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次簡化的漢字,為何在第二次叫停了?

2023-11-19     果殼網

原標題:歷經兩次簡化的漢字,為何在第二次叫停了?

我國一共進行過兩次漢字的簡化變革,但這兩次變革中只有第一次是順利的,第二次簡化漢字的方案,在公布9年之後就宣布停止了。

1、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首次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

2、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上公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

3、1986年6月,國務院批准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二簡字」被停止使用。

停止的理由是:「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以利於社會應用」。

從1977年公布方案,到1986年正式宣布停用,歷時 9 年。

為什麼兩次簡化里只有第一次成功了?

實際上,從甲骨文出現後,漢字就開始了簡化之旅,從原來複雜的字形慢慢變得簡單、易懂。以前的漢字確實過於繁瑣,不易快速地書寫與記錄,更別談要傳播和推廣了,所以簡化是勢在必行的。

第一次漢字簡化

民國時期,我國曾著手過漢字簡化工作,可由於當時的一些歷史因素制約,沒有廣泛推廣,只能就此中斷。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漢字的簡化工作才真正開始。當時我國的各種建設都處於百廢待興的情況,想要迅速振興中國、恢復國力,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大面積掃盲。

所以就有了第一次的漢字簡化工作:我國於1954年底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修改後的修正草案經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1月31日由《人民日報》正式公布。並於1964年5月出版了《簡化字總表》。1965年出版《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規定字形。

第一次漢字簡化有三條原則:

1、以述而不作之原則;(只根據目前已有的漢字進行簡化,不重新創作新的漢字)

2、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社會上普遍流行和通用的簡體字最先採用)

3、原字筆畫甚簡者,不再求簡。(原來的漢字筆畫簡單不複雜的,不再簡化)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次漢字簡化保留了漢字最簡字形的同時又儘量不破壞漢字本身的表意、會意功能。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我們沒有學過繁體字,但也能大概讀懂它們的原因。

可見,第一次漢字簡化是成功的。

第二次漢字簡化

經過第一次的簡化,大部分人認為漢字還不夠簡單,仍然堅持著簡化漢字的想法,但由於當時的環境因素,計劃暫被擱置。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漢字簡化工作才重新啟動,經過一系列的籌備工作,漢字的第二次簡化方案於1977年開始發布,其中認為有1300個漢字的筆畫數超過了十畫,而且這些字還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字,是需要簡化的,後來這些字又被稱為「二簡字」。

「二簡字」就是將原來已經簡化過的漢字,通過簡化筆畫和歸類合併變得更簡單。當時中小學的課本教材、報紙、刊物等也不再使用第一次簡化字,而是換上了二簡字。

「二簡」與「一簡」一樣,都是針對最常用的字,比「一簡」還要簡單。幾乎動用了所有的方法,想方設法減少筆畫、簡化結構。大致上可以從簡化形體和同音兼并兩個方面去分析。雖然「二簡」只對常用字簡化,但漢字的體制並不允許隨便地對局部進行改造,其原有的成分與新簡化字相互牴觸。

「二簡」淘汰了一部分「容易讀錯和寫錯的字」,改為同音字;將一些複雜的偏旁和結構簡化或變換為新的寫法;合併了一部分偏旁。這種簡化實際上是對漢字進行了大的變革。

1977年5月,委員會修訂後的草案再次報送國務院審閱,此時草案光第一表就有了248個新簡化字。五個多月後得到批示:草案可在省一級及以上的報紙上發表,徵求各界意見,其中第一表的字,自草案發表之日起即在圖書報刊上先行試用,在試用中徵求意見。第二表收錄了605個新簡化字,推出後僅供討論,沒有直接實行。

1978年3月4日,胡愈之、王力、周有光等23人聯名寫信給第五屆全國政協秘書處和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秘書處,要求第五屆全國政協和第五屆全國人大的主要文件不採用草案第一表的簡化字。這些制定「一簡字」的老一輩專家,認為二簡字有很大不妥之處,一些字根本就是生造。

這些簡化字缺胳膊少腿難看至極。

1978年4月到7月,國家教育部、中共中央中宣部分別發出內部通知,在中小學課本、教科書和報紙、刊物、圖書等方面停止使用第一表簡化字。

「二簡字」停止使用,但是並沒有作廢。「二簡」是「草案」,一旦公布,就必須進一步完善,使它成為正式的方案。1981年8月制定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修訂草案)》,這個草案共收簡化字111個,刪除了另外一百多個飽受各界批評的「二簡字」。

直到1986年6月,正式廢止1977年的二簡字草案,也等於將後來的修訂草案和增訂草案統統廢除。

隨後,國家語委重新發表了《簡化字總表》,共計2235個簡化字,只對1964年編印的《簡化字總表》中的6個字做了調整,沿用至今。這表明,「二簡字」被徹底否定。

(你知道這張糧票是哪個省發的,多少斤嗎?)

「親筆信」被簡化成「親筆伩」;小孩子喜歡看的小人書《英雄洞》變成了《英厷洞》,直接將「雄」這個字去掉了一半以上的筆畫;「泰國」變成了「太國」,人們利用同樣的讀音想出了一個更簡單的字來替代。就連「發展」的「展」字也被去掉了「屍」字旁以下的部分,而演變成了一個「屍」下帶一個橫。

由於簡單易寫,廢止後的「二簡字」還時不時地出現在非公開的需要快速書寫的文本如筆記、病歷等,在公共場所也影響著現在的社會生活,市場、商場甚至路牌等重要場所都有出現二簡字。比如:市場中「雞蛋」經常被寫作「雞旦」,公共場所「停車」被寫作「仃車」。很多媒體在推廣漢語的節目中都以此為例。

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載體,它需要保持穩定,不是一塊抹布,可以隨便拿一塊新的就扔掉舊的。「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主要表征,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能不改就不要改,以免割斷歷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SeeMandarinID:gh_a2a0944e5b99),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ab9dde37778fcbf3527e0692d4260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