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領域中,除了社會基本矛盾,還有社會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不是同一個概念,也不是同一層次的矛盾。一般來說,社會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會矛盾的根源,規定和制約著社會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的具體體現。
在社會發展過程的矛盾系統中,各種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區別。社會主要矛盾是處於支配地位,在社會發展過程一定階段上起主導作用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社會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社會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社會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轉化。
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判斷形勢和確立工作重心的客觀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歷來都非常重視抓主要矛盾的方法論和指導意義。恩格斯說:「為了達到偉大的目標和團結,為此所必需的千百萬大軍應當時刻牢記主要的東西,不因那些無謂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毛澤東說:「對於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對於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為革命政黨正確地決定其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方針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產黨人都應當注意的。」抓主要矛盾,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中形成的基本經驗。我們黨善於抓主要矛盾,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從而推動事業發展和社會進步。
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的原理,對於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與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有著密切的聯繫。當我們正確把握了社會主要矛盾時,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會順利發展,否則就容易導致挫折。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我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從而需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一重大認識和判斷總體上是正確的,但後來由於「左」的思想干擾,在相當長時期內偏離了黨的八大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當作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造成了嚴重後果。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我們黨對八大時的提法作了凝練,提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並由此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成為推進新時期黨和國家工作的基本依據。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與我們黨準確把握和正確處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分不開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科學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全面推動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黨在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了新的重大判斷。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轉化的客觀依據是,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另一方面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一新的主要矛盾的形成和出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誌和依據。在新時代,這一主要矛盾集中體現了我們所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抓住了這一主要矛盾,我們就找到了正確理解和把握新時代的鑰匙,就牽住了解決其他矛盾的「牛鼻子」。因此,我們要緊緊扭住這一主要矛盾不放,在繼續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以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這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