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所指的三種印式,是指三種不同篆書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現形式。篆刻是古典藝術,而古典的印式種類當然並不只有這三種,只是我們認為這三種印式較為經典,我們把了解這三種印式作為篆刻學習的入門鑰匙,了解這三種印式是為了給初學者找到提綱挈領的入門捷徑,篆刻無捷徑,但入門卻可以抄抄近路。
這三種印章格式分別是:1、以大篆為入印文字的古璽印式;2、以小篆為入印文字的宋元朱文印式;3、以繆篆為入印文字的漢印印式。沒辦法,為了解決這三種印式的問題,又必須簡單地解決「識篆」的初級問題,預先了解大篆、繆篆、小篆這三個重要概念,分別細說一下:
(《增訂漢印文字征》)
一、以「大篆」為入印文字的古璽印式
這裡的大篆是指廣義上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鐘鼎文)、石鼓文、六國文字等文字,這些文字在大概念上又都可以統稱為「大篆」文字。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結果。中國的文字在甲骨文時期已經成為較嚴格的文字系統,我們現代漢語中的大部分漢字,在甲骨文里基本都能找到對照字(目前甲骨文的識別情況是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
(甲骨文)
金文,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這種文字又叫作「鐘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金文:散氏盤銘文)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共十枚,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718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石鼓文比金文規範、嚴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徵,它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的一種過渡性書體。另外,傳說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經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也被稱為「籀文」。
(石鼓)
以上三個系列具有代表意義的文字,再加上戰國時期秦以外的六國文字,在篆刻學習中,我們統稱為「大篆」系文字。
用以上大篆文字入印的印章樣式,我們大致統稱為古璽印式的印章,古璽印式的印章,因為大篆文字本身字形、大小等差異較大,樣式也不規整,由此形成的章法上最大特徵是參差錯落。古璽印式是由於字法原因形成的天然審美樣式,為了規整文字,又需要給文字加上邊框以保證其印章屬性。另外字法對此類印章的章法影響是這一類印章或保留極強的疏密對比,或字與字之間的錯亂如亂石鋪街,極盡參差錯落之美,又基本都有邊框約束(不論白文、朱文)。甚至三晉小璽印式還有一種典型的樣式:文字極細,邊框極粗(三晉小璽的「粗邊細朱」印式)。
(三晉小璽)
古璽印式的印例很多,如白文印「上相邦璽」:
(上相邦璽)
朱文印「庸陽魯師璽」:
(庸陽魯師璽)
三晉小璽粗邊細朱「右司馬」:
(右司馬)
古璽印式的印章雖然章法上也有印面各字平均占位的印例,但總體來說還是錯落參差的。刻大篆古璽(其實甲骨文又可以單列),要盡力避免文字平均分配印面面積。
總結一下:古璽印式大致是:大篆入印,章法參差錯落(前面是入印文字,後面是章法特徵)。
二、以小篆為入印文字的宋元朱文印式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全面統一全國文字,由丞相李斯負責,在戰國秦地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文字基礎上,進行簡化而創製了文字書寫形式,這種字體線條勻稱、規整,造型修長雅致,極富裝飾性。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包括字的輪廓、筆劃、結構),象形意味削弱,文字更加符號化。小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規範文字的產物。其字形縱橫比接近1.6比1,接近黃金分割比,因此字形極為修長優美。
小篆字形如圖:
(小篆)
但秦人選用文字入印時,並沒有直接以小篆入印,而是又專門以創造了小篆的變體「摹印篆」,摹印篆是專門用於印章的文字,至漢代又進一步發展成為漢繆篆,成為專門的印章字體,這在下面漢印印式再說。
(元朱文印實物)
小篆字體入印是在在實用印章發展到宋元時期時,被吾丘衍、趙孟頫等文人們發掘出來應用於篆刻,並由此開創了另外一種印章格式,即元朱文的印章格式。元朱文的入印文字是小篆,章法風格是勻整圓潤,例如後來王福廠的作品:
(王福廠: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陳巨來的作品:
(陳巨來:梅景書屋)
也總結一句:元朱文印式的特徵是線條勻稱,小篆入印,朱文細線、文字連邊,章法勻整圓潤。
三、以繆篆為入印文字的漢印印式
繆篆是漢代的篆書,但又不是簡單的漢篆,而是結合隸書特徵發展而來的一種篆書字體。為了使瘦長的小篆納入方整的印面,古人借用了隸書的一些書寫方法,讓篆書字體稍稍由瘦長轉為方正,轉折慢慢由圓轉變為方折。
(漢印實物)
實際上,漢繆篆由秦代「摹印篆」進一步方整發展而來,它比「摹印篆」更加方正,因此更加適合方形的印面。到了新莽時期,這種入印文字被冠以「繆篆」之名,這就是我們說的漢「繆篆」,繆篆是後世公認的入印文字,我們甚至可以說,一個篆刻初學者,如果認識到刻印以繆篆入印,那麼他就基本上正式踏入了篆刻學習的正統大門,不再是「野路子」了,可見繆篆的重要性。因為繆篆字形方正,因此入印之後,印面的章法特徵就是均分印面、整齊、端正。
其實繆篆換成白話,就是漢代用於摹印的篆體字。我們現在大量臨摹的漢印,入印文字均是繆篆,如:「校司馬印」
(漢印:校司馬印)
「汝南尉印」:
(漢印:汝南尉印)
漢印裡面白文居多(因為需要封泥,這個原因我們會在「篆刻史」部分細講)。因此我們平常所說的漢印,也大都指漢白文印。漢朱文也有印例,只是印例較少。
漢印印式也總結一句,漢印格式的印章特徵是繆篆入印,章法是平正方直。
理清了上面這三種印式在一般字法意義上的差別,我們在創作時,就會找到很清晰的思路。比如:我們打算刻一方印,就可以先考慮,是刻白文印,還是朱文印,是哪種印式,是用三種格式里的那一種格式,確定格式之後,再到不同的字典(查不同的字的字典前面一篇已經仔細講過)里去找正確的字(或者,記下來的字),然後,依照不同格式的印章特徵去謀劃章法,再寫稿上石奏刀。
以上重要的內容就是:三種印章格式分別是:1、古璽印式大致是:大篆入印,章法參差錯落;2、元朱文印式大致是:小篆入印,朱文細線、文字連邊,章法勻整圓潤;漢印格式的漢篆入印,章法是平正方直。
了解了這三種印式,初學者就繞過了找字不准、格式不古、字法不對、章法不合等初級篆刻誤區。
我們說過,學習篆刻,跟學習書法、繪畫一樣,不能缺少大量的臨摹,我們前面說過,我們總共準備了500方臨摹樣本,因為「印宗秦漢的緣故,學習篆刻的臨印練習要先從漢印開始,因此我們今天先發布前10方漢印,這10方漢印,我們不做過多的講解,只說一點,漢白文印印面一般在2.3厘米見方,建議初學者可以用2.5厘米石頭臨習,臨完修邊,得到的成品基本上就是原印大小。這10方漢印樣本如下:
1、三封左尉
(三封左尉)
漢官印,這方印,印面四等分,線條規範平穩,橫畫多於豎畫,直線較多,曲線較少。摹刻時以練習直線為主,注意每個字之內、線與線的間距,線條粗細要均勻。臨這方印,如楷書線條練習里的第一步,基礎里的基礎。
2、校尉之印
(校尉之印)
這是一方西漢官印,注意印字末尾一筆的小拐彎收尾,其實這是秦官印的特徵。臨習時,要注意線條均勻平滑,線與線之間的距離基本均等。這是典型的西漢中央政府鑄印。注意「校」字上部有個小缺。這方印豎畫較多,主要用於練習豎畫,這也是基本筆畫練習。
3、騎司馬印
(騎司馬印)
這也是一方西漢官印,印字末筆仍有一個小彎。這個小彎收尾,東漢以後完全消失(這是摹印篆到繆篆的轉變痕跡)。橫豎筆畫均等。騎字筆畫多,較前兩印複雜。注意兩個不同的「馬」的線距處理。這方印是橫豎線的綜合練習。
4、武陵尉印
(武陵尉印)
這仍是一方西漢官印,臨刻此印,多了「武」字里的曲線,臨時應當注意處理。另外,印字因為末筆的小尾巴,印字的橫線並不完全水平。
5、淮陽王璽
(淮陽王璽)
此印是漢玉印中的典範,臨摹要特別注意:線條粗細基本均一,線條起始端位置基本整齊,章法上注意三密一疏的典型布局。體會疏密差異這麼大,為啥比重不失衡,「淮、陽、璽」三字有斜筆畫,注意加強練習。
6、軍司馬丞印
(軍司馬丞印)
這是一方漢印中的五字印,極工整,五字做六字格式分三行,「二二一」分布,印字獨作一行,橫豎均衡,線條勻稱,注意所有字的縱橫比例。多字印較四字印,難度提高不少。
7、弋居丞印
(弋居丞印)
回到四字印上來,刻一方工整的,體細體會:為什麼這四個字,弋字那麼簡單,但並不覺得整個印重心不穩定,為什麼?丞字,左右兩隻小手,為啥長短不一樣?印字末尾的小尾巴,為啥沒有了,但仍然若隱若現?
8、新西河左陌長
(新西河左佰長)
這是一方新莽六字印,入印文字極近小篆。新,指的是新莽政府,即王莽的中央政府頒發給地方少數民族的官印,六字六等分,每個字都是黃金縱寬比。這是六字印里的典範。西,長,左,圓轉筆畫,注意體會。
9、朔寧王太后璽
(朔寧王太后璽)
這是一方皇后金印,文字規範挺拔,三字繁,三字簡,注意各站位置。古文字「太」與「大」相通。注意「後」字的曲線!注意王字的橫線向上拱起!
10.廣漢大將軍章
(廣漢大將軍章)
這裡的「大」,和上一作業中的太刻法一樣,但此印渾厚,上印清雅。另,此印文字多有破邊,一定要格外注意體會殘破與文字中出現的「並筆」,比如「軍」字中部一大塊白,「章」字左部的破。
學習漸漸深入,問題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細,需要進一步交流,請用私信聯絡。
(《零基礎學篆刻》之6,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