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一詞是華語電影在國際上最響,也是目前唯一的招牌。
在北美華語電影票房榜(僅統計合拍片和內地片)前十中,有五部是功夫片。
2000年的《臥虎藏龍》,票房1.28億美元,2002年的《英雄》,票房5371萬美元。
2008年的《功夫之王》,票房5207萬美元,2006年的《霍元甲》,票房2463萬美元,2013年的《一代宗師》,票房659萬美元。
這五部電影分別位列第一、二、三、六、九名,剩下的則是《長城》《末代皇帝》《我們誕生在中國》《搖滾藏獒》《流浪地球》。
功夫片對於現在的華語電影來說,已是日薄西山,很難再有東山再起之勢。
《功夫之王》之後能在北美電影市場有所作為的功夫片僅剩甄子丹的《葉問3》《葉問4》,但《葉問4》一出來也標誌著華語功夫片徹底落幕。
當年,靠著成龍、李連杰、李安、周潤發、王家衛、甄子丹,這些在北美有影響力的華人演員和導演還可以帶動一部分票房。
可現在,他們都老去,功夫片這一類型也等同於無,國產片想要再在北美闖出一片天就得研究前十裡面的其他五部電影,從它們當中總結出規律。
《長城》能夠在北美拿下千萬美元票房靠的是什麼?
張藝謀的影響力?馬特·達蒙的抗票房能力?中國全明星演員的陣容?打怪獸的故事類型?中國風的畫面?
《長城》靠的是強大的發行體系,在全球150個國家首周上映,北美3325個影院開畫,這一成績連當年集合了成龍和李連杰的《功夫之王》都沒有做到。
反觀《流浪地球2》,口碑遠勝於《長城》。
在IMDb開分八分以上,上映40多天,評分浮動不大,保持在7.9分,但《流浪地球2》只在北美166家影院開畫。
而這已經是近五年,華語電影在北美的最大規模開畫了,卻連《長城》的零頭都不到,更別說僅有62家影院上映的《無名》了。
華語電影在海外的發行基本都是靠Well Go USA這家公司。
只是上映的院線大都集中於華人聚集比較多的地方,進行有限的放映,排片率與上映時間幾乎沒得挑,什麼節假日、黃金檔想都不敢想。
再加上北美的排外思想,外語片想要在這裡分得一杯羹,相對來說比較難,畢竟《哆啦A夢》在美國播出上,他們都要把筷子給改成刀叉,以防文化入侵。
由此可見,國產片走出去的第一步是必須搭建好發行體系。
就像當年在香港的左派電影公司鳳凰、長城、新聯一樣,在本土有自己可以控制的院線。
亦或如輝煌時期的嘉禾,與北美有合作的院線,可以保證新片出來後第一時間大規模發行。
如果像邵氏在東南亞有專屬於自己的邵氏院線那就更好不過了,否則再好的電影,觀眾沒處看,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末代皇帝》又因何被北美觀眾追捧?
其實,嚴格來說,《末代皇帝》並不算傳統意義上的華語片,製作班底是國外的,對白全英語,只是中國參與了合作,僅此而已。
這種合拍片的方式也可以當作國產電影走出去的一種方式,然而當下的這個意識形態,《末代皇帝》式合作已經不可能再有了。
況且《末代皇帝》的質量,現在的導演也拍不出來了。
攝影充滿意向、畫面盡顯符號、配樂靈氣十足、剪輯交叉多變、劇本堪稱史詩。
因此,對於現在的華語電影想要走出去來說,《末代皇帝》的參考價值不大,也沒有支撐《末代皇帝》的人才了。
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跟《長城》相同,也是得益於發行。
《我們誕生在中國》在北美的發行方是迪士尼影業,首日就在北美1508家影院正式上映,這一數字令多少大片望塵莫及。
而且故事內容又是大熊貓、雪豹、金絲猴的出生、成長,沒有文化壁壘和觀影門檻,無論國內外都可以看得懂並產生共情。
《搖滾藏獒》能夠在北美取得942萬美元的票房挺令人意外。
但是仔細一想,也確實實至名歸,因為它做到了通俗易懂,與日本的動漫、韓國的男女團一樣。
《搖滾藏獒》的故事是傳統的勵志熱血,劇情上又是以追夢搞搖滾樂為主,唱唱跳跳,哭哭笑笑,北美觀眾對此青睞也說得過去。
畢竟熱血的思想,放之四海而皆準,聽音樂只要旋律在線就行,一般情況下並不需要聽懂歌中唱的是什麼,換句話說,簡單讓《搖滾藏獒》創造了奇蹟。
至於《流浪地球》,與續集《流浪地球2》一樣,屬於老生常談了。
如果《流浪地球》還帶有對國產科幻的鼓勵分,那麼《流浪地球2》那就是妥妥的好萊塢A級製作的水準了。
在技術上,足以跟好萊塢的科幻大片掰手腕。
在故事上,普世價值觀的大胸懷,也能夠做到容易理解,而且在細節上還有不少可以發散的點,稱得上一個「好」字。
在類型上,跟以往好萊塢科幻片常用的人類終極命題和超級英雄拯救世界相比,《流浪地球》開闢了第三條賽道,即現實主義科幻與故土情節科幻。
這種創新和匠人精神,讓《流浪地球》系列即使被貼上了主旋律的標籤,也不影響其對外輸出中國價值觀。
因為片中的價值觀並不是直給的形式,而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海外的觀眾也接受電影,再被其中的思想耳濡目染。
綜上所述,國產電影想要走出國門得做到三點。
一是有強大的發行體系,二是故事通俗易懂,消除文化隔閡,三是提高影視工業化,潛移默化的輸出價值觀。
目前來看,對外文化輸出已經開始轉變以前的思路,這是好事,但華語電影依舊任重而道遠,切忌閉門造車,忘記了跟世界的交流,只知坐井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