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豪蘇軾曾作過一首《菩薩蠻》:「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迴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單從詞的描寫來看,似乎是在描寫一位纖細的美人,讚嘆其舞步輕盈又美妙。然而仔細審讀,就能發現詞人其實揭露了當時社會最畸形的一種審美,也是折磨中國女性好幾百年的最大陋習之一:纏足。
纏足又叫「裹小腳」,北宋後期開始風靡,南宋至明清時發展到了頂峰。之所以說這種審美是畸形的,是因為它會對女子的身體造成很大損害,說白了就是一種殘疾。裹腳的女性從大概四五歲時就會被長輩用裹腳布將腳掌的骨骼生生勒斷,造成一種不正常的彎折,從而讓雙足看起來小一圈。
這種小腳被古代文人盛讚為「三寸金蓮」,腳越小,在他們眼中就越美。但其實這種習俗除了讓女性痛苦、落下終身殘疾以至於無法走路和勞動以外,對身體沒有任何好處。
在歐洲曾經也有和裹腳很相似的一種習俗,那就是在貴族之間非常流行的束腰。茜茜公主應該可以說是束腰的代表人物,她在生完3個孩子以後還曾經將腰束到了16英寸,也就是40厘米,這也讓她的健康狀況非常惹人擔憂。
束腰最初的發明者是法國的約瑟芬女王,一開始只是用布纏住腹部,鬆緊也是還可以接受的程度。然而到了後期,女性對細腰的追求開始逐漸瘋狂,束腰的材料也從布條轉變為木板、魚骨、皮革甚至鐵架。
這樣束出來的腰確實很細,但明顯已經細到了不像正常人的程度,它帶來的後果就是內臟受到擠壓、肋骨變形、厭食症,嚴重者會因為肋骨刺破內臟或者嚴重厭食而死亡。18世紀中期歐洲有過一段時間的反束腰運動,但直到上世紀初,這種束腰的風氣才真正消弭。
東南亞特別是日本地區也存在畸形審美現象,他們的習俗叫做「黑齒」,顧名思義就是把牙齒塗黑。這種審美和現代審美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如今的烤瓷牙、洗牙等令牙齒變白的技術層出不窮,黑齒卻曾經在日本引領過一段時間的審美潮流,甚至成為了貴族的象徵,實在令人稱奇。
在日本的平安和江戶時代,黑齒代表著身份高貴,是貴族女子才會擁有的待遇,但染黑齒的過程的確非常人能接受。染齒的黑色染料來源於一種混合物,具體是由燒過的鐵器、粥、茶、麥、醋、酒等混合發酵製成的鐵漿水,味道惡臭無比。
接著將五倍子粉加入鐵漿水,就會形成一種味道濃重的黑汁,將這種黑汁仔細塗到牙齒上,黑齒就算染成了。因為著色效果不會一直都在,所以每周需要重新塗1-2次。這種習俗比前兩個的危害稍微小一些,但視覺效果不遑多讓。
幸而如今這些習俗幾乎都已經絕跡,它們給人體造成的殆害就像是那個封建時代的縮影,與畸形審美相伴的,往往就是對人本身的一種壓迫和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