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取特別的重量

2024-08-05     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評論員 肖擎

巴黎時間8月3日18時20分,羅蘭·加洛斯的紅土球場,鄭欽文拿到了巴黎奧運會網球女單金牌。

這枚金牌,對於鄭欽文,對於中國網球,意義特殊且重大。對於鄭欽文個人,她的職業生涯增加了閃光的新紀錄。對於中國網球,這是又一個歷史性突破。

金牌不是奧林匹克的全部,也不是體育的全部,但它有重量。這不是一塊金屬的物質之重,而是奮鬥之重、時間之重、事業之重。

(一)

鄭欽文現在還不滿22歲。

一個人,帶著榮耀站在聚光燈下,難免有人會問,你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北京奧運會,6歲的鄭欽文在看台目睹了李娜闖進四強,回十堰後,她放下桌球拍,拿起了網球拍。天真爛漫的年紀,夢想尚未完全定型,卻已有了痕跡。

2020年8月,鄭欽文踏上職業選手的征程,起點是世界排名第630位。今年1月,澳網女單賽場,鄭欽文獲得亞軍,世界排名升至第7位。為此,她用了3年多的時間。

2023年,美網打進八強,WTA500鄭州站奪冠;前不久,WTA250巴勒莫站收穫單打冠軍,成功衛冕……這些年,她收穫一連串紀錄,不斷提亮在世界舞台的顯示度。

2023年,澳網,止步於女單第二輪,法網,同樣止步於次輪;今年7月,再次遭遇溫網「一輪游」……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和困難,不能不說很重地壓在了她的身上。

一個人,所經歷的一切,分解在每分每秒,分布在晨昏朝夕,痛楚、忍耐、堅持、悲傷、歡笑,千絲萬縷交織。所以,當我們稱她「火箭少女」「天才少女」,應當看到她曾經遭受過什麼,現在的這枚金牌背後又有什麼。

我們甚至需要把細節還原得更加具體。

從小時候學習正手、反手、高壓等技術,到職業進階之路上雞胸肉與西藍花的清淡飲食日常,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刻苦訓練和堅持,到一場場比賽的鏖戰與逆轉……一個人迎著陽光風雨,不半坡退卻,不歧路彷徨。

正是因此,無數人與鄭欽文共情。悲喜是人類基本而普遍的情感,極易喚起心底的柔軟。人們從中感知體育的溫度,感受進取的力量,感受一枚金牌得來不易的分量。

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兩萬五千里的長度,如果沒有人的精神來著色,只是一種自然的存在。因為有了人,才跟夢想、追求、信念這些宏大而美好的詞彙有了跨越時空的聯繫。

正是因此,無數人與體育精神共鳴。看看午夜關注著鄭欽文比賽的人們,看看夜深人靜時關注著一個個運動員揮汗如雨的人們,那不只是興趣的激盪,而是一個巨大的存在,人們從中觀照彼此,感知生命的活力與精神的熱旺。

(二)

一顆黃綠色的小球,在中國、在湖北,有它不平凡的前世與今生。

網球從19世紀中葉傳入中國,在時代的潮湧中逐步從沿海城市發展到內地,從遊戲到比賽,贏得人們的喜愛。

中國的網球史,初步職業化是在上世紀90年代開端,李芳、易景茜等人開始走上探索之路。2004年,李婷、孫甜甜問鼎雅典奧運會網球女雙冠軍後,鄭潔、晏紫、李娜等「中國金花」憑藉逐步提高的戰績開始不斷吸引大眾對網球的關注。

10年前,李娜在澳網公開賽奪得女單冠軍。在武漢,她曾經的教練正帶領新的學徒守在電視機前觀賽,笑著的鄭欽文,和她隔空同框。2024年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李娜出其不意來到比她小20歲的老鄉面前,兩代中國女網人現實同框。

時間再往前,亞洲冠軍潘兵、張九華以及世界大學生冠軍朱本強等,網球元老嚴大翠、余麗橋、馬克勤等,在不同時期進入了國人對網球運動的記憶,中國網球史上,留下了鮮明的湖北印記。

鄭欽文如今所在的中國網球運動員大家庭,女子網球中,王欣瑜、朱琳、王曦雨、袁悅、王雅繁、白卓璇等青春亮相,男子網球中,張之臻、吳易昺、商竣程等奮躍而上。

沒有疑問,網球長期是歐美人的主宰領域。漫長的時間跨度里,我們的很多運動員不曾達到頂點,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用奮鬥探路築基,才讓一個國家的網球人面貌趨於清晰,並迎來一個又一個收穫時刻。

在這個意義上說,鄭欽文的這枚金牌,誕生於她個人的拼搏時間軸上,也誕生在中國網球事業的發展時間軸上。

在這樣的時間軸上,體育作為一門傳承的事業,得以廣昌枝裔,有了綿綿活水,縱使起伏,仍然堅定地從過去走到今天,走到明天。

在這樣的時間軸上,一名運動員會走過黃金時期,迎來退役的一天,但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會加入其間,緊握接力棒,奮力跑向新的天地。

(三)

網球是職業化程度很高的體育項目之一。

現在的職業化,並非一個排他性的概念,而是一個內涵有著極大廣度的概念。

活躍在職業賽場的中國球員,並不只是專注職業賽事,從組隊備戰參賽的經歷來看,他們為國出戰,心志堅定。「我很累,但是如果告訴我需要為國家再打一場3小時的比賽,我仍然願意!」鄭欽文的話,她的舉止,凝聚著價值公約數。

羅蘭·加洛斯的看台上,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網球協會秘書長白喜林在現場高喊Yes,並把五星紅旗交給了鄭欽文。他曾經講,以中國網球協會目前的職能,雖然並不介入球員的職業比賽,但也會主動加強國內外球員、教練、國際組織等各方的協調、聯絡,為中國球員們提供資源,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老一輩網球運動員曾回憶,從泥土地、水泥地到塑膠地,從原來「要換好衣服裹著大衣去打球」,到「浴室、更衣間都有」,訓練的基本條件都要等到一定的時間才能產生變化。

進一步看,一個人投入這項運動,走職業化之路,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走出家鄉,走進更大的城市,去接受系統、專業的訓練,往往與其到達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分不開。

最年輕的大滿貫賽事澳網,也已有百多年歷史。從湖北來看,成長曆程還不長的武網,以城俱賽、大學生網球聯賽、沙灘網球公開賽、ITF巡迴賽為主要內容的系列活動,發新芽、長新葉、抽新枝,建立在這片土地的日益發展過程之中。

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生活質量的提升,富裕起來的人們對包括體育在內的消費需求在不斷增長,在這樣的時代變化中,一個家庭對孩子成長的期待變得多元,給予的支持和幫助有了支撐。這些深層的連接,有形無形地帶來滋養,產生影響。

這是一項運動所在的大的時空尺度,它承載著、包容著向前的活力、向上的熱力。

一枚巴黎奧運會金牌,重量500多克,一斤多。

把它放在奮鬥的天平上、時間的天平上、時代的天平上,這是一份特別的重量。

我們讀取它的重量,是因為一個人、一支隊伍、一項賽事,各行各業、國家民族,都有追求的夢想,都有往前走的渴望,都要充滿朝氣走到更遠的遠方、更遠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7675ff56ce65565a1f9fdb2b830f4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