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南與閩西地區早期的經濟發展不是特別好,內山地區大部分都是泥牆瓦房,十幾年前能蓋的起鋼筋水泥大樓的人民比較少,而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在它們的背後卻是默默為工地運送建材的車輛。
在20世紀初許多工地都是使用袋裝水泥與小型攪拌機來預製混凝土,因此當地運輸袋裝水泥的自卸車是非常之多,由於此種方法效率低,且需要大量人工介入,漸漸就被淘汰了。
隨著混凝土攪拌站的興起與大型工地均使用散裝水泥供應,其中節省了包裝費與裝卸費用,不少袋裝運輸戶均換購車輛,從2012-2013年起正是當地散裝水泥運輸車初生萌芽的時間,水泥罐車也因此如雨後春筍活躍了起來。
由於許多車主都是開慣了農用車與單橋自卸車,對於牽引車不是非常的了解,選車也就成了一件困難事。
加之車輛供不應求,晚提車一天就少賺了不少錢,導致許多人去到經銷商處有現車的即刻就被提走了,對車輛的動力與速比也沒太大的要求,只要皮實耐用能載重就足夠了。
今天要介紹的這部東風柳汽霸龍507重卡,應屬於當地早期批次的水泥罐車,一個行業興起初期的利潤大家可想而知,相比這部車子也為它的主人立了不小的汗馬功勞。
東風柳汽的車子在當地的口碑一貫不錯,搭載的濰柴動力也非常符合大家的胃口,駕駛室的舒適性與整車的穩定性都比較的給力,即使是五六年前的車放到現在也不會感覺過時。
山城地區的水泥罐車自然是比較繁忙的,前幾年正是基建工程大開發的時期,車主介紹說經常在送貨的路上就被工地打電話催促,每次都要好聲好氣的解釋廠里車子太多了,排隊損耗了太多的時間。
即使水泥罐車的裝車時間在20分鐘左右,但耐不得車輛繁多,幾十部下來就得等很長時間了,因此睡在駕駛室的時間比在家中還要多,好在霸龍507駕駛室舒適性還是蠻不錯的。
平時的行駛工況都是純山路,早期的時候內山地區還沒有建設高速公路,山路十八彎下來只能拼誰的馬力大了。
一般是兩個駕駛員雙班輪流的方式,每個人都能得到更好的休息,人停車不停的運營方法也能夠更好的提高車輛的出勤率,同時對車輛也是一種極大的考驗。
在動力方面這部霸龍507搭載的是濰柴WP10.340E32發動機,排量為9.726L,最大馬力340匹,最大輸出功率250KW,匹配法士特12擋手動變速箱,後橋為17995kg並裝雙軸橋,速比為4.11,彈簧片數為9/12。
早期的車輛採用的是雙騎馬螺栓的設計,在載重性與耐用性上會更高,相比現如今牽引車少片簧的設計,則顯得在輕量化上做的不是非常好,但有了濰柴發動機與法士特變速箱這組老搭檔的加持,使得這部霸龍507面對山路地區也是如魚得水。
作為東風柳汽的重卡重點產品,霸龍507擁有歐洲級的先進水準,同時駕駛室是與日產柴聯合開發的國內首創龍骨框架結構駕駛室,在安全性上有了更高的保障。
從正臉的外觀來看它採用流線型的面罩搭配蜂窩狀的前進氣格柵,此類造型在後續車型上也得到了了展現,可以稱之為家族式的設計風格,保險槓上的異性組合式水晶大燈與極具立體感的東風柳汽大標誌,將整體高大威猛的形象感刻畫的淋漓盡致。
雖然經過了時光的磨礪,原車的車漆已淡化褪色,車燈也出現了泛黃的情況,但它板正的造型依然不比如今新款車型來的落後,高頂駕駛室與水泥罐車更加的搭襯。
後視鏡採用門鏡的設計,這也是日系中卡比較喜歡使用的風格,例如:廣汽日野與五十鈴都是此類設計,在不影響視野的前提下還能提高車輛的通過性與便於駕駛員調節的優點。
三級式的上車踏板將駕駛室的檔次感提升了不少,雖然經過了多年的磨礪,但整體的零部件都是很完好的,可見霸龍507的裝配工藝與材質都是優質的,如果能夠設計成全包式風格就更加的完美了;粗壯的輪拱依然是柳汽熟悉的風格。
副駕駛一側的門鏡也將右側前輪的盲區一掃而盡,便於駕駛人在行車過程中對右側的觀察,提升了安全性,在臥鋪的下方有340的標識,向外界展現著它的動力數據。
底盤的布局顯得非常緊湊,但副駕一側400L的鋁合金油箱則成為了它的亮點,要知道在鐵質油箱橫行的年代,它卻擁有著鋁合金的配置,可以說是相當的厚道了。
駕駛室的減震採用的是機械彈簧式設計,相比氣囊減震會差一點效果,左側底盤的空間被安排的妥妥噹噹,排氣管放置在了氣罐的下方,排口面向了外側,不會有對地將塵土吹起的煩惱。
將氣罐分開的組合可能是考慮到如果將電瓶放置在排氣管上方會因為高溫產生危險,因此將它們隔離開來。
水泥罐車採用的是罐體自帶柴油機作為驅動力的獨立打粉機,在自重方面是劣勢,因此在後期有不少車主將打粉機改成連接變速箱傳動的單槓打粉機,在質量上有了明顯的減輕,平時只需對傳動皮帶多留意維護即可。
罐體由於水泥粉漬的腐蝕已出現漆面開裂的情況,使用的是中航工業開樂罐車,可見各輸送管道依然很硬朗,爬梯的穩固性也不錯,車主在罐體的兩側綁上了飄帶,在行駛過程中通過風力帶動飄帶清潔罐體上的水泥粉。
挂車的前部安裝了水箱,車輛在山路行駛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剎車淋水,即使是空車在經歷了長下坡後也需要打開水閥為剎車轂降降溫。
卸料管由於磨損容易出現穿孔的情況,細心的車主加裝了不少的內胎皮在關鍵的拐點位置,避免管子由於長期磨損導致損壞,挂車兩側底盤均設置了防護欄,增強安全性。
尾部粗壯的防護欄增加了不少安全感,水泥罐車上一塵不染是很難做到的,相信如果用草酸清洗過後,它依然能夠展現出自身光彩照人的一面;原車的後尾燈早已更換,使用的是清晰度更高的LED後尾燈,擁有三色的設計,警示度更高。
由於現在不允許安裝後射燈,所以在挂車的擋泥板上安裝了一排整齊的照地邊燈,在夜間亮起時依然有較好的照明效果,擋泥板的前部同樣捆綁了飄帶,對輪胎表面的清潔起到一定的作用。
霸龍507的高頂駕駛室使得駕乘人員在車內可以輕鬆的施展開來,由於單駕短途行駛的緣故,雙層臥鋪的實際使用率不高,平時都處於摺疊收起的狀態。
中控台的整體布局向主駕一側傾斜,赤裸裸的歐洲重卡設計標準,僅支持雙人乘坐,所以中間通道的位置也就成了儲物空間,杯架與儲物槽一應俱全,再也不用擔心沒有地方放置雜物了。
駕駛室的頂部同樣設置了儲物槽,對於長途線路的車主是非常友好的,平時在駕駛室中也能感受到另一個家的溫暖,頂部設置的小天窗從購車至今從未開啟過,實用性不強。
雖然駕駛室是機械彈簧減震,但主駕駛的座椅是可調節的氣囊減震,對於細碎的顛簸是可以過濾的比較徹底的,對於早期老一輩駕駛員來說,氣囊座椅可以稱之為一種享受。
方向盤採用的是柳汽四幅式的設計,對於日常的使用及其握姿來說都比較不錯,符合國人的駕駛習慣,且細碎的防滑條紋也增強了它的質感。
從儀錶盤來看是一成不變的款式,有著許多東風汽車的味道,這也不足為奇;傳統機械指針的可靠性會更強,對於轉速表、時速表、水溫及其油液的顯示都是很清晰的,實用性為上。
中控台呈凸型的好處在於中部的空調出風口與儲物槽均兼顧了駕駛室兩側人員的使用,且在台面的上方設置了較淺的儲物槽,對於放置日常用品例如紙巾之類的物品是非常實用的。
副駕一側配備了手套箱與雙空調出風口,可見副駕人員的舒適感一點也不比主駕一側來的差。
毫不誇張的說這一代霸龍507車型在全國的保有量都是非常可觀的,不僅是牽引車領域,在高速行駛時都可以很經常的見到8X4的載貨車,能夠博得這麼多客戶的喜愛必然是有著非一般的品質。
用戶可選玉柴、康明斯、濰柴、杭發等名牌發動機,這也是它能夠適應各地路況與氣候的首要前提,雖然現如今有許多馬力更大、配置更高的新型牽引車,但這部老將的配置在它們面前依然不顯得落後,依然戰在散裝水泥運輸的第一線。(文/卡家號:Tr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