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長子陳昊蘇談《破曉東方》:振興偉業還向前,後輩新征一路先

2023-01-06     傳媒大眼

原標題:陳毅長子陳昊蘇談《破曉東方》:振興偉業還向前,後輩新征一路先

陳昊蘇表示,這些天他始終關注著電視劇《破曉東方》。「解放上海在中國的革命歷程中是一個大關。父親受到黨中央和人民的信任出任上海市長,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破曉東方》能在創作過程中得到上海市委宣傳部等方方面面的重視,並在2022年尾聲、2023年開年這樣一個向陽而生的時候播出,意義不凡。我們作為後人,非常感恩,在此向所有充滿熱情的工作人員、演職人員表示感謝。」

「上海的原工部局大樓,大理石牆上鑲嵌著一塊石碑,上面刻有父親的手書『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設人民的新上海』,那是他任職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長時的題詞。」陳毅元帥長子陳昊蘇說,陳毅總是想著人民,凡事從老百姓利益出發,「70多年過去了,如果《破曉東方》這部電視劇能讓今天的觀眾了解當年他作為市長盡心盡力為上海市民、為城市發展建設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我想他會欣慰的」。

今天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陳毅元帥逝世51周年的日子。以陳毅為第一主角的電視劇《破曉東方》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特殊的日子裡,陳昊蘇賦詩一首緬懷父親、致敬先輩——

建黨百年添兩歲

振興偉業還向前

迎春南國英雄血

欲曉東方創意天

青史傳承中華卷

文明進取亞歐圈

元戎老去存遺愛

後輩新征一路先

陳毅元帥長子陳昊蘇

在接受 本報獨家專訪時,陳昊蘇表示,這些天他始終關注著電視劇《破曉東方》。「解放上海在中國的革命歷程中是一個大關。父親受到黨中央和人民的信任出任上海市長,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破曉東方》能在創作過程中得到上海市委宣傳部等方方面面的重視,並在2022年尾聲、2023年開年這樣一個向陽而生的時候播出,意義不凡。我們作為後人,非常感恩,在此向所有充滿熱情的工作人員、演職人員表示感謝。」

在陳昊蘇看來,正如劇中謳歌的先輩們的付出與犧牲,歷史其實從未走遠,它始終關聯著今天的生活,「這部電視劇比較充分地展現出了上海解放第一年時鬥爭之艱難、意義之重大。前輩為宏偉目標付出了極大犧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鬥爭和使命,雖篳路藍縷,但大家都信心不動搖地跟著黨前進,去建設我們的國家、城市。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振興偉業還向前,後輩新征一路先,這是這部電視劇給予人們的教育意義。」

「我總是被先輩們的流血犧牲反覆感動」

1942年,陳昊蘇出生在蘇北抗日根據地。1949年8月,他隨華東保育院來到上海。「我們這些孩子從解放區被帶到上海,一路上坐著部隊的車、唱著勝利的歌,非常自豪。」陳昊蘇記得,保育院的老師們給大家準備了吃的用的,還特彆強調了紀律,「解放軍進上海有嚴格的政治紀律,我們這些小孩子也是有紀律的。不能亂跑,還要嚴格保密,不能告訴別人你是從哪裡來的,更不能說出你的身份。因為雖然解放了,但城市的秩序還是很混亂的,有時突然就會看到一堆人在搶購……」

勝利、繁華、紀律、混亂……這些關鍵詞是2023年的陳昊蘇對於1949年的片段印象。他坦言,彼時七歲的自己其實尚無法懂得上海解放初期局面的錯綜複雜,也未必清楚了解父輩在為之奮鬥的事業究竟是什麼,「電視劇《破曉東方》喚起了我的兒時記憶,也讓小時候懵懂的認知變成更為清晰立體的歷史的來龍去脈:父親母親和叔叔阿姨們努力工作,就是為了祖國的光輝明天、城市發展的未來作貢獻」。

陳毅、張茜在解放上海時的合影

觀看《破曉東方》,陳昊蘇既是歷史的親歷者、革命家的後人,也和無數觀眾一樣,是生活在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所換來的今天的普通人。他用毛澤東詩詞來形容自己觀劇時的感受,「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電視劇聚焦的歷史跨度雖只一年多,但有限的時間裡,從「打破一個舊世界」到「建設一個新世界」,解放上海、安定社會、恢復經濟生產、改善人民生活……中國共產黨「關關難過關關過」,交出了人民滿意的歷史答卷。「希望大家看劇之後,能進一步了解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來之不易。而我,總是被先輩們的流血犧牲反覆感動。」

1949年5月,第三野戰軍開始艱苦卓絕「戰上海」。在黨中央指示下,嚴明的軍紀是陳毅帶領人民軍隊送給上海市民的第一份「見面禮」。在市區不使用重武器、不入民宅等規定令上海市民對共產黨人好感倍增,也讓國際社會見識到紅色中國的第一份「上海公報」。電視劇拍人民的勝利,將濃墨重彩的筆觸給了英雄。

陳昊蘇說,他為野戰軍的將士們落淚,為李白烈士的慷慨陳詞深深觸動,「英雄們的篇章拍得非常感人,這是電視劇的一大亮點」。為了使大上海完好地回到人民手中,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不用重炮,戰士們獻出年輕而崇高的生命。望見紅旗插上百老匯大廈樓頂,戰士們向紅旗敬禮那幕,陳昊蘇激動得不能自已;看到李白烈士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逼供從容地說「我可以看不到解放那天,只要人民能看到」,他流淚了。劇中拍到陳毅在烈士公祭式上致辭,和徐亦德、裘慧英等烈屬有段對話,這段致敬犧牲在黎明前先烈的台詞,也讓陳昊蘇久久難以平靜,「我認為非常動人、出彩。今天的上海是社會主義中國屹立在世界的一座偉大城市,這樣一個光榮的現實是無數先輩用血汗甚至生命換來的,我們不能忘記」。

「父親得到了人民給予他的光榮」

上海戰役全面獲勝,槍響15天後終得停息的第一個清晨,市民們在惶惶不安中打開家門,看到濕漉漉的馬路兩側睡滿解放軍戰士,分外動容。「歷史的名場面在電視劇中再現,老百姓們上街看到解放軍露宿街頭了,榮毅仁、宋慶齡等也紛紛走上街頭,我認為這是歷史真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是很成功的創作。」

陳昊蘇至今記得愛國報人曹聚仁的撰文,「近代史上,有很多軍隊進入過上海,但是沒有一個能像解放軍這樣紀律嚴明的」。他說,國民黨軍隊在抗戰後回到上海,號稱「五子登科」,房子、車子、銀子、票子等等,沒有不搶的,後來被形容為「劫收」。而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用一流的軍紀贏得了上海的民心,把上海引向一個嶄新的時代。

事實上,「人民至上」始終貫穿在電視劇《破曉東方》的敘事中。「父親一直惦記著要儘早讓老百姓吃飽穿暖。制定政策時,他考慮的是老百姓會怎麼想、會有哪些得失。」電視劇如實還原了陳毅在金融鬥爭階段的人民情懷和政治智慧。

劇中,陳毅與黨中央派來的經濟專家紀南音商討貨幣政策時表示:「承認金圓券,並不是給國民黨反動派收拾爛攤子,而是要承認人民群眾的勞動,不能讓老百姓在新社會反而沒了安全感。」打擊銀元投機,他的出發點依然是要保護老百姓的勞動所得。這些詳實的台詞、細節,得到了陳昊蘇的認可,「就像父親的題詞,他始終希望上海人民自己當家作主來建設人民的新上海,人民的利益,從工人階級到文藝界人士,包括愛國的資本家甚至舊政府工作人員的利益,都是父親考慮的出發點,電視劇在這方面比較成功」。

陳毅與家人,左一為陳昊蘇

如果按絕對時間來衡量,陳毅一家在上海的時間並不算長久。但1979年,當陳昊蘇時隔20多年後再次走進上海,已人到中年的他對父親在上海的革命生涯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那次我見到了很多老同志,他們一見我就說,『陳毅是我們的老市長,為上海人民做過很多好事』。我覺得,作為他的後人是引以為驕傲的。」這位此後也投身革命事業的共產黨人說,他有時會想,「假如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也能得到人民如此的懷念,這便是最大的光榮。我認為父親得到了人民給予他的光榮。我感謝上海人民」。

「希望觀眾能認識一個儒雅的陳毅」

1949年5月27日以前,上海市民對陳毅的認識僅限於他是威震淮海的將軍。對於陳毅會是一位什麼樣的市長、什麼樣的人,他們無從想像。對今天許多年輕的觀眾來說,對陳毅的好奇與當年的上海市民也有幾分相似——陳毅是歷史教科書上的軍事家,在中國革命的疆場上縱橫捭闔;他是外交家,在風雲變幻的國際舞台叱吒風雲;他還是詩人,倚馬縱筆揮灑自如,上馬能打仗下馬能賦詩。而從教科書中的文字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影視劇的角色塑造頗為重要。

對《破曉東方》里陳毅的塑造,陳昊蘇認為有亮點。「剛開始對張嘉益的表演不太適應,覺得不像,現在感覺進入佳境。他是出色的演員,冒著形象差異較大的風險出演陳毅這個角色,付出巨大努力,我很感謝。」他同時期待,後續劇情能讓觀眾更多地認識一個儒雅的陳毅。

「真實的陳毅是位儒將。他從不會對身邊的工作人員發脾氣,也絕不是個大老粗式的人物。也許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影視作品形成了一種定勢,似乎不拘小節才是陳毅在久經沙場以外的性格特徵,但其實,他更是個才華橫溢、以誠待人、富於浪漫精神的人。」

陳昊蘇告訴記者,趙朴初曾轉述過一段父親的往事。那是陳毅在任職上海市長期間面向各行各業人士所作的一次報告。在談及上海工作面臨的諸多困境時,陳毅引用了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趙朴老深受震動,認為陳毅市長講話有深意、有新意,他用一句人們耳熟能詳的古詩來抒發豪情、鼓舞人心。父親在很多場合演講、作報告,常常引經據典,很有文采,這也是各界人士會被他迷住的一層原因。」

《破曉東方》已播的劇情中,有側面展現陳毅對古典詩詞的熱愛:上海市人民政府掛牌儀式前,陳毅召集各行各業代表座談。會上,梅蘭芳提出想為慶祝上海解放舉辦義演,徵求陳毅對義演劇目的建議,得到回答「我想到一部好劇,可以『一石三鳥』」。一是梅蘭芳的拿手好戲,二與眼下形勢十分吻合,三還應了毛主席的一首詩「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京劇大師聞言,即刻心領神會——《霸王別姬》。劇中也用藝術手法表現了陳毅對世界優秀藝術的熱愛、包容。

依然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掛牌儀式的劇情,陳毅特意請紀南音、陸修文二人尋找貝多芬第三交響樂的唱片,認為《英雄交響曲》的命意既契合這場重要儀式,也能讓身在國際化城市的上海各界人士感到親切。在陳昊蘇看來,這些藝術的虛構都能找到歷史真實的支撐。比如上海交響樂團就是在陳毅的主張下保留了下來,「父親說,交響樂是全世界共同的藝術財富,上海這麼大的城市應該有一個自己的樂團」。

在陳昊蘇的回憶里,陳毅對詩詞的偏愛占據了重要位置。他寫過自畫像似的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他表達過沙場征戰的壯懷激越——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他愛詩詞,胸中有萬丈正氣,筆下有千鈞之力。」可就是這樣一位「偶然得暇便長吟」的儒將,在上海任職期間並未留下任何詩詞。在母親張茜整理的《陳毅詩詞選集》基礎上,陳昊蘇曾進一步完善編纂,「我很仔細地翻閱,但可惜,沒有找到他在上海工作時的詩詞。一年多時間,他確實和上海人民一起,經歷了重重關隘,無暇作詩。直到1964年他路過上海時去澱山湖視察,留下了一首與上海相關的詩,其中一句『此湖最近大上海,繁榮可以更速乎?』也許可以說,這一句承載了千言萬語」。

2021年,陳昊蘇在上海外灘陳毅廣場

今天的上海已經發展成為一座國際化大都市,是青年才俊們嚮往的地方。外灘陳毅廣場,老市長的雕像靜靜矗立著,凝望著這座城市的人民,也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革命先輩們的殷切盼望,那是他們用生命譜寫的篇章。

來源:文匯報

作者:王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2315c04cbb882874aaa509e0a36ea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