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河文化(2022.三)

2022-02-16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渾河文化(2022.三)

渾河文化(2022第3期總第77期)

「福」字後面的積澱--漫話文化創作與文化自信(二)

2022年農曆正月蕩漾著節日的喜慶。按習俗,春節將一直延續到二月二。依地方政府禁令,今年沒有了煙花的硝煙瀰漫和爆竹的紙屑飛揚,升溫的則是另一種傳統習俗。「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城市中心廣場張燈結彩,成為市民共享的節日看點。正是眾里尋他千百度,「福」字一片,只在燈火闌珊處。

一個民族綿延悠長的歷史前行,生存的慣性以外,註定還有信念的陪伴。中華民族文化的魂魄里,植根最深的便是對祈福的執著。

中國的福文化可謂淵遠流長。自古以來,春節就是福文化的薈萃之時,點睛之筆自然當屬春聯。年三十兒中午之前家家戶戶貼出春聯,無論是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中記載古老的「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還是當下流行的「金玉滿堂家興旺,鴻福齊天富貴長」,人們期盼新年的皆是吉星高照,多福多財,門上貼著碩大的「福」字,廳堂掛著莊嚴的財神。

每個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時代變遷似乎都離不開戰爭、遷徙、遊牧、農耕,在種族群落之間的生存對抗、習俗蔓延和文化覆蓋中重複著「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逐步形成了中華民族濃厚的宗法文化、農耕文化與血緣文化。由是才有了君臣父子的禮制、豐衣足食的期盼和家比天大的信念。而文學在記錄民族繁衍生存的過程中,也生動地再現了時代興替演進的規律和民眾祈福的渴望。

從「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到「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王朝更替時代變遷中,作者不禁仰天長嘆「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宮賦》)

從「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的戰亂,到「牽衣頓足闌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的民不聊生,作者內心的哀怨一直綿延到淒冷的曠野。「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杜甫《兵車行》)

也許正是這種染了血污的歷史繁衍,人們才在靈魂深處播種了日益強烈的人生祈福,渴望世態平安、風調雨順,渴望人壽年豐、人財兩旺。

若翻開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國人最為禮敬的「福」字作一小考,便會發現「福」字支撐的是民族信仰和民族文化。《說文解字》解釋「福」字:「祐也。從示畐聲。方六切。」「祐」,賜福、保佑之意。「示」象形祭台,表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畐」(fú)的原初意象,自古學者持論不同:或釋為「腹滿」,或釋為「倉廩實」,或釋為「尊」。無論是吃得飽飽的樣子,還是穀倉裝滿了,或是以酒(畐)敬神(示),獲得「神的護佑」,所表達的都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背景下對衣食溫飽的強烈渴望。

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傳承中,逐漸與地方習俗融為一體。入鄉隨俗也許就是最好的人生享受吧。

素有火腿之鄉、樟樹之鄉、竹子之鄉的江西安福縣,另一美稱為「中國福文化之鄉」。其文化積澱不僅有儒釋道三教同修的析福聖地武功山襯托,更有遍布山鄉的「福主崇拜」蘊育的與「福」相關的民俗,如表嫂茶、吃新節、火把節、朝拜節、中秋燒塔、花朝節、接花鼓等。

而每天清晨最早擁抱陽光的東北,被譽為「共和國長子」的遼寧,遼東龍脈環抱中的啟運之地撫順,近300年滿清文化的傳承,可以探尋風格迥異的北方福文化脈絡。從旗人服飾裝點典雅的旗袍文化,到晚輩每天按時給長輩請安的起敬文化;從滿族筵席的八碟八碗,到粘火勺、粘豆包、蘇子葉餑餑、油炸糕匯聚的飲食文化;從頒金節、添倉節,到走百病、中元節、蟲王節的祭祀祈福文化等等,都極強地吸附著地方民俗。

文學作品再現福文化總會烙上時代的痕跡,也會揭示作家對幸福的認知。中國舊時小說、戲曲作品多為大團圓結局,昭示著芸芸眾生對幸福的渴望和祈求。不過,上世紀80年代勃興的相繼以傷痕、反思、尋根等命名的新時期文學,卻常常演繹時代、社會和人性的悲劇,以凸顯人生幸福的珍貴,勸誡人們努力追求和倍加珍惜幸福。也許,悲劇更能激發人們對幸福的渴望。

在《祝福》中,面對陰鬱的魯鎮,魯迅懷著極度的悲憫講述祥林嫂的悲慘故事。祥林嫂死了丈夫又丟了兒子,害怕死後被閻王分屍,就把一年工錢拿去土地廟捐了門檻。可當她在祝福晚上興高采烈去端供品時,還是被魯四嬸拒絕了。她內心祈求的「福」從此滅掉了,整日失魂落魄,做事丟三落四,最後被趕出了魯家。又一個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風雪之中。

在《廢都》中,賈平凹嘆息莊之蝶的人生總是離幸福越來越遠,既理解他的糾結,也痛恨他的沉淪。一心要適應社會而到底未能適應,一心要有所作為而到底不能作為,最後歸宿於女人,希望成就女人或女人成就自己,結果與女人一起毀掉了。

福文化的呈現通常與家文化緊密相連,人一生的福求在家的烘托下才是實在和生動的。文學的自信往往正是在民俗福求的傳承中去點燃那些有靈性的跳動。浩然長篇小說《金光大道》,有一段關於北方婚嫁民俗的生動描寫:「這女人十八歲嫁到芳草地。女大三,抱金磚,為取這個吉利,那會兒秦富是個剛剛十五歲的小孩子。這女人卻按照祖輩的傳統、父母的教訓,把小女婿當成大丈夫那樣敬著、怕著……不張嘴是男人的影子,張嘴是男人的應聲蟲……秦富今兒個處處都顯著反常,聽說摔了壺,沒跳,沒鬧,只是輕輕地瞪了女人一眼,朝朱鐵漢咧嘴一笑,說:『你瞧瞧,這像過日子的人嗎?』接著,又把那一捏茶葉末放回原處;手掌心沾了一片葉未,他伸舌頭舔到嘴裡,很惋惜地說:『活該鐵漢沒有喝好茶葉的命。』 」

福文化的發展,除了溫潤民俗的簇擁,自然還有理性的支撐。深圳園博園,綠樹掩映,蔭蔽幽深。園內有弘福寺坐落於聚福山上。寺院有高53米福塔,九層八角,據說為國內最高石塔。塔身鐫刻144個歷代名家手書風格各異的「福」字。如若有幸進入塔內登樓賞「福」,便可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福文化的內涵。福塔首層供奉著佛門泰斗本煥長老的舍利。沿旋轉石梯攀援而上,一至九層順次命名福緣:覲福、祈福、種福、培福、擁福、知福、惜福、添福、洪福。須知,欲得「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人生「五福」,還需上述九種「積福」途徑。

祈福是中國傳統福文化的出發點。不同時代的人們往往渴望不同的福報,心中還會念念不忘「五福臨門」,可如願的有多少呢?豈不知福報並不是求來的,而是修來的。人生積累多少功德,方得多少福報。很多人孜孜以求一生卻命運不佳,與富貴、康寧、長壽、善終無緣,其根源是恰恰忽略了五福中關鍵一福——「好德」。正如《詩經·大雅·文王》所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說,「常思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也許為了求證,也許年過花甲更加理性,春節前夕,筆者向撫順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曲寶洪先生求了幅墨寶,選了禪聯「文人天趣清獨水,賢者風期靜若蘭」,續了橫批「清平淡世」。細細咀嚼,只覺神清氣爽。

2022年2月5日

文章插圖攝影/凈緣

尹曉暉(筆名凈緣),現居遼寧撫順,曾從事教育、新聞和政法工作。多年致力於傳統文化學習研究。遼寧省作家協會、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遼寧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撫順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理事,撫順手機攝影俱樂部創辦人。著有散文集《給心靈一個支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a192ba0d2f9e6594ea3b64055bf9a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