出行費用大大降低。BRT線路覆蓋主要交通樞紐和景點,無論是對當地市民還是遊客都可以方便乘坐,無需開私家車或是乘坐計程車。

當然,隨著公共運輸越來越便利,有可能會系統性地改變當地居民的出行習慣。現在是私家車和摩托車普及,未來更多市民乘坐公共運輸出行,可以緩解道路的壓力,也將提高交通安全性。

萬象今天的交通特點,其實是東南亞很多城市的一個縮影。海信在BRT 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實踐案例,在國內已經承建了南寧BRT、成都BRT、宜昌BRT等多個快速公交BRT項目,擁有高達70%的市場占率,這些經驗恰好可以幫到以萬象為代表的更多東南亞城市。

落子萬象,是海信智能交通又一重要里程碑。做一個項目就要做成樣板、做成基地,把項目做深做透,萬象樣板必將成為未來海信撬動東南亞市場的有力支點。

從0~1,探索出海新模式

交通的發展速度與城鎮化的進展密切相關。過去三十年,中國基本完成了城鎮化的進程。而當下,在非洲、中東、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正在重複這個過程。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口的大規模遷徙以及產業帶的重構,交通的供需矛盾也在逐步凸顯。

「海外的智能交通市場應該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前景,這也是我們選擇智能交通去出海的初衷。」 牟三鋼表示。

海外智能交通市場潛力巨大,為什麼海信有信心?

大家熟悉的海信是一個家電企業,但事實上經過這麼多年發展,海信集團有三個不為人所熟悉的變化:

  • 第一是除了海信品牌,還有科龍、容聲、塞維岳珂、東芝、日立等多品牌矩陣;
  • 第二是一個大頭在海外的跨國企業;
  • 第三是TO C和TO B業務並重的企業。

智能交通就是海信TO B業務的一個重要板塊。海信在這一領域已經深耕超過二十年,在國內智能交通市場份額連續十年第一,技術和解決方案已落地全國176座城市。你可能想不到,北京奧運會及冬奧會、青島上合峰會、武漢軍運會等多個國際重要賽事背後,都是海信提供了交通保障。BRT領域,海信在國內市場擁有70%的市場份額,國內BRT的ITS系統相關的9項國標,都是由海信主導和參與編制的。

中國人口多,交通狀況的複雜性全球少有,這也錘鍊了國內企業在技術、產品和服務上的競爭力。作為頭部企業,出海是一種能力外溢的自然選擇。

未來的市場機遇是在海外,但是跨國業務的落地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特別是TO B業務,每一個項目都有著獨特性,並且需要在當地實施、服務。所以,想要抓住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的機遇,出海的第一步就是探索出一套高效的出海模式。

牟三鋼透露,海信智能交通目前主要以兩種模式拓展海外業務:一是借船出海,跟隨央企或是大國企的項目一起在當地落地;二是獨立出海,藉助海信在當地的營銷團隊以及合作夥伴,發現市場機會,拿下當地項目。過去兩年中,海信智能交通都是在這兩輪驅動下布局海外市場。

雖然中國的交通複雜性更高,產品和技術足夠向外複製,但在海外也有諸多挑戰需要克服。

比如語言問題,東南亞很多地方都使用當地語言,要把這些小語種翻譯到英語再到中文,理解上難免會有偏差;再比如人才,海外交付非常依賴當地的員工,不僅要重新培養他們,還要克服一些文化上的差異,讓他們融入海信的團隊;再比如業務、產品的本地化,東南亞國家很多老百姓出行都會選擇摩托車,交通的規劃就要根據這一特徵做出調整;東南亞地區非常濕熱,產品就要提升耐高溫、耐高濕的等級。

回看過去兩年,海信智能交通2021年中標埃塞首都智能公交項目,今年年初連續中標埃塞首都衣索比亞高速公路發展支持項目、埃塞交通系統改善項目,這次又順利拿下寮國萬象的可持續城市交通項目。其中埃塞項目是借船出海,萬象則是獨立出海。

可以說,這兩年時間從非洲到東南亞,海信的多條業務線已經通過雙輪驅動在海外落地生根。更重要的是,這兩年完成了從0到1的過程,探索出了一套從客戶視角出發、深入解決交通問題的本土化出海模式。這也為未來海信智能交通加速出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交通助力經濟,

從海信優勢到一帶一路增勢

憑藉在國內打下的堅實基礎,海信智能交通出海有著明顯的優勢。

首先從產品層面看,海信的產品經過了國內市場考驗,可以應對多種複雜場景,從交通信號產品到公交系統,以及快速公交BRT方案,基本可以覆蓋海外的多樣化需求。

第二就是成本優勢。在智能交通領域,相對歐美國家的產品,海信的產品成本、人力成本都有比較明顯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國內的供應鏈已經成熟,這也令其整體競爭力更強。

第三就是方案的韌性。國內智能交通市場需求複雜,每一個城市都有不同的特點,每一個城市的智能交通建設都要打造相應的城市標籤。這對海信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要針對不同的城市對項目做調整及改善,從前期考查到針對性方案,以及後期落地實施,都有了成熟的經驗。「我們在和國外的一些企業競爭的時候,我們拿出來的方案會比國外方案會更接地氣,更接近客戶的需求。」 牟三鋼強調。

當然,海信智能交通出海,目的不止是市場。科技帶動經濟,海信更看重的是通過提升交通效率,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以寮國萬象的項目為例,當地下政府對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期待通過覆蓋全市的公共運輸快速骨幹網絡,能疏通城市的主動脈,實現城市交通的提檔升級,進而為交通旅遊業增加機遇,促進旅遊業繁榮,拉動寮國的經濟增長。

再舉一個例子。TO B的項目在海外交付,涉及施工、調試、安裝等諸多環節,需要招聘本地員工。海信會對些這些員工進行培訓,幫助當地人才的成長。另外,海信在當地也是「外企」,能給本地員工提供較好的收入。可見,隨著海信海外業務的擴展,將會從多個層面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這個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更是深遠的。

兩年前,牟三鋼就提出過:「智能交通未來的市場在海外。」這兩年探索下來,更堅定了這樣的想法。海信開始沿著一帶一路加速布局,目前已經在東南亞、中東、非洲、東歐原獨立國協國家、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全面鋪開。「這些國家也和我們國家的一帶一路政策相一致,我們選擇這些地方作為出海的目標市場,和當地的需求也是相一致的。」

以交通助力經濟,將海信的優勢轉化為一帶一路的增勢,海信智能交通出海每向前邁進一小步,也會推動一帶一路向前邁進一大步。

海信智能交通用兩年走過從0到1的階段,隨著一個一個樣板的成功落地,未來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dff8ceeaa544709e96a214c708979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