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G胖相愛相殺——蘭迪·皮切福德和他的Gearbox工作室(中)

2019-11-09   遊戲機實用技術

本文截選自《次時代專輯》Vol.16

前言

變速箱,永遠都是一台汽車動力總成的核心。它擔負著改變傳動比,傳達駕駛意圖,提供舒適駕乘體驗的重任。引擎再猛,沒有一台能夠與其完美匹配的變速箱也是白搭。

業界就有一個以「變速箱」命名的遊戲工作室——Gearbox,憑藉著《無主之地3》的大熱,這個曾經飽受罵名,甚至淪為笑話的公司終於躋身了一線開發商行列。

這台「變速箱」的總工程師——公司創始人兼CEO蘭道爾·皮切福德(Randall S. Pitchford),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噴神製作人「蘭迪」(Randy Pitchford),在過去二十多年時間內為這家公司打上了鮮明的個性烙印。

手動擋操控大師

車友們俗稱的「手動擋」,是指通過手動換檔機械式變速器(MT)調節車速的汽車。駕駛者需要人為改變變速器中各個齒輪嚙合位置,從而達到改變傳動比,實現變速的目的。這種變速方式最為古老、操作最為繁瑣,但由於其動力切換時機完全為駕駛者所控制的特性,MT可以在競技應用場景下讓車輛釋放出無限的潛力和激情。「切7200轉干它」這種事情,非MT不能。

在兩家先後倒閉的公司的任職經歷,讓蘭迪學到了一條寶貴的教訓——中小型遊戲製作公司不能好高騖遠的追求過於大而全的計劃,這是有限的資源所不允許的。類似《永遠的毀滅公爵》這樣的「超現實」作品,對於缺乏財力支持的製作組而言無異於是自殺。

掛靠到大的發行公司,如果能夠爭取到一些有前途的項目,確實可以得到大老闆們的持續輸血,但公司的獨立性會受到影響。既要保持自己的運營不受外界干擾,又要能夠在激烈競爭中生存下來,身為一名新舵手的蘭迪讓Gearbox站穩腳跟的方法很簡單:專門為大公司外包製作大作的資料片,這樣既保證了開發經費的充裕,同時在成熟的遊戲框架之下進行錦上添花式的創造,這也是在人力資源有限狀態下的Gearbox可以應付的開發方式。

正當蘭迪和原Rebel Boat Rocker工作室的五名開發者因為不知道去那裡恰飯而犯愁的時候,在3D Realms工作時期曾經與蘭迪頗有交集的G胖伸來了橄欖枝——為《半條命》系列開發系列資料片,但在簽合同之前,他需要蘭迪給一個可以打動自己的創意。在回覆郵件中,蘭迪提出了這樣的設想:通過敵對陣營的某個角色,來從完全不同於戈登·弗里曼的視角來講述玩家早已熟悉的故事。

這樣既能最大幅度的利用原作的美術資源和關卡設計,同時又能讓故事變得更加豐滿——這也就是後來《半條命》的首個資料片《針鋒相對》的主創思路。他的提案得到了G胖的瘋狂點贊,為了體現出和「閥門廠」(Vavle)的曖昧關係,蘭迪決定將新公司命名為「變速箱」(Gearbox)。

《半條命:針鋒相對》

駕駛一輛MT車型,我們需要關注轉速表的變化,等發動機儲備足夠動力之後再升擋,Gearbox早期的生存戰略也如出一轍:他們先後為Valve的《半衰期》(Half-Life)系列開發了一系列的資料片,除了上文提及的《針鋒相對》(Opposing Force),還有《藍色行動》(Blue Shift)、《衰減》(Decay),以及PS2和DC平台版本的開發。

Gearbox還參與了《反恐精英》商業化的全過程,然而,在製作資料片《反恐精英:零點行動》(Counter-Strike:Condition Zero)的過程中,Gearbox和Valve產生了極大的矛盾,最終單飛。

「變速箱」和「閥門」在《零點行動》上的理念之爭,在今天的玩家完全不值一提:G胖認為這部作品應該跟《半條命》系列的所有資料片那樣,有一個完整的單人戰役內容。而蘭迪則認為CS已經開啟了線上FPS對戰的風潮,已經沒有必要在「故事性」上浪費寶貴的開發資源。而對於Vavle來說,一個沒有單人模式,不重視敘事的遊戲不符合自家以《半條命》為代表的核心價值。

甲方認為乙方出工不出力,甚至故意擠兌自己。而乙方則認為自己莫名其妙的就被中止了工作,全體上下一年多的努力被G胖的一句話變成了無用功,誰也受不了這種結局。好在蘭迪吸取了當年Rebel Boat Rocker因為發行商撤資而突然死亡的教訓,在開發《零點行動》的同時,他們同微軟、育碧和EA均有合作,避免了再次在一棵樹上弔死的悲慘命運。

無論如何,兩個一度親密無間的合作夥伴,就這樣成為了一對仇敵。時至今日,只要一提到G胖或者Steam等等關鍵詞,蘭迪都會立刻進入爆氣狀態,然後開始全力開噴,可見當初Valve賦予自己的怨念有多深。

Steam多次被蘭迪詛咒「不得好死」

然而,也有分析人士認為,G胖此舉並非針對Gearbox,他本人同蘭迪也沒有任何私人恩怨,這只是Valve試圖收回CS發行權的一次「陽謀」。眾所周知,商業版CS的發行權為Valve和雪樂山所共有,然而後者卻在沒有支付版稅的情況下擅自將CD-Key賣給大型LAN用戶,這觸怒了「閥門廠」的領導層。所以在看到CS資料片《零點行動》在Gearbox手中極高的完成度之後,不願意再被戲弄的G胖決定把這個遊戲攪黃,以反擊雪樂山的無恥嘴臉。

蘭迪倒霉的地方,在於他只是夾在兩個真正仇敵之間的犧牲品。

這個聽起來仿佛是天方夜譚般的陰謀論,在後續發展中也能得到許多印證:Valve在取消Gearbox的開發資格之後,將《藍色行動》再次外包給了當時還根本不知名的Turtle Rock工作室(日後《求生之路》L4D的開發商),結果後來的成品根本沒有像雪樂山當初計劃的那樣成為CS的升級版。

賠了大錢的雪樂山很快也放棄了CS的發行權。到了CS1.6版本的時候,Valve已經能夠將其獨立上架Steam了。至於G胖,在被蘭迪通過各種媒體渠道痛罵了一百零一遍之後,也從不反擊,甚至不進行任何辯解。他甚至以昔日老友的身份,多次邀請蘭迪出來聊一聊。

G胖的所有和解努力,自然都被脾氣火爆的蘭迪視為「打個巴掌給塊糖」的羞辱……看來,只要還有一口氣,蘭迪對G胖的怒火就不會停歇。

無論如何,依靠正確的發展思路和蘭迪的微操技藝,「手動擋」時期的Gearbox在緊張激烈的遊戲業中活了下來,並且積累了一定的現金。於是這位「變速箱設計師」開始了下一次的技術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