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賣70億,寶潔、歐萊雅的「打工人」要上市了

2022-09-09     AI財經社

原標題:3年賣70億,寶潔、歐萊雅的「打工人」要上市了

撰文/ 李丹

編輯/ 陳芳

3年進帳近70億元之後,寶潔的「打工人」要上市了。

近日,寶潔、歐萊雅的包材商——中榮印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榮印刷」)通過註冊,即將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靠給大品牌生產摺疊彩盒、高端禮盒,這家成立於1990年的紙質印刷包裝企業,每年能凈賺2億元左右。

這種掙錢能力,放在美妝日化行業並不算突出。12家日化上市公司剛剛披露的2022年半年報顯示,最能掙錢的華熙生物,半年凈利就有4.73億元,是中榮印刷的4倍多。但偏偏就是像中榮印刷這樣的「打工人」們,近兩年開始頻繁獲得資本的青睞,以至於從幕後走向台前。

一周前,給歐舒丹、迪奧做電商代運營的數聚智連在深交所首發通過。更早些時候,給貝泰妮、強生做塑料包材的嘉亨家化順利敲鐘,替聯合利華、丸美股份代工的芭薇股份進入北交所上市輔導期,寶潔、藍月亮的供應商麗臣實業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就連過去幾個月的美妝行業投融資案例中,「原料」「代工廠」「上下游」等概念都多次上榜。

美妝日化行業的「打工人」們,要崛起了嗎?

替寶潔們做「面子」,年入25億

對於一件商品而言,包裝盒可以是外衣,也可以是身份或者噱頭。而無論是賣護膚品的SK-II、賣牙膏的高露潔,還是賣紙巾的維達,都有一個共同的「面子」供應商——中榮印刷。

這家包裝印刷企業成立於1990年,在2015年至2016年間頻繁進行併購重組,然後開啟IPO征途。2018年6年、2019年6月,中榮印刷曾兩度遞交IPO申請,但很快又主動撤回。最近,在第三次遞交申請5個月後,中榮印刷終於拿到了上市的號碼牌。

對於此前主動撤銷申請的原因,中榮印刷解釋,系公司受到行政處罰,如果貿然上市,會影響公司與重要客戶的合作關係,進而對生產經營活動造成不利影響。而這裡的「重要客戶」,指的是寶潔、歐萊雅等美妝日化巨頭。

事實上,回溯中國的印刷行業發展史,產能過剩、過度競爭一直是關鍵詞。為了規避競爭,有企業乾脆轉換了賽道,靠給喜茶、奈雪的茶等消費品牌做紙質餐具,一路做到IPO的恆鑫生活,就是干印刷起家的。

而中榮印刷的成功突圍,靠的則是找准日化領域,綁定寶潔、歐萊雅等行業巨頭。

(圖/中榮印刷招股書)

在招股書中,中榮印刷介紹,由於日化產品相似度高,為了突出差異化,品牌會將外觀精美、個性化突出、用材高端的包裝視為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方式。不僅如此,產品外包裝還能「傳遞信息、吸引消費者眼球」。

中榮印刷生產的摺疊彩盒和禮盒主要賣給了寶潔、歐萊雅等巨頭,它們是其營收的核心來源。2019年到2021年,中榮印刷營收分別為20.6億元、21.8億元和25.4億元。其中,來自寶潔的營收在兩成以上,2019年到2021年,中榮印刷面向寶潔的銷售金額分別為4.8億元、4.7億元和5.3億元,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3.50%、21.86%、21.01%。

如果把範圍再擴大點,過去3年,中榮印刷向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更高,分別為 45.18%、44.51%和42.35%。

與巨頭捆綁如同雙刃劍。一方面,能給中榮印刷帶來了連年增長的營收。但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大客戶,又會引發外界關於其經營獨立性和可持續盈利能力的擔憂。鑒於此,中榮印刷在招股書中提到,公司正在向醫藥、消費電子、煙草製品、酒類等相關領域拓展。

上下游企業,排隊上市

中榮印刷成功通過創業板IPO註冊,和毛戈平等待6年還沒能上市、創爾生物主動從科創板撤回申請形成鮮明對比。

這似乎也在傳遞一個信號,那就是資本市場的目光,或正在從美妝品牌,轉移到供應鏈上游和中間服務商身上。

中榮印刷的前例是做電商代運營的數聚智連。所謂電商代運營,指的是為品牌對接電商平台,並提供包括品牌策略、店鋪設計、消費者洞察、大數據分析在內的一系列「保姆式服務」,公司本身採取輕資產模式經營。

2022年9月2日,這家給歐舒丹、湯姆福特美妝、迪奧、高露潔做代運營的公司通過註冊,即將登陸深交所創業板。過去三年,其營收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分別為10.8億元,14.73億元和17.71億元。此前,該公司共完成五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高榕資本、明曜投資等。

時間往前追溯。3月10日,廣東芭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入北交所上市輔導期。這家成立17年的代工企業,客戶主要有聯合利華、拉芳家化、梵蜜琳、嬌蘭佳人等。其股票定向發行說明書顯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業績增長率同比超過40%,且又新合作了丸美股份、花西子等客戶。

(圖/芭薇股份官微)

在小紅書搜索「美妝平替」字樣,能立馬跳出1萬多條筆記,這些筆記共同指向的,就是美妝代工廠。根據《美妝行業的代工市場洞察報告》,2012年到2018年,中國化妝品市場規模增長約在5%到7%,同期的化妝代工市場增速則在14%到24%。

紐西之謎、HFP等新銳品牌的生產依靠的就是代工廠,自己並不斥資建設工廠。根據安信證券的數據,預計到2023年,我國化妝品代工市場的規模將達到358億元。前景在望,不少代工廠紛紛升級為集開發、設計、採購、倉儲、物流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商,也愈發受到資本的青睞。

提供服務的吃香,上游供應原料的也跟著享福。2021年10月15日,寶潔、藍月亮、歐萊雅的供應商麗臣實業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從成功過會到上市敲鐘,只用了57天。

這家主做表面活性劑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年產能30萬噸以上,是我國第一個實現AES(一種表面活性劑)工業化生產的企業。而表面活性劑,是洗髮水、沐浴露、洗手液等個人護理和家居洗滌用品的核心原料。

招股書顯示,2018年到2020年,麗臣實業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8.3億元、19.9億元和23.7億元。三年間,寶潔連續蟬聯其第一大客戶,每年營收貢獻占比在10%左右。近些年,不滿足只做原料供應的麗臣實業,開始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借渠道優勢推自有品牌。

靠自身,或者借力資本,越來越多供應鏈上游和中間服務商企業從幕後走到台前。

美妝日化的第四股東風

歷史上,本土美妝日化企業經歷過三輪融資上市潮。

打開局面的是上海家化。2001年,彼時已成立104年的上海家化登陸上交所,募資8.91億元,主要用於籌建營銷隊伍、開發佰草集項目等。上海家化在招股書中寫道,其花露水、護手霜、沐浴露的市場份額均為第一,公司年營收8億多元。

同年,索芙特(現更名為天夏智慧)成功借殼上市。2004年,剛達到業績巔峰的兩面針掛牌上交所,成為國產牙膏品牌第一股。至此,以綜合類日化企業為主的第一波上市潮基本告一段落。

第二次是2017年前後,3年間,拉芳家化、名臣健康、珀萊雅、御家匯(現更名為水羊股份)、丸美股份、壹網壹創、華熙生物等相繼上市。這些企業衝擊上市,最長用了58個月,最短用了5個月。

有數據統計,這一階段上市的美妝企業,基本都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公司市值也都至少翻了一倍。也是這波上市潮,給了行業和資本充足的信心。一時間,完美日記、花西子、colorkey、薇諾娜等一眾新國貨品牌相繼誕生於千億規模的產業鏈條之中。

(圖/視覺中國)

與國貨美妝崛起幾乎同時發生的,是上游供應商和電商代運營公司開始受到資本關注。2020年9月,若羽臣、麗人麗妝先後上市,與早一年上市的壹網壹創組成「A股電商代運營賽道三劍客」。

但到了2021年下半年,受疫情因素影響,國內美妝賽道遇冷。有投資人公開撰文稱,圈內已經集體暫時性地放棄了美妝賽道,原因有三:所謂國貨美妝,依然停留在砸錢營銷上;特殊時期讓VC更珍惜子彈;美妝賽道兩極分化凸顯。

在此背景下,資本的觸手順勢延伸到產業鏈上下游的生產商、服務商身上。多位投資人不約而同表示,在日化美妝這個大品類里,大家都在尋找門檻更高的投資標的。換言之,流量紅利衰退疊加投放成本提升,使得投資人更看重有競爭力的企業。

這一趨勢一直延續至今。今年年初,在為數不多的投融資案例里,就以原料、代工廠等上游供應鏈埠拿到融資為主。二季度,仍然是供應鏈上游和中間服務商唱主角。其中,最大的一筆IPO融資來自從事香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亞香股份,做功效型護膚品原料研發的維琪科技也拿到了超過2億元A輪融資。

回溯本土美妝日化企業的資本歷程,有一條清晰的發展脈絡:先是大體量的綜合型日化企業充當「資本寵兒」,隨後,靠電商平台起勢的美妝企業接棒,再是擅長流量打法、營銷玩得飛起的國貨美妝品牌,最近又是賣原料、做服務的走到台前。

流量紅利期,有品牌用三五年的時間就走完了需要三五十年走的路。暮然回首,外強中乾。而今,像是中榮印刷、數聚智連這些做「面子」,填充「里子」的企業又能走多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2c1a4b297eb64e683ed2d5d429529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