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山西省陽城縣境內的莽河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晉南太行山區,地貌複雜壯觀,多以深澗、峽谷、山峰為主。
保護區內四季分明,光熱資源豐富,風景壯麗,自然環境優越,野生動植物豐富,是山西省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太行山區少數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地區之一。
據初步調查,陽城莽河獼猴自然保護區的脊椎動物就有285種,是一個主要以獼猴等珍稀野生動物和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眾所周知,我國的一些生態保存得比較完好,人跡罕見的區域裡面,仍存有豹子這類猛獸。太行山區一直都有豹子生存,雖然在數量上已經跟過去無法相比,但是有健康種群存在的。
近日,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開展紅外相機野外調查中,就驚喜地發現有相機拍到了三頭豹的畫面,這讓眾人興奮不已。
早在2012年的時候,架設在野外的紅外相機也曾拍到過豹「母子同框」的畫面,但像這般一家三口同時出現的場景,還是首次拍到。
三頭豹出現在鏡頭前,畫面很珍貴
豹子學名叫花豹,在我國也稱金錢豹。全世界的豹子有9個亞種,其中在我國有分布的,就只有4種,分別是:東北豹、華北豹、印支豹和印度豹。
在太行山一帶出沒的豹子,是我國獨有的亞種華北豹,也稱中國豹。它們身軀勻稱,四肢短健,腦袋似虎,四肢及身上的肌肉感明顯,是一種大型的貓科動物,在森林裡面的生態位,僅次於老虎,被稱為「二大王」。
一項針對全國豹子的棲息地調查研究表明,我國所有的豹子種群都呈現出了恢復的態勢,當然也包括了太行山的華北豹。
貓科動物裡面,只有獅子是真正意義上群居的動物。在過去,人們普遍認為虎豹等獨居的貓科動物都過得很孤獨,雄獸只有在發情期的時候才會短暫與雌獸生活在一起,一旦受孕之後,它便會馬上離開。
但隨著人們對動物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發現獨居與群居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比如白俄羅斯科學院的動物學家,就在納利波基森林裡觀察到雄性猞猁早在發情期到來之前,就已經跟雌猞猁生活在一起了。
在之後的育幼過程中,雄猞猁也承擔了重要的責任。此次在陽城莽河獼猴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三頭豹,分別是成年雄豹和雌豹帶著一隻幼豹,看起來是一家子。
可見豹子也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孤獨,這一畫面十分珍貴,對我們研究豹子的習性有很重要的意義。
幼豹離開之前,會先跟母豹學技能
豹子是一種對環境適應性很強的貓科動物,所以在舊大陸所有貓科動物裡面,它們的分布範圍最廣。
豹子甚至能夠在不同的地區,表現出不同的繁殖周期。比如在高緯度地區,發情期比較固定,一般是每年的3、4月份;而在低緯度地區,則全年都可以發情和繁殖。
母豹的發情期一般為7-14天,孕期約為90-106天。它們跟老虎一樣,單身的時候是沒有固定巢穴的,草叢裡、岩石縫,隨處都可休息。但在即將生產的時候,它們就會開始過起定居的生活,找到合適的巢穴,將幼崽生下來。
剛出生的小豹子高度依賴母豹,所以在育幼階段,母豹無論是行動還是覓食捕獵,效率都要比以前高不少,會儘量擠出更多的時間,陪在小豹子的身邊。
大概4個月之後,幼豹就會斷奶,接著就一直跟隨母豹活動,學習各種生存技能。
12-18個月後,幼豹能夠獨立生活,但它們不會急著離開母豹,而是選擇繼續留在母豹身邊生活一段時間。不過這時候它們對母豹不會那麼黏了,偶爾會試著獨自行動。
陽城莽河獼猴自然保護區拍到的這三隻豹子,大概是豹父母正在教娃呢!它們晝伏夜出,在林子裡邊四處遊蕩,邊學習實踐。
無虎狀態下,豹子稱大王
在過去,我國大多數森林裡都生活著老虎,雖然從名字上看,華南虎像是華南地區的特產,但實際上大半個中國,都有華南虎分布,這也是我國數量最多的一種老虎。
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遭到大量捕殺和棲息地被破壞,華南虎從野外消失了。豹子的命運雖然大抵跟老虎相同,但不同的是豹子從未在林中絕跡。
即便是大量減少的階段,在太行山、秦嶺、西南腹地等一些人跡罕見的地方,仍存有健康的種群。後來隨著棲息地改善,豹子的種群數量也漸漸恢復。
俗話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但實際情況卻是:山中無老虎,豹子稱大王。
老虎是當之無愧的森林之王,但在太行山沒有了華南虎的現實下,原本作為「二大王」的華北豹,接替了老虎的生態位,扛下了獸王的大旗。
不過豹子畢竟不是老虎,實力沒有那麼強,對一些強大的食草動物的抑制力沒那麼大。
比如秦嶺地區生活著一種叫羚牛的有蹄類動物,體型龐大、性格兇猛。過去華南虎能夠很好地捕食它們,但是豹子卻很難對它們造成較大的威脅。
在1995-2000年的時候,國內一些專家通過對全國哺乳動物的生存情況進行調查後,評估過豹子的生存狀態,發現絕大多數地區已經不適合豹子生存。但這麼多年過去了,隨著生態環境改善,再次評估時,發現全國豹子種群都在漸漸恢復。
而今我國大概47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地里,含有豹子重要棲息地的,就多達95個,在這些保護地裡面,它們能得到較大的生存保障。
關注我,交一個懂動物的朋友。