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籠中》票房破11億,王寶強成功「三個密鑰」,是時候解開了

2023-07-13     電影番茄

原標題:《八角籠中》票房破11億,王寶強成功「三個密鑰」,是時候解開了

做明星和做導演,哪個更難?

這個問題,大家可能見仁見智,但對王寶強來說,顯然成為導演,要更有難度。

如果說王寶強的火,運氣的成分多一些;那成為導演,卻真正是他一步步走出來的。

2003年,王寶強出演了《盲井》,當時21歲的他,出道即巔峰,拿下獎項的同時,次年就和劉德華劉若英等一眾大咖,合作了《天下無賊》

2006年,王寶強因《士兵突擊》大火,這距離他的處女作,還不到3年時間。

不誇張地說,僅用了3年,王寶強就成了明星,當然,這之前,有他孜孜不倦的學習,做群演的努力以及少林學武的積累。

但成為導演,對王寶強來說,或許更難。

2016年3月,王寶強表明心跡,想要入行導演,在演而優則導的大環境下,王寶強這個選擇,被不少觀眾詬病。

隨之而來的《大鬧天竺》,將王寶強一夜打回原形,電影票房雖然很可觀,但內容著實不敢恭維,讓大家對王寶強嗤之以鼻。

2018年,王寶強拿了金掃帚,讓人驚訝的是,他現身領獎,並發表了獲獎感言,稱自己讓觀眾失望了。

這是金掃帚自創辦以來,第一個來領獎的一線明星,而自此,王寶強也暗下決心,要拍出好的電影。

2023年7月,王寶強的第二部院線長片《八角籠中》上映,距離他做導演,整整過去了7年。

觀看完這部影片,番茄君感觸很深。

電影雖然不是完美的,但對王寶強來說,他交出了一份讓人驚訝的導演答卷,或許憑藉這部電影,我們以後可以真正稱王寶強為「導演」,並開始期待他的新片。

王寶強也用這部影片證明了,他做演員,成明星,當導演,靠的絕不只是運氣——真誠,才是他永遠的必殺技。

那這部《八角籠中》,到底好不好?為什麼讓那麼多觀眾想去一睹為快?

今天,番茄君就帶大家,看看關於《八角籠中》的三個成功「密鑰」。

第一個密鑰:從喜劇到現實,王寶強做回了自己,用「真誠」作為必殺技

大眾對王寶強的認知,幾乎限定在一個標籤里,那就是「喜劇人」。

王寶強外貌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演員,他又是草根出身。

憨傻的笑容里,自帶惹人發笑的基因,尖利的嗓門,天然有幽默的效果。

自王寶強出道,「喜劇」幾乎伴隨著他的整個職業生涯。

《盲井》里,他飾演的元鳳鳴,畏畏縮縮,拘謹羞澀,可謂「本色出演」,帶著股冷幽默。

《士兵突擊》里,他的許三多,有熱血有勵志,但更多是用喜劇的方式,訴說士兵的真誠。

隨後,無論是《天下無賊》的傻根,還是《囧》系列中的寶寶,無論是《唐探》中的唐仁,還是《大鬧天竺》里的武空,都是純粹的喜劇角色。

王寶強演喜劇,就是自帶那種接地氣的感染力,觀眾看到他就想笑,這也是他成名的絕招。

但自《大鬧天竺》後,這招數,開始漸漸失效了。

一方面,是喜劇人的不斷湧現,沈騰和麻花的大火,稀釋了王寶強式的幽默,而《大鬧天竺》及場外的故事,又讓他的形象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是大家的審美疲勞,那種單純無深度的喜劇內容,已經逐漸沒有了市場,大家開始從對「笑」的要求,轉變到對喜劇作品本身的意義上。

再加之,王寶強的年齡也大了,作為一地雞毛的中年人,他玩兒不動,笑不動,也沒有當初那股純粹的快樂。

我想,這是王寶強執著於當導演的原因之一,他想通過執導作品的方式,讓大家重新認識自己,認知自己的價值觀,以及自己的內心世界。

所以,《八角籠中》應運而生。

與之前王寶強作品的最大區別,是這部電影嚴肅冷峻,鋒利內斂,沉穩克制。

沒有耍寶賣乖,甚至喜劇元素,都帶著點悲情,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現實主義題材,也是王寶強對自身過往的回顧。

片中,王寶強飾演的向騰輝,原是格鬥運動員,但因聽信教練的鬼話服違禁藥,被發現開除。

忍不了的向騰輝動手打了教練,被判刑入獄,出來後與好友王鳳(王迅 飾)經營一家日日虧損的采沙場。

眼見經營不下去,他遇到了一幫以扎車胎打劫為生的大瀧山孩子。

了解之後,向騰輝發現,這群孩子大多是無父無母,衣食無源的留守兒童或孤兒。

他們沒有條件上學,甚至連飯都吃不上,才以這種手段謀生。

精明的向騰輝,剛開始想訓練這幫孩子打假拳,為自己牟利,可後來,他與孩子們之間建立了情感聯結。

為了讓孩子們有個好的未來,他成立了「騰輝格鬥俱樂部」,並教他們成為專業的格鬥運動員。

就在一切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他最初讓孩子打黑拳的視頻開始在網絡上流傳。

輿論一邊倒,都說他是把孩子當成牟利工具的黑心商人,俱樂部的孩子們也被父母一一接走,向騰輝的人生跌到了谷底。

但為了孩子們的未來,他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第一次看到片中這些四川小演員的時候,番茄君就有感觸。

這些演員,都是王寶強自己一個個去四川挑過來的,他顯然是按照自己小時候的模子找的人,他們一個個黝黑精瘦,家境不好,卻淳樸堅韌,就像貧瘠黃土上的野草。

故事的經歷,也似乎是王寶強自己的經歷:一無所有,格鬥是唯一的出路,靠著格鬥出人頭地, 最後獲得成功。

故事雖然並不是創新,但改編自真實事件,讓電影有了動人心魄的力量。

加之,底層出生的王寶強,對孩子們的生活見微知著,有很多生活中的小細節,只有王寶強這樣的導演,才能注意到。

比如:給孩子們買新鞋子,比如饅頭必須是半個開始咬,再比如關於學籍和借讀……

這也讓《八角籠中》這部現實主義題材,有了真正打通現實的力量。

從喜劇到現實,從耍寶賣萌的喜劇人,到不苟言笑的向騰輝,王寶強做回了自己。

作為導演,除了喜劇,王寶強也掌握了讓當代觀眾看電影的必殺技,那就是用真誠換真誠,用真心換真心,用心靈的故事,戳觀眾的心窩子。

這樣的電影會賣座,已收穫了11.43億票房;而王寶強,也正走在一個成熟商業片導演的路上。

第二個密鑰:冷靜克制的演繹,眾多大咖的助陣,讓本片格外出彩

至今為止,我們能想到王寶強的嚴肅角色不多。

《Hello,樹先生》中,他演過不要尊嚴的樹先生

《一個人的武林》中,他演過心狠手辣的封於修,《追兇》里的吳在軍,《天註定》里的「三兒」,還有《李米的猜想》里的裘水天

樹先生,上過北影教材,寶強也是憑藉這個角色,證明了自己的演技。

但後面的角色,幾乎都是一類,那就是兇殘狠厲,不是槍手,就是殺人犯。

可以說,王寶強之前的角色,走向了兩個極端——喜劇角色,大多憨傻;反派角色,大多殘忍。

而這次,王寶強飾演的向騰輝,卻跟之前都有不同。

比起喜劇角色的外放,這次王寶強在表演上,始終冷靜克制,我們能感受到他洶湧澎湃的情緒在心中涌動,但臉上,卻看不到過分誇張的表情。

片中有兩個片段,番茄君印象深刻。

第一個,是向騰輝在離開自己沙場,準備去大城市打拚的時候,去看家裡的母親。

向騰輝原來是全市的格鬥冠軍,母親以他為驕傲,因為她知道,這樣的孩子,走出大山拿到冠軍不容易。

但違禁藥的事件,讓母親受到了刺激,從此以後,就不認識人了。

回到家裡的向騰輝,看著不斷算帳,不想給他拖後腿的母親,情難自製,便坐在旁邊哭了起來。

這一段,是向騰輝的情感爆發戲,整個段落沒有任何台詞,相當克制,但其情感張力,卻是全片最強。

我們只能看到向騰輝面部仰天,兩條淚痕清晰可見,甚至鼻涕都留到了嘴裡,但愣是沒有發出一點聲音。

一方面,這是一個兒子對母親的歉疚和懺悔,另一方面,這也是對自己命運的嘲弄和祭奠。

番茄君相信,此時演繹的王寶強,流出的淚水,不僅為向騰輝而流,更為自己現實中的母親而流。

寶強一直惦念著亡母,此刻的悲傷,或許打通了次元壁,穿透到了現實中,這給這段表演,賦予了靈魂。

第二個,是向騰輝得知,自己所謂「為孩子們好」的選擇,最終讓最優秀的兩位弟子,蘇木和馬虎走上了歧途,丟掉了大好的職業生涯時,自扇耳光自責。

同樣是狠厲的眼神,但在此刻,卻絲毫不看到王寶強之前角色的那種惡意,反而透著一種無法掌控命運的無力感。

這種感覺,與向騰輝此刻的狀態完全相符,同時又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作為「乾爹」的他,對自己孩子們的羞愧。

原本他可以把握他們命運的方向,沒想到好心辦壞事,不僅將他們送進了狼窩,更讓他們重操舊業,干起了犯罪的行當。

預告中,就有這個片段 ,不少觀眾表示,自己光看預告就感動到哭泣,更別說在正片的情境之下。

這兩段表演,讓王寶強,不再是之前那個單一的王寶強,他對角色有自己的理解,表演的功力,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精進了不少。

片中有個片段,是向騰輝坐在車裡,一隊變臉表演的川劇演員經過,變臉的色彩油墨,通過車窗映照在王寶強的臉上,此刻人物的心理被具象化,各種臉譜閃過的同時,更像是向騰輝命運的閃回。

這段寫意的處理十分高級,放在任何電影中,都是無與倫比的存在,藝術感很強,也讓番茄君,改變了對王寶強導演水準的看法。

除了王寶強,《八角籠中》的明星大咖很多,都貢獻了很好的表演。

王迅飾演的王鳳,走的依舊是喜劇路線,片中不少喜劇戲份,都是王迅和王寶強完成的。

這裡面的喜劇,大多是冷幽默,而這種幽默感里,也帶著淡淡的自嘲。

肖央飾演的王敬福,是一個黑心商人。

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求向騰輝的時候連連拍馬屁,可當向騰輝被輿論攻擊的時候,他又一棒打死。

片中肖央裝扮油膩,看起來十分精明,但他在獄中的一段說辭點醒了向騰輝,也讓他下定決心,要改變這群孩子的命運。

除了這兩位,片中的明星還有不少。

劫走向騰輝兩車沙子的李三才,是「三德子」趙亮飾演的。

挖向騰輝牆角的謝理事,是李晨飾演的。

獅子大開口的陳校長,是《盲井》的導演李楊飾演的。

滿天星酒吧的老闆,是劉樺飾演的。

向騰輝的母親,則是老戲骨遲蓬飾演的。

再加上陳永勝、史彭元、張禕曈三個年輕人,片中的明星超過10位,集齊了老中青三代,為我們貢獻了一場演技盛宴。

好的演員,是好電影的必要條件,這也是《八角籠中》那麼吸引觀眾眼球的基底。

第三個密鑰:為底層發聲,為孤兒找出路,王寶強拍出了格局

中國現實主義題材的天花板,是大家公認的《我不是藥神》。

其實《八角籠中》和《我不是藥神》的關注對象一樣,一個是癌症病人,一個是留守孤兒。

片中,王寶強有對《藥神》致敬的部分,那場與俱樂部孩子們的分手酒,就跟《藥神》里徐崢和黃毛他們的分手酒如出一轍。

事實是,在某些精神上,《八角籠中》與《藥神》也有相似。

生活在優渥條件中久了,就看不到底層的苦難;就像我們不得病,永遠不知道病人的痛苦。

在評論區,番茄君見到太多這樣的評論:

「現在還有這麼窮的地方嗎?」
「如今還有這麼窮的人嗎?」

作為農村出來的人,番茄君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無論在雲貴川還是陝甘寧,這樣的人很多,這樣的家庭也很多。

他們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勤勞,只不過天災人禍,麻繩挑細處斷,厄運挑苦命人。

片中,王寶強提出了一個深入靈魂的問題:格鬥到底是什麼?

官方的回答,或許是一種「搏擊運動的一種形式」,但片中給出的寫意回答,卻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片中這些大瀧山的孩子,除了格鬥,就沒有別的出路嗎?

或許,真的不多。

他們沒有收入來源,沒有父母,甚至有的沒有親人。沒人管,沒人疼,如果不是格鬥,他們只能一輩子生活在命運的陰影下,繼續著父輩的悲慘命運。

但格鬥就像希望之光,讓他們看到了只要努力就能出人頭地的機會,這也是蘇木為什麼那麼拚命努力的原因。

而向騰輝,就是他們的救命稻草。

雖然《八角籠中》,有些地方刻意展現著向騰輝悲情英雄的特質,煽動著觀眾的感情。

但在故事中,向騰輝確實拯救了這群孩子,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故事的原型人物恩波,恰恰也是如此,他讓大涼山的孩子們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也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光芒。

有人說《八角籠中》是中國的《摔爸》。

但在我看來,在格局上,它比《摔爸》更廣闊。

畢竟,《摔爸》是父親為女兒找出路,而《八角籠中》的這群喊向騰輝「乾爹」的孩子,都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一個為陌生人承受百般壓力,甚至賣房湊錢的人,值得我們用一部電影講述,更值得我們用心去觀賞。

王寶強之所以拍這部電影,我想並非僅僅出於商業目的。

他花了數年時間,從演員到故事事無巨細,以他的性格,除了要爭一口氣,找回《大鬧天竺》失去的尊嚴;

他想到更多的,可能是大家關注到這群孩子,關注到這個群體的命運。

在我們一個個仰望星空的時候,《八角籠中》卻將我們的目光拉進了塵埃。

那揚起的塵土裡,恍然看見的,是一群命運不被人們熟知的孩子,以及他們混沌而看不到出頭的人生。

即便我們不為這種人生負責,我們也可以投去關注。

這是善意,也是大愛,更是驅動社會更美好的源動力。

而我相信,這種善意會傳染,無論是以電影的方式,還是以故事的方式。

當它被更多人熟知的時候,便是《八角籠中》這部影片,最大的意義。

我也期待王寶強的第三部電影,或許比起《八角籠中》,下一部也將是又一個驚喜。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1a1e92ded28efb21f298baaf29d1f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