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前半生活在蜜糖罐里的那個女人

2023-12-10   渭南文壇

原標題: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前半生活在蜜糖罐里的那個女人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前半生活在蜜糖罐里的那個女人

此情無計可消除

作者 秦平

古往今來,紅顏多薄命,才女們的愛情故事也往往讓人唏噓。班婕妤德能「謝攆」,卻秋扇見捐被漢成帝厭棄;蔡文姬有《胡笳十八拍》傳世,訴的卻是與兩個兒子不得相見的悲情。

但有一個人,她不僅得到了「千古第一才女」的桂冠,而且收穫了世俗圓滿的婚姻和愛情。

她就是宋詞名家——李清照,前半生都活在蜜糖罐里的那個女人。若不是靖康之難,她的後半生也會是幸福綿長吧……

幸而,她用文字記錄下了她的生活;幸而,她的詞里展現了古時候幸福婚姻的模樣。讓今天的我們,隔著一千年的光陰,看宋代那一對志同道合的夫妻,是多麼讓人艷羨的佳偶天成。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給了趙明誠,二人雖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卻情投意合、十分難得。當時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任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趙挺之任吏部侍郎,都是科舉進身的朝廷高級官員。趙挺之是治平二年(1065年)的進士,李格非是熙寧九年(1076年)的進士,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二人都生活簡樸、雅好讀書,這也是二人夫妻恩愛的基礎。

李清照可以與夫君一起典衣買書,趙明誠也可以同娘子一起品茶作詩。這是他們的浪漫,也是他們的甜蜜。

這一日是初一,趙明誠從太學休假回來,二人攜手去相國寺市場。

「相公,快來看,這是李西台的字呢。」李清照拿起一張書帖來,愛不釋手。

趙明誠湊在旁邊看了一眼,就心中喜不自勝,「這筆法,這落款都是李西台無疑啊。」

老闆聽二人讚許書帖是真跡,就咬住了一定要二十兩銀子才肯賣,任憑二人如何還價,都絕不鬆口。

李清照嘆口氣,「算了,我們這個月已經超支了,再也沒辦法多買一件喜歡的東西了。」

看著妻子怏怏不樂,趙明誠對李清照說:「你且在這裡等等我,就回來。」說著轉身去了對面的當鋪。

頃刻間,就拿了銀子回來。「老闆,這是二十兩,成交。」

李清照拿著書帖,心裡美滋滋的,卻忽然注意到,趙明誠身上的裘皮袍子不見了。

「相公,你怎麼把那個裘皮袍子當了,那可是大哥去年春天送給你的禮物啊。」

趙明誠嘻嘻一笑,「大哥就是知道,也不會怪罪我們的。再說了,衣服就是再好,能有書帖好嗎?」

李清照點點頭,「那是,這個書帖真的是極好的。」

二人如此恩愛,真的是老天賜福;他們在一起時有多甜蜜,那當短暫的分別來臨時,便會分外痛苦。

當趙明誠離家去太學上學時,李清照便寫了一首詞在錦帕上,以寄相思。

詞牌《一剪梅》,又名「一枝花」「臘前梅」「臘梅香」「臘梅春」「玉簟秋」「醉中」等。宋代時,人們稱一枝為一剪。一剪梅的意思,就是一枝梅花。

古代時候,相隔兩地的人往往通過贈送對方一枝梅花來表達相思。如《荊州記》記載:陸凱自江南,以梅花一枝寄長安與范曄,並贈以詩曰:「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南宋詩人劉克莊有句云:「輕煙小雪孤行路,折剩梅花寄一枝。」詞牌「一剪梅」,即是取此意而生。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粉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其特有的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蓆帶著秋的涼意。換下那些絲綢的衣衫,輕巧地跳上小舟,獨自一人向著荷塘深處划去。曾經的兩人共游、雙雙泛舟,如今形單影隻、獨自擊楫,怎麼教人不彷徨、不憂傷呢?荷花殘,竹蓆涼,秋意濃,人影單,恩愛情深、朝夕相伴的丈夫久盼不歸,讓人如何不惆悵滿懷?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何以解相思?唯有雲中錦書來。前秦蘇蕙曾織錦作《璇璣圖》,寄其夫竇滔,計八百四十一字,縱橫反覆,皆可誦讀,文詞淒婉。後人因稱妻寄夫為錦字,或稱錦書,亦泛為書信的美稱。詞人因惦念自己的丈夫,盼望傳遞消息的錦書到達,遂從舟中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種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於詞人心頭。

唐代詩人劉兼有《征婦怨》詩:「曾寄錦書無限意,塞鴻何事不歸來。」可見,錦書和鴻雁已經綁定在一起,作為詩詞中思念遠方親人的意象。緊接著「錦書」,詞人就寫到了「鴻雁」。雁字,是說群雁飛時,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詩文中因以雁字稱群飛的大雁。「月滿西樓」寫月夜思婦憑欄望眺,佇立許久,月已西沉,夜露浸涼而不知覺,足見思夫之情的深沉。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落花獨自飄零著,水獨自流淌著。這裡既是寫景,又有比興。落花流水與上篇的秋意濃、人影單相對應,這如水的年華流逝,紅顏漸漸衰頹,而離別卻長久的橫亘在有情人之間,這種里愁暗恨與無可奈何之感,讓詞人的情感噴薄而出,發出了「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慨嘆。她篤定:遠方的丈夫也一定在思念著自己,因而月光的兩端,都是離人,都是相思串起的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這首詞的結尾三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的《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脫胎而來。李清照的點化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

這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遣之不去,「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極好,把無形的相思之苦做了形象的真實表達。這和李煜《相見歡》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一剪梅》筆調清新、風格細膩,詞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尋味,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閨閣之作。但這種相思之情卻具有通感之妙,讓擁有離愁的人都從此擁有了具象的表達方式:當我們思念時,就可以從容地去說「此情無計可消除」,讓那眉間、心上輾轉的離愁,找到一個地方去悄悄地安放。

就此,贈人一枝梅花,也成了播撒春天的希望。

來源:黃河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