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肯定有很多人好奇過一個問題:
那些讀名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豆瓣有個「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前陣子火了。
裡面聚集了一群在高考中萬里挑一的人,不乏某些省份的高考狀元。
但他們的人生並不如我們所想的,一個個靠著努力改變命運,過上更好的人生。
更多的孩子則是開始意識到自己除了學習、刷題,什麼都不會。不會人情世故,沒有社會人脈,感受到巨大的落差。
組裡有句「名言」:「考上985,才發現自己是個廢物。」
還記得去年刷屏的一篇文章《一個北大高考狀元的抗抑鬱史》,講了一個令人心疼的故事。
某省的一個高考文科狀元,考上北大後,在大三得了抑鬱症,休學整整一年。
只因為考上了夢想中的大學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努力在別人的天賦面前不值得一提,不能拿到第一名的挫敗感也讓她頓時喪失人生的目標。
一點都提不起勁學習或者工作。
於是,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
這,是現在很多青少年的現狀。
考上名校的年輕人,為什麼都開始「喪」了?
02
無獨有偶,這篇文章的主人公,迅速地讓我想到另一個提起來讓人咬牙切齒的高材生——吳謝宇。
同樣作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的吳謝宇,在五萬字的親筆信中,提到了自己像一台考試機器,「考第一名就是我對我媽媽的唯一意義」。
為了得到母親的肯定,他上了大學後更加鑽牛角尖的讀書,後來發現,無論自己再怎麼努力,都考不上第一名了。
「我對媽媽最後一點意義消失了。」
李玫瑾教授,在分析吳謝宇案件時說過一句話:
「他的聰明讓他綽綽有餘地應付現實,應付各種人,但他的內心是空的,空到沒有靈魂。」
深以為然。
北大精神科醫生徐凱文曾在演講里講過,北大有30.4%的新生得了「空心病」。
所謂「空心病」就是「價值觀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礙」,得了空心病的孩子恰恰別人眼裡非常優秀的「好孩子」。
他們特別需要別人的稱許。
當他們得到別人的認可之後,就失去了支撐自己存在的價值感。
情況嚴重的,要麼有自殺的傾向,要麼就像吳謝宇一樣,一步步地步入惡的深淵。
03
為什麼好好的孩子,會得「空心病」呢?
徐教授把病根歸結為:價值觀的缺失。
說難聽點,這很可能是雞娃雞到「走火入魔」的後果。
前陣子有篇《臥底10個雞娃群後,沒娃的我都想雞自己了》火了。
記者臥底一個雞娃群,4點就開始活躍。
群里的家長們把自己孩子每一天的時間安排都精確到分鐘。
在雞娃的大軍里,這都不算什麼。
有人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
一個高贊回答說:在美國肯定是夠了,但在海淀區肯定不夠。
可以想像,如今的孩子唯一的目標只有學習、學習、不斷學習。
導致他們覺得如果學習、工作不夠好,就活不下去。
所以必須逼迫自己,要替父母優秀。
等到上了大學,或者步入社會,一向為父母期許而奮鬥的孩子就會陷入從所未有的迷茫。
把第一名的目標撤掉後,他們的內心,也就空了。
與此同時,在學習目標的驅使下,孩子也很難和同伴們建立真實、深厚的感情連結。
作為父母的「工具人」,他們也感受不到來自家人的真實的情感連結。
當有一天,生活的主旋律不再是競爭,或者再怎麼「卷」也看不到盡頭時,人生的虛無感就會排山倒海地襲來。
如同李玫瑾所說,這種教育方式更可能教出一批批缺乏同理心,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4
教育的本質並不僅僅只是培養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人,而是「讓人成為人」。
那怎麼讓孩子擺脫「空心病」的魔咒呢?
1、「第一名」從來都不是成功的唯一標準。
復旦教授梁永安有一段話,我覺得說得特別好:
「對任何一個學生來說,你如果只是以出人頭地為目的的話,其實你給自己找了一個非常偏狹的道路,就是你再想在今後的生活裡面乾得比90%的人還要好,那是很難很難的。我們整個教育,都應該轉移到一個什麼方向上來呢,我們今後的任務就是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
正如劉瑜教授所說: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卻沒有失敗學。我們只催促著孩子去當一個成功的人,卻沒告訴他們,成為一個普通人,也是可以的。
這個社會越來越殘酷的是,我們把學歷名校看得太重了,仿佛它是我們一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但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有的孩子嘴甜交際能力強,有的孩子喜歡專注於自己的感興趣的領域...他們都會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收穫信心,這些信心足以抵擋那些因為學歷不夠高、賺的錢不夠多帶來的心理落差。
土耳其有句諺語:「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BGM,並沒有落後於別人。
2、和孩子建立真正得情感連結
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你什麼都不管,只要好好學習就好。
這就會讓孩子錯誤地以為自己的存在就為了學習而已。
父母應該讓孩子最大限度的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孩子明白,價值觀絕不僅僅來源於學習,還有父母包容的愛,這樣他們才有向外闖蕩的勇氣。
只有用愛心和耐心,一點點在孩子身上種下「善」的種子,才能灌溉出經得起風吹雨打的花朵。
我們要給孩子的,不是分數、不是金錢。
是愛,是智慧,是創造幸福的能力,這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