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葡萄串富民金鑰匙 且看移民灌區群眾的幸福指數與甜蜜產業的「深度綁定」

2023-11-22     東麓觀察

原標題:小小葡萄串富民金鑰匙 且看移民灌區群眾的幸福指數與甜蜜產業的「深度綁定」

【「小小葡萄串,富民產業鏈」系列報道之四】

當小小葡萄串兒成為農戶增收致富的「金鑰匙」,且看移民灌區群眾的幸福指數與甜蜜產業的「深度綁定」

葡萄酒產業不僅是寧夏紅寺堡區的「特色產業」,更是當地生態移民闊步邁向小康生活的「富民產業」「甜蜜產業」。

小小葡萄,孕育著大產業,托起當地生態移民增收致富穩穩的幸福。近年來,紅寺堡區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大力發展葡萄酒產業,依託「企業+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形成集釀酒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和銷售、葡萄酒文化旅遊於一體的產業鏈。截至目前,紅寺堡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10.8萬畝,註冊葡萄酒企業28家,產值達7億元,葡萄酒產業已成為該區生態移民增收富民的主導產業,成為鄉村振興全面實現小康生活的「甜蜜事業」。小小的葡萄串兒,極大地提升了當地農戶的「幸福指數」。

紅寺堡區被納入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

紅寺堡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貫徹落實國家「八七」和寧夏「雙百」扶貧攻堅計劃,為從根本上解決寧夏南部山區群眾脫貧致富而實施的扶貧揚黃灌溉工程(「1236」工程)的主戰場。1998年開發建設,2009年設立市轄區。行政區域面積2767平方公里,轄2鎮3鄉1街道64個行政村8個城鎮社區。累計開發耕地70餘萬畝,搬遷安置移民23.5萬人,是全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揚黃扶貧集中安置區。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這是移民開發之初紅寺堡的真實寫照。引黃灌溉,恰好彌補了乾旱的劣勢,為紅寺堡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帶來了希望與機遇。

紅寺堡地處北緯38度,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降雨量少,土壤透氣性好,釀出的葡萄酒果香濃郁而極富個性,口感均衡協調,餘味長而優雅。2011年,經國家質量監督總局批准,紅寺堡產區被納入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並被世界OIV(國際葡萄與葡萄酒局)組織評為寧夏優質釀酒葡萄明星產區的精品區。2015年,紅寺堡區還榮獲「中國最具發展潛力葡萄產區」和「中國葡萄酒第一鎮」稱號。2017年榮獲「世界獨一無二優質、有機、荒漠產區」稱號。

葡萄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甜蜜產業」

葡萄酒產業是典型的生態綠色產業,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寧夏的具體實踐。近年來,紅寺堡區把葡萄產業作為區域綠色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發力點,積極探索「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打造成為優質釀酒葡萄的最佳產區,釀酒葡萄也被紅寺堡區黨委政府確定為主導產業和富民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甜蜜」產業。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昔日的荒漠戈壁變成了綠洲沃野,座座葡萄莊園點綴其間,當地的生態環境,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吸引力眾多投資者的目光。

葡萄產業在助力紅寺堡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方面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如今,小葡萄已然成為了紅寺堡灌區的「紫色名片」,「紫瑪瑙」成為了灌區群眾致富增收的「金鑰匙」,「共產黨好 黃河水甜」的讚歌響徹羅山腳下。

農戶通過土地流轉支持「甜蜜產業」發展壯大

紅寺堡區當地生態移民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增加收入,支持葡萄產業發展。2013年,西川村與寧夏天得葡萄種植有限公司簽定流轉合同,全村537戶(建檔立卡戶376戶)種植的5200畝釀酒葡萄流轉給天得公司,土地流轉費517元/畝,酒莊每年支付給農戶土地流轉費268.8萬元。寧夏匯達陽光生態酒莊有限公司流轉同源村694戶(建檔立卡戶485戶)2450畝土地種植釀酒葡萄,土地流轉費530元/畝,酒莊每年支付給農戶土地流轉費近130萬元。「葡萄產業輻射帶動性強,產業發展的同時帶動勞務等相關產業發展。」紅寺堡農業農村局葡萄產業辦負責人說。

羅山腳下的紅寺堡區新莊集鄉楊柳村的郭晚梅,把家裡的6畝土地全部流轉了酒莊,每年收入3000元。她在葡萄園裡雖然是季節性務工,但一年也能做滿7個月,一個月3000元的工資。再加上老公打零工所賺的錢,一家人的生活開支沒問題,還能在存摺上增加點數目。

土地流轉激活了楊柳村的勞動力,從低效率的勞動中解放出來的農民,紛紛到葡萄種植基地打工,成了農村裡的「上班族」。這些農民既有在農田勞動的鐘點工、月工,也有不下農田從事信息旅遊服務的。

村民徐俊忠說:「搬遷過來後,種了十幾年莊稼沒掙幾個錢,沒想到現在土地流轉了,錢卻來了。每天在地里上班,和城裡人上班也差不多。」

楊柳村黨支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13年年初,鄉黨委、政府積極與寧夏天得葡萄種植有限公司洽談,成功流轉西川組土地3160畝,發展釀酒葡萄種植項目。上級黨委政府不斷推進葡萄「全產業鏈」,葡萄產業優勢不斷集聚,發展後勁持續增強,沉寂千年的不毛之地,才變成了風光旖旎的生態綠洲。

「2012年以前,村裡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除了外出打工的村民,剩餘勞動力種一年的地幾乎沒什麼收入。如今,剩餘勞動力被企業僱傭,僅僅3個多月的時間,村民每月人均收入已達3000元。」這位黨支部負責人表示。

寧夏首位葡萄產業首席專家李玉鼎發現,「土地流轉後,村民沒有了自己的葡萄園,卻在自家地里給酒莊種起了葡萄。」讓他感到奇怪的是,村民們學技術的熱情更高了,村民們都說:「懂技術的工人每天能掙200多元,沒有技術才掙100元,差距大得很。」

酒莊帶領移民群眾增收致富

紅寺堡酒莊成立於2014年,項目占地8730畝,其中葡萄園占地5500畝,文化產業園占地133畝,葡萄主題文化觀光園占地3097畝。是紅寺堡區委、區政府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我們投資開發該項目的初衷,就是抓住生態扶貧移民的契機,把綠化荒漠、帶領移民脫貧攻堅當作一種神聖的社會責任、企業責任,引領紅寺堡葡萄產業發展,帶領更多的農民走共同富裕之路。」酒莊莊主白軍表示。

白軍介紹,伴隨著酒莊的成長發展,企業周邊的弘德一村、弘德二村、團結村、朝陽村、富康村、上源村、中圈塘村的貧困群眾,依靠種植葡萄,在酒莊務工就業,也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近年來,我們葡萄園每年都為這些周邊村提供100人固定就業,用工高峰期日用工量達到200人,加工生產固定用工20人左右,每年支付勞務費450多萬元。十年時間,酒莊支付農民工工資達4500萬元。」白軍說。

匯達陽光生態酒莊鑲嵌在魯家窯萬畝葡萄基地的綠波蕩漾之中,已建成6400畝有機葡萄種植基地,「我們酒莊每年支付紅寺堡鎮弘德村和同源村土地流轉費、人工費、葡萄管護費達610萬元。」酒莊莊主常亮說。通過土地流轉、訂單收購、技術服務、勞務用工等多種形式,酒莊幫扶貧困戶694戶,讓當地生態移民變成「產業工人」。

農戶收入與甜蜜產業「深度綁定」,幸福指數「甜上加甜」

紅寺堡區農業農村局葡萄產業辦相關負責人給小編算了一筆帳:紅寺堡區6個鄉、鎮(街道辦)中,有一半發展起釀酒葡萄產業;一畝葡萄地全年用工量可達10萬餘人次,在這裡打工的人,每人每天可穩定收入100多元,大批農民就地打工,實現了穩定增收,部分農民還依靠土地流轉獲得了收入。「當地農民們詼諧地說,他們是聞著葡萄果香奔小康的。」

紅寺堡鎮中圈塘村的移民喬文生,是第一批在紅寺堡種植葡萄的人。「我種了20多畝葡萄,一年收入大約在10萬元。兒子在酒莊做釀酒師,收入也很不錯。家裡買了皮卡車,還在紅寺堡城裡買了樓房。」他對前來參觀採風的遊客述說著今昔變遷。

西川村村民任立業說,「每年酒莊的採摘豐收季,村民們都到酒莊摘葡萄,每天就是30-40筐,一天能掙100多塊錢。」

紅寺堡區依託高標準項目建設帶動移民增收,把當地移民群眾深度嵌入到葡萄酒甜蜜產業發展中,確保移民脫貧成效更穩固、更持續。

昔日的荒漠已變成如今一座座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的葡萄園。目前,紅寺堡區建成釀酒葡萄種植基地10.8萬畝,已建成投產酒莊22家,其中5家為自治區級龍頭企業,年加工能力達3.5萬噸,年產成品酒1500萬瓶,產值達7億元。葡萄產業發展解決農民就業8萬人次,勞務收入達8000萬元,產業集聚和帶動效應十分明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90afa2cb9dc342281e08716d1d41c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