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城往事|營口地名的由來

2020-05-21   營口新聞

原標題:濱城往事|營口地名的由來

營口地區歷史悠久。早在26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營口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

五千多年前,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營口屬青州、營州。

夏、商、周時期,營口地區先後屬青州、營州、幽州管轄。

戰國時期,燕國統治今遼寧省,營口屬遼東郡。

秦統一中國後,先後共設36個郡,營口地區仍屬遼東郡。

漢朝於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在今營口南部熊岳置平郭縣,在今大石橋市置安市縣,在今蓋州市置文縣,這是營口地區最早的縣級建制。

營口在三國時稱遼口,兩晉稱歷林口,明朝時烈梁房口,清代稱沒溝營,1866年(清同治五年)改稱營口。

清朝初期營口稱沒溝營,簡稱「營子」。營口地處大遼河入海口,是退海之地,至少有600年歷史。此地形成陸地後,遺留下多條潮溝,漲潮時河水便把潮溝淹沒於水中,此為"沒溝"之意;又因「清朝初期,清廷頒布開星遼東的規程,要求關內移民到遼東墾荒,遂山東、河北一帶的農民便紛紛來遼東,還有登州、榮城、天津海下等地的漁民也駛船來此處落戶。」他們在遼河南岸潮溝旁(也有少部分在遼河北岸)搭窩棚蓋茅房棲身。這些窩棚和茅草房遠遠望去就象一排排營房(其實並不是營房而是小漁村),故人們對此處稱之為"沒溝營"。

早先的沒溝營僅指的是現在的西潮溝一帶。後來沒溝營不斷發展,人口不斷增多,範圍不斷向東、南方同伸延,人們便從廣義上對營口稱之為沒溝營(營口為清同治年間始稱) 。

沒溝營演變為營口是「沒溝營口岸的簡化」據《中國古今歷史地名大辭典》載)。它的過程是:成豐四年七月初三(1854年8月26日)《清實錄》載;「盜船三隻闖入沒溝營口岸…」;成豐五年二月(1855年3月) 「撥師船五隻使赴牛莊沒溝營口外攻剿…」;同年六月初十(7月23)「復有盜艇三十二隻直入口內撲岸。經兵勇轟擊,斃匪多名,盜艇仍盤踞營口…」;同年八月二十七(10月3日)「法軍艦駛入沒溝營海口」。1866年以後,《清實錄》的記載就直接寫「營口」之名。同治四年十一月(1866年1月)「撥津郡洋槍隊防護營口」。 因「營口」一所持,洋槍隊馳赴營口後扼要駐紮…。「同治五年七月二十一日(1866年8月30日)著費萌魁所帶洋槍隊五百暫住營口」。同年十一月(12月)「設奉天、錦州、山海關兵備道..即於營口值班」。1867年1月3日增設營口海防同知廳,清政府首次直接以「營口」命名地方衙門。

中國有很多帶「口」字的地名,如蔣介石老家叫溪口,長城上有古北口、喜峰口、九門口等,還有三江口、三岔口等等。不難發現帶「口」的地名均與河口、海口、道口或城門口相關。三國時的「遼口"無疑是遼河入海口之意,而「歷林口」、「梁房口」等各時代地名也均與遼河入海口有關。

清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撤營口海防同知廳,設營口直隸廳,直屬奉天省管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20日,營口市第一次解放,成立營口市民主政府。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日,營口最後解放,恢復市民主政府。1949年5月1日,營口市民主政府改稱為營口市人民政府。 營口市是中國東北近代史上第一個對外開埠的口岸,是大龍郵票的誕生地和發行地之一,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民族金融業的起興之地。

END

往事

來源:營口文旅集團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