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動不動被貶,逆境中為什麼心態還那麼好?

2023-08-16   國家人文歷史

原標題:蘇軾動不動被貶,逆境中為什麼心態還那麼好?

本 文 約 6300 字

閱 讀 需 要 16 分 鍾

作為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治水小能手、旅遊達人、美食博主......蘇軾的仕途卻可謂潦倒,守孝回京不久就得罪新黨,自請出京任職,在地方上這裡遇蝗災,那裡遇洪災,苦不堪言;本以為可以做出政績回京升職,卻因一篇文章被貶入獄......儘管如此,他在世事艱難中依舊將日子過得充實,為百姓疏湖築堤,自創美食,留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詩句,世人皆稱他為「蘇東坡」「坡仙」。這不禁讓人疑惑,遇到事兒的蘇軾怎麼不幹脆擺爛退休、歸隱山林呢?

蘇軾行書《治平帖》卷引首蘇軾像。來源/故宮博物院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北宋景祐三年(1037),蘇軾出生於四川省眉山市。民間傳說,在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鬱鬱蔥蔥的大山忽然離奇地花草凋零。後世便因此流傳下一句民謠「眉山出三蘇,草木為之枯」,意思是說蘇家三父子用盡了眉山的靈氣,似乎也預示著蘇軾註定不凡的人生。

蘇軾的父親蘇洵少年時不愛學習,但在27歲那年突然開竅,發奮讀書。蘇軾就是在他爹發奮的後一年出生,又過了兩年,弟弟蘇轍出生。蘇洵對軾、轍二子可謂精心培養。蘇軾八歲時便在鄉塾師從眉山道士張易簡讀書,後又拜眉山城西壽呂院州學劉微之教授為師學聲律。同時,蘇洵還親自教導他們為文之道。在父親的培養教導下,蘇軾受儒家文化影響,熟讀經書,志存高遠。

嘉祐二年(1057),二十歲的蘇軾進京應考,策論以《刑賞忠厚論》得了第二(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誤以為蘇軾的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做,為了避嫌給了第二名,實則為第一),又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

拆去糊名的紙片,歐陽修才發現這篇文章的作者並非曾鞏,而是蘇軾。來源/紀錄片《蘇東坡》截圖

歐陽修十分賞識蘇軾的才能,每次蘇軾有了新作品,歐陽修立馬「點贊轉發評論」。有了文豪歐陽修背書,蘇軾飛速漲粉,很快成了京師頂流。然而,就在蘇軾名聲大噪時,家鄉傳來消息,他的母親程氏病故,他離開京城,回家為母奔喪。

守孝期滿後,蘇軾於嘉祐六年(1061)參加宋仁宗親自主持的制科殿試,並一舉奪得制科三等。考試結束後,蘇軾被任命為簽書鳳翔府(今陝西寶雞市)判官。蘇軾自此走上仕途。

此時的蘇軾意氣風發,「致君堯舜,此事何難」?但父親蘇洵病逝,蘇軾又一次回家守孝。三年後,他回到京城,此時皇帝已經換成宋神宗,時任副宰相王安石大力主張變法,以求富國強兵。變法的初衷是為了緩解朝廷的財政壓力,但朝廷官員分成兩派,整天圍繞著變法吵架。

蘇軾深刻體驗和感受過民間疾苦,因此他多次上書反對變法,惹惱了新黨。在新黨的不斷排擠和打壓下,蘇軾只得自請出京,在熙寧四年(1071),由殿中丞被貶為杭州通判,後又於熙寧七年(1074)、熙寧十年(1077),輾轉密州、徐州任職。

不惑之年的蘇軾依然懷抱少年時「致君堯舜」的理想,他在密州治蝗災,在徐州抗洪水。還寫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達自己對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渴望。

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調任為湖州知州。此時,蘇軾在地方為官已經有了一定政績,日後回京升職指日可待,可命運偏偏喜歡和蘇軾開玩笑。上任湖州後,蘇軾寫了一篇《湖州謝表》給皇上,本是一篇平平無奇、例行公事的謝恩文章,沒想到卻成了蘇軾人生的轉折點。

新黨一直看蘇軾不順眼,正愁抓不到蘇軾的把柄,他們指責蘇軾《湖州謝表》中的 「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是諷刺朝廷「新進」,是對皇帝不忠,甚至說蘇軾妄圖謀反。

一時間,朝內倒蘇之聲一片。七月,蘇軾被御史台逮捕,押往京師,關在烏台,有數十人受到牽連,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烏台就是指御史台,因植柏樹,終年有烏鴉棲息)。

「烏台詩案」後蘇軾入獄。來源/紀錄片《蘇東坡》截圖

但蘇軾作為當時「頂流」,粉絲基礎龐大。聽聞蘇軾下獄,多方協同展開營救,連對頭王安石都出面為蘇軾求情。130天後,蘇軾出獄,後被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團練副使。團練副使並無實權,不能簽署公文,還要受到地方官的嚴密監視,對蘇軾來說形同流放。

元豐八年(1085),哲宗即位,新黨受到打壓,蘇軾也被重新啟用。這下,蘇軾連連擢升,先是任職登州,又被召還朝,三個月後升為中書舍人,後又升為翰林學士,距離當宰相僅一步之遙。然而,蘇軾又因為反對完全推翻王安石變法得罪了舊黨。這下新舊兩黨都不待見蘇軾,蘇軾只好又請求外調。

元祐四年(1089),蘇軾第二次赴杭州做官。這次,蘇軾的日子過得還算愜意。1091年,蘇軾再度被調回汴京,又因政見不和輾轉潁州(今屬安徽阜陽)、揚州、定州(今屬河北保定)等地任職。1094年,新黨再次主導政壇,蘇軾被貶到惠州(今廣東惠州)。但在嶺南蠻荒之地,蘇軾還是以超然的心態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傳世名篇。新黨一看,好傢夥,你過得倒滋潤,那就把你貶到儋州去,看你還怎麼快活。

1097年,62歲的蘇軾乘著一葉孤舟來到儋州。蘇軾在儋州一待就是三年,直到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軾得以復任為朝奉郎。接到詔令後,蘇軾啟程北歸,但在半路病逝於常州,終年66歲。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為官40年,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流離半生,九死一生。屢遭挫折的蘇軾清楚地看到政治鬥爭的陰暗、卑鄙和險惡。他深感人生如夢:「我生涉憂患,常恐長罪惡。」孤寂迷茫時,他也曾萌生退隱之念:「我生本自便江海, 忍恥未去猶彷徨。」「眼看時事力難勝, 貪戀君恩退未能。」雖然自己性本疏野、渴望歸隱,但又被儒家的士大夫精神深深牽扯,始終沒有真正歸隱田園。

蘇軾從小接受嚴格的家教和正統的儒家倫理薰陶。據蘇轍的《東坡先生墓誌》,蘇軾10歲時,隨母讀《後漢書·范滂傳》,產生了效法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念頭,並受到母親的鼓勵。

「烏台詩案」後,曾指點江山的蘇軾一度深陷絕境,謫居黃州時,蘇軾時常感嘆人生如夢,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何處是人生真正的立足之處。自此,蘇軾開始追求生命的本真,心態也從「致君堯舜」轉向了豁達超然。

蘇軾初來黃州時拖家帶口,俸祿十分微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幸好他在黃州的好友馬正卿伸出援手,為蘇軾申請了一塊荒地,這塊地在黃州城東。蘇軾帶領一家人開墾荒地,種上莊稼。這樣一來,蘇軾一家老小吃飯暫時得到了保障。因為這塊地位於城東,且是一塊坡地,所以蘇軾便以這塊地的方位和特點為名,自號「東坡居士」。

在黃州期間,沒有政務纏身的蘇軾倒多了許多遊山玩水、賞月清談的時光,山水也回報給蘇軾絕妙的靈感。他寫下《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

《後赤壁賦圖》(局部)。作者/(北宋)喬仲常,現藏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被貶的蘇軾當然也常有苦悶之感,他寫下「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但蘇軾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他也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詩說是蘇軾半生的寫照都不為過。

《蘇軾》屏風畫(局部),16世紀,日,雲谷等顏。蘇軾詩文傳播極廣,早在宋代就已經傳至高麗、日本等國

蘇軾年少得志,深受國恩,心懷經世濟民、建功立業之心,痛苦的放逐生涯和頻繁遷徙,更使得對國家懷有強烈責任感的蘇軾對社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屢遭貶謫並沒有讓蘇軾放棄儒家的經世濟民思想,依然積極參與政事。他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實權,但依然竭盡所能辦實事。蘇軾無論處在什麼位置,都恪盡職守、全心全意,在當地百姓心中有口皆碑。

謫居黃州期間,蘇軾偶然得知黃州地區的百姓常因天災人禍無法維持生計而淹殺新生嬰兒,其中又以女嬰為多。無權無職的蘇東坡為此事義憤填膺,即刻寫信給武昌太守朱壽昌,希望太守遏制此種惡習。蘇東坡還利用自己的「名人效應」,多方奔走,籌建慈善團體,取名為「救兒會」,蘇東坡親自擬定章程,救兒會資金來源為當地富人捐助,同時,他派人深入窮鄉僻壤,調查貧苦孕婦,若她們願意養育嬰兒,則贈以金錢、食物、衣裳;章程還約定凡捐款、養育嬰兒者,均記載於功德簿,使之垂範後世。

蘇軾身體力行,將大部分工資貢獻給「救兒會」,自己不惜挨凍受餓。消息傳出,百姓感動之餘爭相解囊,到救兒會捐獻善款者絡繹不絕。久而久之,溺嬰之風逐漸得到遏制。

在杭州時,蘇軾發現西湖里的水草大面積淤積,又變身「水利工程師」,元祐五年(1090)四月,蘇軾給太后上了一道表章,簡述自己疏浚西湖的計劃和理由。五月,他又上書給門下、尚書各省,警告說若不再整治,二十餘年後,西湖湖面將全被野草遮蔽,杭州百姓也將失去水源。

經費撥下來後,他又和數千工人、船夫一起日夜勞作,前後費時四個月,工程才告完工。西湖面貌一新,水草淤泥全部剷除,湖面豁然開朗。

隨後,蘇軾下令用湖草和淤泥在湖中築起一道長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棲霞嶺,建跨虹、東浦、壓堤、望山、鎖瀾、映波六橋,溝通里湖和外湖。施工之日,蘇軾每天到堤上巡視,與築堤民夫同吃同住。不久,一條長八百八十丈、寬五丈的南北長堤橫貫湖中。從此南北往來便利,人們再也不必繞湖而行。蘇軾還命人在長堤兩側栽植芙蓉、楊柳,修建亭閣。為了紀念蘇軾治理西湖的功績,杭州人民將此長堤稱為「蘇堤」。蘇堤至今仍在造福杭州百姓,「蘇堤春曉」依然是引人入勝的「西湖十景」之一。

杭州西湖十景之蘇堤春曉。攝影/江南君z,來源/圖蟲創意

在蘇軾組織修築蘇堤之時,江浙一帶遭遇大旱,瘟疫肆虐。時任杭州知州的蘇軾撥出兩千兩官銀和自己的積蓄,籌備開設「安樂坊」。據林語堂考證,這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公立醫院。

此外,蘇東坡還將常平米倉的米減價出售,以此救濟平民,甚至給無錢請醫的病人無償看病,給吃不起飯的窮人施粥。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杭州當時流行的瘟疫才被控制住。後來,朝廷覺得蘇東坡開辦「安樂坊」的舉措很有成效,也予以採納並更名為「安濟坊」,貧病、老邁、殘疾可在這裡得到免費治療。

除了疏浚西湖,設立醫院,蘇軾還疏浚了錢塘六井,協助解決杭州居民的飲水問題;疏通了茅山和鹽橋兩條運河,使得杭州市交通便利,市容整潔。

後來,蘇軾又設計了更大的開發運河系統的計劃,可惜計劃還未實行,他就被調往潁州任知州。在潁州任上,蘇軾同樣對當地水利事業的發展貢獻良多。蘇軾既能為百姓興修灌溉千里農田的水利設施,也能大膽否決於民無益的水利工程。在惠州期間,蘇軾接到廣州知州王敏仲的求助。在蘇軾的幫助下,廣州擁有中國最早的「自來水」式的引水工程,廣州市民最終喝上了清冽乾淨的水。

即使到了「天涯海角」的儋州,蘇軾依然帶領當地百姓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他主張民族平等,為當地黎族人民發聲,呼籲:「咨爾漢黎,均是一民。」他還力圖改革落後習俗,採取強硬措施,對那些欺弄長輩、從事賭博的人「投之生黎,俾勿冠履」。此外,蘇軾還教會當地居民挖井,勸導百姓飲用清潔的井水。

更為難得的是,蘇軾憑一己之力使海南的教育事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蘇軾謫居海南之前,海南沒有一個人考上過舉人或進士。蘇東坡開課講學後,這片荒蠻之地得以開化。在他的學生中,姜唐佐成為海南第一個舉人,符確成為海南歷史上的第一位進士。

海南省儋州市東坡書院。來源/紀錄片《蘇東坡》截圖

據《海南島古代簡史》記載,從宋代到清代,海南共有舉人767人,進士96人。人們一直把蘇東坡看作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蘇軾不逃避現實,從骨子裡展現出積極入世的樂觀心態。他在給朋友李常的信中說:「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生死之際……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一切付與造物。」蘇軾有一種內在的力量和信念,甚至可以說,對國家、社會、人民的責任感,對理想、抱負的追求成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

《東坡先生懿跡圖》(局部),明,李宗謨 ,絹本,墨筆,現藏故宮博物院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在為官之路上,蘇軾永遠被貶,但勤政愛民。與此同時,蘇軾「美食博主」的副業也乾得風生水起。在吃上,他總能在被貶的路上找到好吃的東西。美食也成了蘇軾人生中的一大慰藉。

被貶黃州時, 蘇軾沒有薪水,但一家子要生活,難免捉襟見肘,因此他購買食材,多選便宜的東西。黃州靠近長江,盛產魚和筍,這兩樣食材便成了蘇家廚房裡的常客。蘇軾愛吃肉,沒錢買牛羊肉,那就吃豬肉。他做豬肉的方法特別簡單:鍋要洗凈,添水少許,虛火慢燉,中間不要急,就讓它一直燉,火候足了,管保美味——「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能吃兩碗,想來味道一定極贊,而且不甚肥膩。就這樣,後世大名鼎鼎的「東坡肉」在蘇軾手裡誕生了。

東坡肉。攝影/曇華碎夢,來源/圖蟲創意

在杭州時,蘇軾見西湖的魚肥美,便用西湖鯉魚做菜。將魚剔鱗、破肚、洗凈後,外皮擦青鹽,內囊塞菜心,然後入油鍋煎,放幾段小蔥,再澆以咸蘿蔔汁和酒,起鍋前,上面覆以橘皮絲提鮮,這就是「東坡墨鯉」。

被貶惠州後,沒有黃州那般價廉的豬肉可吃,經濟狀況也不允許他買肉。他想出了一個妙計,買一些沒人要的羊脊骨回家,將其煮熟,灑酒抹鹽,烤至微焦,於是蘇軾在北宋就吃上了「羊蠍子」。到惠州後,各種各樣的水果也讓蘇軾大飽口福,他說:「余在南中五年,每食荔枝,幾與飯相半。」

到海南儋州,沒有肉吃,「美食博主」蘇東坡便愛上了海鮮——生蚝。他還自己量身定做了兩種烹飪方式 :一是蒸煮,與漿和酒同蒸;二是燒烤,取其原味,熟後即食,「食之甚美,未始有也」。蘇軾在給兒子的信里表示,生蚝這東西太好吃了,千萬不能讓別人知道,否則他們就要來跟我搶了。

蘇軾愛吃,也會吃。他在《老饕賦》中說:「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意思是,食豬肉要選擇脖子後部那一小塊,食螃蟹最要緊的是霜凍前肥美螃蟹的兩條大長腿。櫻桃放在鍋中煮爛煎蜜最佳,蒸熟的羊羔肉上淋上杏酪最好。做蛤蜊和蟹時記得放點酒,有除腥增鮮之效,蛤蜊要半熟,蟹要微生……要是蘇軾真的歸隱山間,他還怎麼做「美食博主」呢?

但蘇軾很多時間其實囊中羞澀,實在沒錢吃好的怎麼辦?那就去朋友家蹭吃蹭喝。畢竟蘇軾走到誰家都很受歡迎。

長期的流放貶謫生涯沒有使他變成散人隱士。他以出世之姿去入世,以與世無爭之態去抗爭,他兼濟天下,又獨善其身;他曠達樂觀,又心系蒼生;他超然物外,又能把生活過得熱氣騰騰;他內心寧靜超脫,又生活在真實的人間,寫好詞、干實事、交朋友、吃美食,快意洒脫,口腹無憂。

新歲展慶、人來得書帖合卷。作者/蘇軾,來源/故宮博物院

歷史長河中,屬於蘇軾的66年如流星般迅速划過天際。1101年,蘇軾辭別人間,但他活在課本、試卷和後人的精神世界中,以及東坡肘子和天上那輪明月里。

參考資料:

[1]林語堂;《蘇東坡傳》

[2]萬波. 淺談蘇軾興修水利和徐州抗洪的卓越政績[C]//徐州市人民政府,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第24屆中國蘇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蘇軾與徐州卷).[出版者不詳],2021:38-42.

[3]陳羽楓. 政治操守與仕途坎坷:蘇軾的三次被貶謫再探討[D].河北大學,2017.

[4]楊明.賢良蘇軾與勤政為民[J].政府法制,2011(29):29.

[5]陳鵬.蘇東坡的詩詞美食[J].同舟共進,2022(05):14-18.

[6]葛昌璘.蘇軾學陶卻未歸隱的原因探析[J].蘭台世界,2012(27):72-73.

[7]莊恆愷編著,廉吏傳,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08。

END

作者 | 西洲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