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那些古渡口,幾多繁華幾多愁?

2023-11-06     忻州網

原標題:忻州那些古渡口,幾多繁華幾多愁?

「讓我與你握別,再輕輕抽岀我的手,

年華從此停頓,熱淚在心中匯成河流,

是那樣萬般無奈地凝視,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席慕容這首《渡口》

讓人想起遙遙在望的古渡口

想起一段沉默無言的往事

一起久立的船頭

一起緊握的雙手

一起經過的前世今生的漂流

黃河渡口

萬里黃河萬里長

黃河兩岸是故鄉

黃河究竟有多少渡口

沒人說得清

毋庸諱言

這些渡口盤活了黃河

溝通了兩岸人民

形成了獨特的渡口文化

成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在華夏文明史上寫下璀璨奪目的一頁

(請橫屏觀看,老牛灣。偏關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黃河從偏關老牛灣進入忻州

至保德馮家川出境

流經河曲 保德 偏關境內

全長200多公里

依賴這一水上通道

三縣早在漢代就有了水上運輸業

至民國時達到鼎盛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說起渡口

自然會想到走西口

多少年來

一批又一批忻州人為了生計

在晉陝蒙交界處的古渡口

邁出走西口的第一步

這一走

就是三百年

留下了一個個渡口

也留下了數不盡的悲歡離合

唱不盡的春去秋來

走西口的移民潮

持續時間長 遷移範圍廣

是一部辛酸史

也是一部艱苦奮鬥的創業史

對於推動北方各民族交流和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成為民族大融合大發展的厚重史詩

(請橫屏觀看,娘娘灘。攝影張存良

西口古渡

位於河曲縣城黃河大街的黃河邊上

又因地處古河曲城

水西門外的長城之外 黃河東岸

所以也叫水西門渡口

對岸西北是內蒙古准格爾旗大口渡

西南是陝西省府谷縣大汕渡

兩渡口均為進入河套的入口

(請橫屏觀看,「西口古渡」。攝影張存良

西口古渡在唐代得到充分發展

北宋時成為與西夏 遼國 契丹

進行貿易的重要渡口

明代時為長城邊口的大渡碼頭

到清代 民國時

這裡已是晉西北水陸物資貿易的集散碼頭

「南來的茶布水煙糖,北往的肉油皮毛食鹽糧」

作為晉陝蒙水陸通衢之地

該處水通河套寧夏

陸走并州京津

船筏急流 繁華異常

從這裡

走西口大移民邁出第一步

輝煌的晉商傳奇 近代河套地區農墾開發

由此拉開序幕

在這裡

渡口繁忙 客商雲集

車水馬龍 川流不息

人口十倍於縣城

故河曲縣城於清乾隆二十九年遷於此

(西口古渡。資料圖

在西口古渡中段

有一座禹王廟

也叫河神廟

建於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

坐東面河 平面布局為長方形

主體建築有正殿及抱廳

附屬建築是戲台

其結構形制相仿

斗拱為五鋪作雙下昂

戲台背靠黃河

二人台藝術和走西口歷史在這裡完美結合

台上的表演生動活潑唱腔委婉流暢

取材於現實生活

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2006

二人台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上

河曲人從西口古渡出發

遠赴內蒙古一帶開墾荒地

傳授技藝 發展貿易

把河套地區建設成了

人口稠密 商賈雲集的塞上江南

直到現在

河曲 偏關在河套地區的人口

為本縣人口的兩到三倍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這天

人們齊聚西口古渡

舉行「放河燈」

365盞河燈放入黃河中

預示著一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而每一盞燈也是一個希望

盞盞河燈漂向遠方

寄託著人們對逝去親人的緬懷思念

也承載著對下一年的美好祝願

放河燈時節

正是瓜果飄香的季節

西瓜 紅棗 海紅果應季上市

讓人一飽口福

(河曲縣「七月十五放河燈。攝影郭興旺、資料圖

2018

古渡廣場因龍口水電站泄洪和大雨受毀

2020

河曲縣委 縣政府投資5000多萬元

對河堤 路面及護欄進行加固和重修

重建後的廣場

再次成為河曲的休閒集聚區之一

並納入黃河西口古渡景區

西口古渡也煥發新顏

故城村

位於保德縣城西南10公里處

坐落於三面環山一面傍水的孤坪樑上

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

居高臨下 視野開闊

東挨前會村 南接花園村

西北和陝西省府谷縣崇塔 獅子石 傅家場村

隔河相望

雞鳴犬吠清晰可聞

(「印象故城」。保德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裡曾是北宋淳化年間的古城遺址

解放初工作人員填報材料時

誤將「古」寫成了「故」

沿用至今

這不經意間的一改

讓這個小村莊多了幾分思念和歷史的厚重感

有了詩意也有了故事

作為古渡口

這裡曾經有商賈往來 交易頻繁

明代五省總督陳奇瑜

雇用縣城四五十名能工巧匠

在故城西面的懸崖峭壁經過三年開鑿

完成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石洞

具有備戰生活和防禦融為一體的天然體系

就是現在的故城釣魚台

這裡「輕鰷出水,地勢險峻」

如今

故城村深挖文化資源

發展黃河風情旅遊業

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故城釣魚台。攝影袁建波

秦晉黃河古道上

還有一個渡口在歷史上非常有名

保德東關古渡

古稱沙谷津

北宋時期設置

明朝時改稱下園渡

明末清初又改稱東溝渡

清末民初至新中國成立稱保德渡

人們習慣稱東關渡

宋代

在保德對面的麟 府二州

朝廷派駐重兵防禦西夏

駐軍的物資全靠河東的保德渡進行供給

航運十分繁忙

到了明代

由於長城沿線防衛的需要

這裡又成了重要的運兵通道

(黃河流經保德縣。攝影袁建波)

公元1697

清康熙帝第三次平定葛爾丹時御駕親征

大軍就由保德渡口登舟渡過黃河

今府谷縣城城址位於劉家川

其時劉氏為望族

多為船戶此處設有渡口

劉家渡

康熙帝渡河時正值劉姓老艄擺渡

皇帝見其水上技藝高超

滾滾巨浪中舟行平穩龍顏大悅

便口占一聯

「古渡遠年始至宋,舟人今日仍是劉。

到清代末年

保德渡口物資轉運繁忙

人口商鋪越來越多

附近有商號200余家

1972

保府黃河大橋建成通車

保德渡口結束了歷史使命

關河渡口

地處偏關縣城西天峰坪關河口村

該村與內蒙古准格爾旗頭坪村隔河相望

是偏關縣境內的關河流入黃河的匯合處

渡口坐落在關河與黃河的沖積小平川上

此處的河道是石槽型

與偏關另外幾個渡口相比

此處靠村近 緊鄰縣城

可自然靠岸

成為偏關城內最大的貨物集散場所

以及到內蒙古 寧夏等地商船的必經之路

(關河口古渡。攝影王文君)

關河渡口有著輝煌的歷史

繁華熱鬧是其代名詞

過去年輕女子都以嫁入關河口村為榮

關河口村是近代晉西北重要的商埠碼頭

乾隆年間

黃河沿線的水上商運開始興起

老牛灣 萬家寨 關河口 黑豆埝和寺溝

五大渡口曾盛極一時

其中規模最大 最具影響力的就是關河渡口

其周圍長城 古堡 烽火台等古蹟也隨處可見

關河渡口主要的運輸形式有三種

一種是船工拉著空船逆流而上

赴內蒙古喇叭灣 五原等地裝運糧食和貨物

二是船工沿上述路線到磴口後

再折向西南的寧夏 甘肅一帶

三是貨物從內蒙古一帶抵達關河口後

一直順流而下到河曲 保德卸貨

或繼續南下到禹門口 河津一帶

若貨物到達磧口可行銷全省

彌補山西糧食和食鹽之不足

(關河口。攝影邢劍賓

據《忻州地區志》記載

關河口的張羅羊獨家經營著10余艘大船

從事偏關到包頭的水上運輸

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財主

在清末至民國時期

他家的生意遍及黃河一帶

西至寧夏甘肅

南至山西河津甚至河南

不僅出錢造船

還兼營造船業和商業貿易

其中商業貿易是其最大宗的收入

偏關

黃河與長城在此「握手」

這裡有黃河入晉後的第一個古渡口——

老牛灣古渡

深秋時節 佇立在古渡口 層林盡染

在歷史上

這裡船桅林立

還有貨棧 客棧 酒肆 戲台

喧囂百里 熱鬧非凡

(老牛灣渡口。攝影王文君

關於老牛灣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上古時期 天降傾盆大雨

接連九九八十一天

天地一片汪洋

人為魚鱉 民不聊生

玉皇大帝派太上老君下凡

老君騎著大青牛

給牛套上牛軛

想就地犁岀一條河來

讓洪水歸道入海

當青牛犁到老牛灣時

天上仙人提著神燈來幫忙

太上老君趕著青牛繼續前行

洪水拐過九十九道彎 直奔大海

村裡人說

老牛灣對面的明燈山

就是青牛看到神燈時一驚一乍留下的痕跡

有道是

「九曲黃河十八彎,神牛開河到偏關。

明燈一亮受驚嚇,轉身犁岀個老牛灣。

老牛灣到處都是裸露的岩石

所有的建築和生活用品都與石頭有關

城堡中的旗杆居然也是石雕而成

簡直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石頭村」

老牛灣有一個地標性建築

——望河樓(老牛灣墩

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

它像一位威武的大將軍

在渡口邊守護了幾萬個日日夜夜

(老牛灣望河樓。攝影王文君

老牛灣渡口

是在清代邊備廢弛之後才逐漸興起

河水流到老牛灣時

水勢相對平穩

形成了天然的良港碼頭

吃水再深 噸位再大的船隻也能順利停靠

這座兼作軍營的要塞轉變成了一座邊地商城

貨物吞吐量十分驚人

渡口達到極盛

日落黃河,攝於保德縣。資料圖

如果可以

我只想做一抹淺淺的時光

守著寂寞的年華

在古老的渡口

和某個歸人

一起靜觀日落煙霞

遙望奔騰不息的黃河

穿越歲月煙雲的古渡

商船行駛運糧載物

既有錚錚鐵骨

又有似水柔情

「一泓清水入黃河」

我們有責任有理由

從古渡中汲取奮鬥的力量

珍視歷史文化

講好忻州故事

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

為黃河永續造福中華民族做出忻州貢獻

來源:忻州日報 作者:栗旭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80c52b9f65993f4355fa3a187730a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