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變「修勾」,「姐妹」成「集美」,讚美別人時張嘴就是「YYDS」「絕絕子」……關於為啥越來越多人不能好好說話這件事,最近又成了熱門話題。有人認為這只是網絡上的一種有趣表達,不必大驚小怪,但如果是那些本就缺乏辨別力的青少年呢?要知道,我國未成年的網民規模已將近2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更是達到了97.2%。面對已經滲入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網絡世界,孩子們如果長期沉浸在這些網絡「爛梗」中,他們的語言天賦、語言思維和思考能力必然會在無形中被束縛。所以,網絡文字的使用是否規範,絕不是一個小問題!
網絡惡俗爛梗泛濫是如何形成的?一方面是部分內容創作者熱衷於「玩抽象」,想靠歪曲漢語詞彙的音、形、義來博眼球,另一方面是部分平台對爛梗的傳播缺乏有效監管,說白了,都是為了吸引流量和熱度。當這些低俗惡搞內容頻繁出現在各類平台的「熱搜榜單、首頁首屏、發現精選」中,也就意味著它們已在不知不覺中蔓延到了中小學生甚至幼兒園群體中。看看身邊的事和新聞就會發現,形形色色的「黑話爛梗」已經成了很多青少年的口頭禪,甚至還出現在了課堂回答、作業和試卷中。對於正處於語言習慣和價值觀念形成關鍵期的青少年來說,如果任由怪象發展,勢必會給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包括拉低他們的文化審美,影響他們的語言和表達能力甚至造成「文字失語」。
保護青少年免受網絡爛梗的侵害已刻不容緩,營造純凈、積極的網絡空間和成長環境,更需社會各方協同發力。中央網信辦、教育部近日印發了通知,部署開展「清朗·規範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就是為了重點整治歪曲音、形、義,編造網絡黑話爛梗,濫用隱晦表達等突出問題。而且這次行動的對象直指平台,「熱搜榜單、首頁首屏、發現精選」是重中之重。相關部門會暢通舉報渠道,集中清理不規範、不文明網絡語言文字相關信息,嚴格落實整治任務,建議各大平台加強自身審核機制,主動清理不規範語言文字,別讓流量裹挾,把「爛點當看點」只會觸及紅線。
同時,家庭和學校也是保護未成年人免受網絡爛梗侵害的重要防線。拯救青少年被「梗」住的表達欲,需要家長們放下手機,陪孩子一起深度閱讀、一起聊聊天,讓孩子學會深度思考,讓孩子的語言輸出更為生動和完整,體驗多樣化的表達。學校也應在網絡素養教育方面增強重視,及時觀察學生的語言狀態,做好家校溝通,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網絡文化。
當然,規範網絡語言文字使用並不是禁用網絡用語。語言具有時代性,我們在新版《新華字典》中也可以找到「點贊」「賣萌」等網際網路時代興起的流行語。當網味十足的「新詞新語」入典,更能引發我們深入思考如何正確使用一直都在變化中的語言文字。網言網語的目的不是譁眾取寵,更不是胡言亂語、粗言鄙語,不規範的網際網路黑話爛梗對語言文字的規範和傳承是莫大的傷害。「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治理網絡黑話爛梗是為了讓更多有新意、有文化的「梗」流行起來,只有在清朗的網絡空間中「有話好好說」,使用真誠友善、乾淨清爽的語言文字,才能營造出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和育人生態。
文/馬澤宇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98fcad1b925cdbb31b3d91517931f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