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有別於友情、愛情,親情和血緣有關,友情、愛情是主動行為,也是可以終止的,比如友情破裂,愛情分手等。而親情,不管怎麼樣,親情依然存在著。
父母在的時候,能夠能夠把親情匯聚在一起,可當父母走後,我們該如何面對親情?
「親情如水,順其自然,不可強求。」
有時,過多的親近可能會成為一種負擔,而適當的距離則是維護親情的方式。當我們失去了父母,而自身生活日益改善時,與親戚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不意味著我們心冷如鐵,反而可能是出於更高層次的考慮。
01. 父母走後,親情會變味
千百年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如同泉水一樣,始終滋潤著孩子成長的每一寸土地。而孩子對父母的感激,也是深如海洋。然而,當這兩位橋樑離去,與其他親戚的親情關係可能會出現裂痕。
記得有人曾說:「親情不是用來要求的,而是用來珍惜的。」
父母的離去,原本應該使我們更加珍惜與其他親戚的關係,但在金錢、遺產、或其他利益的驅動下,這份純粹的親情很可能會變得複雜,甚至可能被沖淡、變味。
02. 幫他,他覺得你是應該,不幫他會記恨你
納蘭性德有首詩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這話中有一種淡淡的遺憾和哀傷,好像是在說:如果一切都能保持初心,那世間將會如此美好。
但現實中,人心很難維持那種初見時的純粹。當你過得好,親戚們可能會對你產生期待。你的每一次幫助可能會被看作是應該的,但當你選擇不再援手時,可能會被視為忘恩負義。而這種「應得」的感覺,很可能導致雙方的關係變得緊張和疏遠。
03. 保護自己的權益和隱私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
然而,當利益與情感交織時,人們的行為往往難以預測。在與親戚的互動中,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紛爭和誤解,有時我們需要更加保護自己的權益和隱私。
不是我們想要與親戚疏遠,而是為了維護雙方的關係,我們需要設定一些界限。
「你們是兩棵獨立的樹,但共享同一片天空和土地。」
我們和親戚是獨立的兩個個體,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更好地珍惜彼此的存在。
04. 結語
與親戚相處,需要智慧、包容和愛。我們要學會平衡親情和個人的權益,保持適當的距離,不僅可以讓我們過得更好,更能維持和親戚之間的美好關係。
畢竟,親情是寶貴的,但自己的生活也同樣重要。讓我們珍惜每一份親情,同時也不忘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