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紅旗廠興衰沉浮,折射皖浙小三線命運,這裡是7萬上海人的根

2019-06-08     獨家檔案

上世紀六年代至八十年代,7萬餘名上海職工和家屬,遠赴皖南和浙西深山密林中建立的「小三線」,是全國各省區市「小三線」中門類最全、人員最多、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後方工業基地。坐落於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的原紅旗機械廠的興衰沉浮,就是上海「小三線」軍工企業的一個縮影。

黃山市,古稱新安、歙州、徽州,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西南與江西省景德鎮市、婺源縣交界,東南與浙江省開化、淳安、臨安縣為鄰,東北與安徽省宣城市的績溪、旌德、涇縣接壤,西北與池州市的石台、青陽、東至縣毗鄰。

屯溪區,位於皖南,民國時期,安徽省厘稅局、鹽公堂、商會等商業機構均設在屯溪。抗戰期間,大批商賈和難民湧入屯溪,人口驟增增,一度經濟畸形繁榮,被稱為「小上海」。1976年恢復屯溪市,1987年11月成立省轄黃山市,屯溪改為市轄區。

屯光鎮地處黃山市中心城區東大門,鎮域內擁有花山謎窟、新徽天地醉溫泉、「程朱闕里」歷史文化遺址等眾多自然與人文景觀。花山謎窟何時形成,如何開採,怎樣運輸,數百萬方的石料用於何處等等撲朔迷離的不解之謎吸引人們前往探秘。

紅旗廠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承建的紅旗化學廠,1974年,上海躍進機械廠的引信車間遷往今天的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利用已下馬的紅旗化學廠的廠房設施,建立了紅旗機械廠,該廠生產新40火箭筒引信。

與此同時,1965年至1988年,上海「小三線」建設歷經24年。7萬餘名上海職工和家屬,遠赴皖南和浙西,在深山密林中建成了81家全民所有制獨立單位。

有關資料顯示:上海市共投資「小三線」6.4億元,擁有全民所有制單位職工5.7萬餘人,職工家屬1.6萬餘人,集體所有制單位職工1500人。

從1980年開始,國家大量壓縮國防經費,軍工生產急劇下降。1981年起,上海「小三線」廠開始生產民用產品,以民養軍。

1985年初,上海方面決定將後方「小三線」無償移交給安徽省,1988年完成移交工作,企業職工逐步回滬參加聯營建設。

到1990年,上海對「小三線」返滬企業和人員,做了妥善的安置。上海躍進電機廠與上海電機廠、紅旗機械廠與電動工具廠、前進機械廠與上海鍋爐廠、協同機械廠與上海重型機器廠、協作機械廠與上海柴油機廠等結對聯營。衛海機械廠獨資建廠。

返滬工廠建設總投資共1.85億元,建築廠房18萬平方米,建設住宅23萬多平方米。職工12298人,除留皖385人外,全部妥善安排。

回望梳理這段特殊歲月,我們發現,「小三線」改變了這些赴皖生產、生活的上海人的命運,也改變了不少當地安徽人的命運。第一給安徽帶來經濟效益;第二個是觀念和文化上的變化,包括管理上的;第三是物質上的。

近年來,一些上海老職工不時地到皖南等地尋根,這些三線兵工廠舊址的命運也牽動他們的心。絕大部分舊址廢棄閒置,有的建築破敗不堪,有的成為廢墟。

2018年1月13日,以記錄上海「小三線」為主題的紀實攝影展在滬開幕,共展出80幅紀實攝影作品。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與創新利用的路徑研究」子課題主持人之一徐有威說,攝製組運用各種攝影手法,進行搶救性釆訪拍攝,為留住「小三線」影像這個歷史性工作,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圖片來源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d9N_WsBmyVoG_1ZUSU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