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起讀書 | 清華教授彭凱平:《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18條法則

原標題:E起讀書 | 清華教授彭凱平:《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18條法則

在《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這本書中,作者寫道:「幸福不是簡單的生理滿足,也不依附於攀比和財富,而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

這本書由金融EMBA授課老師,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結合20餘年的心理學研究實踐,對比了中西方文化看待幸福的差異性,為當下的中國人重新解讀幸福。

1、為了提升自己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我們可以選擇向下比較,也可以避免比較。當我們認為自己在特定領域的能力和表現比較差的時候,我們最好不要在這個領域進行向上的社會比較。

2、大部分人認為高收入等於快樂,但這個說法事實上極為虛幻。高收入的人對生活會感到比較滿足,但不會因此而比其他人更幸福,他們甚至更容易緊張,也不太會享受生活。收入對於生活的影響是短暫的。

3、過度強烈的掙錢動機有損人的積極情緒。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David Myers)發現,特別想通過賺錢讓自己開心的人其實幸福感更低。因為只想掙錢的念頭會讓人忽視生活中其他積極的體驗,甚至降低人的社會責任感,影響人際關係。當金錢和家庭關係產生衝突時,這還會造成精神壓力,損害心理健康。

4、任何能夠增強我們的愛、歸屬感和信任感的人際互動行為,都會促使大腦分泌催產素,讓我們感到快樂幸福。這種人際互動行為包括溫暖的擁抱,富有同理心的對話,溫情的陪伴,與他人的聯繫,與支持自己的家人、愛人或者朋友待在一起。特別是每天來自愛人的擁抱可以促使催產素形成,能對抗抑鬱症。

5、關心他人很重要,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而良好的社會關係是我們應對各種挫折和失敗的最好保障。金錢對幸福的影響是邊際遞減的,人把錢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更容易產生幸福感。

6、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雷蒙德·馬爾(Raymond Mar)教授和同事發現,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不失為提高同理心的一個好方法。他們比較了長期閱讀小說和非小說的讀者,發現前者在解讀他人心理活動的測試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小說閱讀量越大的人越擅長觀察人心。美國俄勒岡大學的心理學家瑪喬麗·泰勒(Marjorie Taylor)及其同事還發現,從事小說創作五年以上的人的情商往往比別人高很多。

7、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聆聽心靈的呼喚其實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聆聽心靈的呼喚就是發現人生的意義。

8、如果我們在心情不好時能跟親人或朋友交流,哪怕只是一兩句關心的話也會讓我們覺得好受一些。這樣的關心就是一種社會支持。

9、永遠不要「一心多用」。在開放的辦公空間,難免出現影響我們專注於手頭工作的各種背景聲,提高效率的想法也會讓很多人主動選擇「多線作業」。然而,分心會損耗我們的心智能量,讓我們更容易出錯且更疲勞。

10、找到自己的愛好。從工作中抽身,投入自己的興趣愛好,既能讓我們更快體驗到福流,也有利於大腦「切換頻道」,忘掉工作中的煩擾。當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體驗到福流,並把這種專注、美好的狀態遷移到工作中時,我們的工作也會變得更簡單、更輕鬆。

11、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說過一句話:「一輩子假積極就是真積極。」鼓勵孩子坐在第一排上課,第一個舉手搶答問題,積極參加團體活動,堅持有規律地鍛鍊身體。習慣成自然,當孩子嘗到這樣做的「甜頭」(比如被老師表揚,受同學歡迎,精神狀態變得更好時,他們就能夠克服惰性。

12、怎樣才能與他人正常、積極地交往?其實沒有什麼秘訣,保持積極、陽光、美好、善良的心態最關鍵。孟德斯鳩認為,商業世界的遊戲規則不是斗野蠻、拼產品,也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博弈、競爭、計較、吝嗇,更不是很多人認定的那些商業成功秘訣。孟德斯鳩認為,商業成功的秘訣只有一條——「討人喜歡,讓人快樂」。在快樂多的地方商業發達,在商業發達的地方能經常遇到快樂的人。

13、好的教育能讓人感受到知識的生動性,偉大的知識永遠和身心體驗聯繫在一起。比如,來清華園讀《荷塘月色》,登岳陽樓看《岳陽樓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就是我們常說不僅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的原因。如果無法身臨其境,也可以通過觀看視頻、畫作等方式,增強孩子對知識的感受,提升學習的樂趣。

14、挑戰自己,做不擅長的事。通過持之以恆地做自己覺得不順手、不情願做或者不甘心做的事情,也可以鍛鍊意志力。這就是很多身居高位的人還要學外語的原因。要說他們有那麼好的翻譯人員,為什麼還要自己去學外語?他們是為了給自己找件事做,挑戰自我,他們真正的目的是修煉自己的自控力。

15、毛主席說,「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我們在挑戰生理極限的時候,也在挑戰心理極限,對身心的不斷刺激就可能使我們逐漸適應。而適應之後,我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自然而然就會得到提升。以提升自控力為目的的體育鍛鍊,還要注重鍛鍊強度與持續性,不能是簡單放鬆一下或者三分鐘熱度。

16、大量積極心理學研究證明,同理心對我們的社會行為、利他的傾向、人際關係的建設、感情的建立,以及整體的幸福感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和幫助。有人甚至說同理心是社會關係的基礎,是最重要的文明特徵,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17、與家人、朋友、社群保持較多聯繫的人,內心比較快樂,身體也比較健康。研究顯示,社交活躍的人比較長壽。孤單感對身心都有害,尤其當人們非自願地感到孤獨時,他們更容易感到不快樂,到中年時健康狀況會提早變差,大腦功能較早開始退化,因此容易早逝。

18、利他的公益行為。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多項研究表明,樂於助人的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他們更活躍、更積極,敢於迎接挑戰,抑鬱症患病率和自殺率也比其他人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研究跟蹤了2025位老人達五年之久,同樣得到驚人的發現:經常做志願服務的老人的死亡率比其他人低44%,而做兩項以上志願服務的老人的死亡率比其他人低63%!

來源:MBA與EMBA

編輯:丹凌

師友沙龍

  • 危•機並存——周延禮談「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師友沙龍線上講座
  • 山雨欲來風滿樓——新格局下的風險與對策 | 金融EMBA師友沙龍在線講座
  • 肖鋼:疫情下資本市場及未來展望 | 金融EMBA「師友沙龍」線上講座
  • 疫情下銀行的新舉措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王忠民詳解疫情後的宏觀經濟影響與分析|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程實:大動盪,大拐點,大趨勢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季昕華:雲計算人工智慧推動中國經濟數字化浪潮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亨利·蒂爾曼:「一帶一路」建設面臨挑戰,成績斐然,數字化將成發展關鍵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崔曉波:消費產業如何打贏數字化基建戰「疫」?|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疫情下PreIPO投資的影響及企業的轉型努力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疫情下的市場分析和應對策略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謝清海:新冠疫情如何應影響投資布局?|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保險行業支援防疫工作實踐及業務轉型的探討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沈鵬:從疫情看2020年網際網路健康險趨勢及水滴的普惠實踐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昆仲資本王鈞:銀髮經濟的未來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智慧物流:數字化與人工智慧化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校友代表看兩會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柯成興: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數字+合縱連橫,新基建一觸即發 | 師友沙龍線下研討會看點摘錄
  • 三大轉換與四個自信| 師友沙龍線上講座精彩回顧
  • 師友沙龍特別策劃:現場校友看兩會|線上講座精彩回顧
  • 金涌院士:「碳中和」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需求 | 師友沙龍線下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