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我們發現並增加了太陽系的新行星,並將其中一顆行星從行星狀態降級。但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失去過一個行星。然而,這些銀河系中所有的流浪行星都一定來自某個地方。那麼,太陽系中的某個行星是否有可能升級或離開過呢?這是公開的,今天我們要回答一個特別的問題:如果太陽系開始失去行星怎麼辦?你需要這一宏大問題的答案嗎?你總是好奇嗎?那麼,訂閱更多像這樣公開的剪輯,並為這令人深省的內容搖旗吶喊!
有趣的是,有一些證據表明太陽系可能在過去失去過一些行星。
就太陽系內部而言,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已經提出了「行星五號」的存在,這是第五顆可能曾經圍繞在火星和小行星帶之間運行過的地球行星。這一理論與大約40億年前發生的「晚期重轟擊」這一天文事件緊密相關。從專業層面來講,這是一種至今仍存有爭議且並未被證實的假說。但許多科學家認為,就在此時有相當龐大數量的小行星正在撞擊帶內行星。
多數用來支持「LHB」概念的證據都來源於在60和70年代阿波羅計劃中收集的材料。支持者認為,這顆第五行星的軌道如此古怪和不穩定,以至於它最終會行入小行星帶,並對其造成極大的破壞,從而實際上導致了晚期重轟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顆行星的消失可能會引發高於平均數量的小行星的撞擊,但也因此會使太陽系最終比以前更加穩定。如果這顆丟失的行星真的存在的話,那麼還有另一種儘管不那麼可信,但被稱為「費頓」的關於丟失的帶內行星的理論。
它起源於18世紀制定的提丟斯-波得定則(簡稱「波得定律」),此定律認為每顆行星離太陽的距離應該是以前的兩倍。當矮行星穀神星在小行星帶中被發現時,它被認為是這個定律所預言的「失蹤行星」。然而,又在相同位置發現小行星智神星這一基礎上,產生了另一種理論,穀神星和智神星均是一顆很久以前就被摧毀,因而創造了小行星帶的行星的碎片。
關於這種破壞是如何發生的,有各種各樣的理論。有人說它是被木星的引力作用撕裂的。也有人說這是它與另一個天體相撞的結果。不論是發生了哪種情況,它都留下了足夠的殘骸形成小行星區。然而這一理論存在重大缺陷。因為小行星帶實際上極小。
它分布在廣闊的空間中,質量卻微乎其微。事實上,小行星帶的總質量僅相當於月球的3%。也就是說,即使把它們合在一起,得到的天體質量也比月球小97%。儘管它大到可以成為矮行星,但仍比冥王星小得多。總的來說,雖然這並非完全不可能,但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小行星帶可能是以其他方式誕生的——與另一顆消失的行星無關。
然而,關於外太陽系也有類似的想法,包括曾經有過第五顆氣態巨行星。一些早期太陽系的宇宙學模擬預測,四顆氣態巨行星中的一顆應該被拋出過,而非全部進入穩定軌道。因此,由於我們的太陽系仍然有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一些人認為,在某個時期,一定有另一個氣態巨行星——一個被噴射出來的巨行星。
如果這些模型是正確的,說明為了確保今天太陽系的穩定軌道,它被犧牲掉了……這再次意味著,失去一顆行星實際上可能對我們整個太陽系有益。問題是,在上述情況下,一顆行星的潛在消失沒有留下足夠多的跡象向我們證明它確實發生過……所以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
從如今的角度看,即如果我們現在擁有的八顆行星中的一顆消失了該怎麼辦?首先,我們必須思考這是如何發生的。碰撞是最明顯的答案,但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一個足夠大的撞擊物體。一個大到足以摧毀整個行星的物體很可能是另一個行星。例如,兩顆氣態巨行星碰撞可能合併成一個巨大的行星。如果這發生在我們的太陽系,比如木星和土星之間,我們會少一顆行星,但質量沒有真正的變化。
相關知識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大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融合反應。 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太空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已知最熱的行星。隨著一些具有太陽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迫切。
Fy: 百年,mia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